40多年前,这部叫好又叫座的电影这么诞生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庖丁解news Author 金兆龙
电影《原野》海报,来源:网络
请来北影厂“外援”
电影《原野》剧照,金兆龙 摄
摄制组为小镇增添了许多欢乐
1980年的初夏,我们摄制组一行来到了黑龙江五常县一个偏僻的林区小镇——山河屯。外景地之所以选择在这里,是因为这部影片中有许多场戏需要在成片的桦树林中拍摄,我们摄制组在那里得到了山河屯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与协助。
电影《原野》东北外景地拍摄现场,伊铁士 摄
摄制组在林区拍摄期间,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特别是在夏季,林区有一种蚊子,俗称小咬,这种蚊子叮起人来十分厉害,就连上厕所也会向你发起进攻,当时摄制组许多人都被叮得全身红肿。
每天清早大家带上一些干粮,一拍就是一天,即使有时送饭也十分简单。一天辛苦工作下来,浇上一桶黄黄的井水就算洗了一个澡,马上又投入到第二天的准备工作。即使这样大家也都毫无怨言,因为拍摄出一部好的影片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摄制组的到来,为山河屯这个小镇增添了许多欢乐。每次拍摄时,总吸引着周围众多的居民前来观看,因此维持拍摄现场秩序成了一大难题。
电影《原野》剧照,金兆龙 摄
记得在拍摄娶亲这场戏时,需要一些群众演员,消息一传出,就招来了大批的应征者,这些从未上过镜头的群众演员,在表演上是那样的朴实、自然。
一次,剧中需要找一个演侦缉队长的群众演员,找了半天,找到了中新社在剧组担任会计的韩海滨,通过拍摄这组镜头,他居然还找到演戏的感觉,并迷恋上了演员的工作。
零下十几摄氏度仍穿单衣拍摄
东北的冬季是严寒的。进入11月份,漫天的大雪纷纷而至,外景地被厚厚的积雪所覆盖,这种天气为拍摄工作带来了重重困难。
从驻地到外景地,为了运输众多的摄影器材和道具,必须在厚厚的积雪中开辟出一条道路,再加上外景地积雪的清扫,使得制片部门的工作十分繁重。
电影《原野》剧组主创人员合影,伊铁士 摄
寒冷的天气也给演员的表演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演员为了戏中的需要,在零下十几摄氏度气温仍要穿着单衣拍摄。特别是扮演白傻子的演员两只胳膊还要裸露在外,冻得他满身起了鸡皮疙瘩,有时不得不喝上几口白酒来御寒。
对于外行人来说,人们都觉得当演员好风光,但演员为艺术吃苦的精神却鲜为人知。
东北冬季的寒冷和大雪使得摄制组不得不挥师南下,来到湖南长沙。在潇湘电影制片厂的大力支持下,在摄影棚里完成了剩余镜头的拍摄工作。
在影片拍摄过程中,我们剧组多次登门拜访《原野》的原作者、戏剧大师曹禺先生,征求他对电影剧本和拍摄的意见。
1943年,上海《申报》刊登话剧《原野》广告。来源:网络
影片“叫好又叫座”
影片《原野》摄制完成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人们都争着先睹为快。
在香港上映期间,受到了香港同胞的热烈欢迎,香港的媒体好评如潮。《华侨日报》载文称“《原野》叫好又叫座”。《新晚报》评论说“《原野》是一部非常严肃、文学性很强的影片”。《大公报》和《明报》都刊出影评,赞扬男女主角演技高超。
电影《原野》剧中人物造型,金兆龙 摄
影片《原野》在国际上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应意大利电影艺术协会的邀请,导演凌子携片前往意大利参加了威尼斯电影节,并获得了“最受推荐影片”奖的荣誉。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原野》在第十一届电影“百花奖”评选中,该片荣获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演员奖。
41年后的今天,回忆起中新社第一部电影故事片《原野》摄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影片《原野》第一次将中国新闻社南海影业公司推向社会,亮相于中国电影界。随后南海影业公司又推出了《精变》《春桃》和《北京故事》等一批杰出电影作品,走过了一段辉煌的历程。
来源:庖丁解news(paodingjienews)
作者:金兆龙
原文刊登于中新社建社纪念专辑《我们走过的路》
编辑:张楷欣
责编:宋方灿
一个人格局越来越大的五种迹象
“你娶的是妻子,不是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