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七一勋章”获得者辛育龄逝世,曾与白求恩并肩作战100多天


中日友好医院网站6月8日发布讣告: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七一勋章”获得者,新中国胸外科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辛育龄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6月7日22时5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获颁“七一勋章”


2021年7月1日,辛育龄获得“七一勋章”。辛育龄开拓了我国胸外科事业,筹建了中日友好医院,主刀首例针刺麻醉下的肺切除手术,做了我国第一台肺移植手术……


由于身体原因,当时他没能到人民大会堂现场领受奖章,由女儿辛晓梅代领。辛晓梅说:“父亲现在听力不是很好,我们是贴在父亲的耳边告诉了他这个消息,感觉他的目光都变得明亮了,并且还使劲握着我的手,使劲地摇晃。”


“七一勋章”获得者辛育龄。图片来源:新华社发(陈欣 摄)


与白求恩并肩作战100多天


“救死扶伤平生愿,人生价值是奉献。”这是百岁高龄的医者辛育龄曾经写下的一句诗,也是他用生命践行的誓言。抗日战争时期,辛育龄曾与白求恩并肩战斗、救治伤员,共同度过了100多天紧张的岁月。白求恩身上跨越国界和种族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精神,感召着辛育龄在战火中走上医学道路。


1938年5月,十几岁的辛育龄正式参加八路军,成为卫生部后方医院的卫生员,并于第二年被派往白求恩医疗队担任司药。白求恩常常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带领手术队赴前沿阵地,在枪林弹雨中奋力救治伤员。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让辛育龄坚定了学医报国的念头。马国庆表示:“可以说辛老和白求恩的100多天,影响了他一生的选择。”


1980年1月16日,辛育龄(中)在内蒙古结核病院与胸外科医师讨论病例(翻拍照片)。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从“近乎空白”到“遍地开花”


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艰难起步,胸外科几乎一片空白。


1956年,辛育龄从苏联获得医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一个能够改变人生际遇的机会向他招手:留在部队可以当军官,专门接诊军队病员。但他一心想为更多病人做手术,便毅然选择了到位于北京通州的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工作,组建胸外科。


从1958年到1980年,他牵头举办培训班,为全国培养出1000余名胸外科技术骨干。他还经常亲赴各地帮助胸外科医师做手术,指导40多所医院建立了胸外科。1954年到2004年间,他共完成胸外科手术1.5万多例!


一个医、教、研合一的胸外科体系逐步成型,一所中西医结合的现代化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也在首任院长辛育龄的主持下成功筹建。


年逾八旬仍坚持握手术刀、出门诊


辛育龄曾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棵无影灯下的‘不老松’。”行医80余载,他用行动践行白求恩精神,开展了国内第一例人体肺移植手术,还首次将针刺麻醉应用在胸外科,一生为人民勇攀医学高峰。


辛育龄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翻拍照片)。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辛育龄晚年身体每况愈下,需要扶着推车到马路对面的医院上班。全家多次劝说辛育龄在家休养,但他仍坚持每周出门诊、参加科室查房。直到89岁那年,辛育龄在坐诊时,因腰疾再也无法站起来,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工作岗位。


在后辈们眼中,辛育龄工作时总是早到晚走,就像一名“住院医师”。中日友好医院原大外科主任刘德若感慨:“我们太佩服他了,所以就给他起这样一个外号,辛老的办公室灯在亮着,就相当于是一盏灯,照亮我们所有医务人员的心灵。”

致敬!缅怀一路走好!


来源:中国新闻社(cns1952)综合中日友好医院、中国新闻网、新华社、央视一套

编辑:张楷欣

责编:宋方灿


“七一勋章”获得者蓝天野逝世,曾演姜子牙


痛心,仅剩55位!他在生前作了一个重要决定……


甘肃回应!高考数学作弊考生成绩无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