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大央媒齐发声


11月18日,针对疫情防控,三大央媒齐发声。

《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人民日报仲音:抓落实,增信心》,《经济日报》刊登《切实纠正“层层加码”“一刀切”——论贯彻落实疫情防控工作最新决策部署》一文,新华社则发表评论文章《“一封了之”“一放了之”都要不得》。

此外,近一周来,《人民日报》已连续刊发6篇仲音署名文章,其余5篇分别为:

《算大账 看优势》(11月17日)
《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11月15日)
《坚定不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11月14日)
《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11月13日)
《坚决打赢常态化疫情防控攻坚战》(11月12日)

央媒频繁、连续发声,有几点值得关注。

第一,密集发声背后有两个背景。

11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听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汇报。次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二十条优化疫情防控措施。

在这三篇文章中,开篇都提到优化调整疫情防控二十条措施发布以来,各地迅速出台一系列措施,在隔离转运、核酸检测等方面采取更为精准的措施。其中新华社文章指出,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落实疫情防控‘九不准’公众留言板”数据,11日到16日群众投诉量下降39%。

其次,近段时间,国内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特点,每日新增阳性感染者数量波动上升,形势严峻复杂。

记者梳理发现,自11月10日以来,全国每日新增感染者数量已经连续8天突破万例。11月16日,全国新增无症状感染者20804例,17日达22853例。


第二,央媒文章都强调因时因势调整优化疫情防控。

新华社指出,面对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如何做好防控工作,没有现成的答案。不断优化调整防控措施,就要充分认识抗疫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从我国国情实际出发,坚持稳字当头,坚持底线思维,切实增强工作的针对性。

三篇文章均认为,基于第九版防控方案的二十条优化措施,有助于提升疫情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

《人民日报》在文中提到,近3年来,我国紧盯全球疫情态势和病毒变异特征,不断根据形势变化对疫情防控措施进行优化和调整,先后出台了9版防控方案。这些版本防控措施越来越科学,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精准,每一版方案都经受住了时间检验,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之所以出现“层层加码”“一刀切”的现象,《经济日报》文章认为是因为“有些地方把‘动态’背后科学精准的要求与‘清零’目标割裂开来,层层传导之下,实际执行就没有了因时因势操作的空间”。而因时因势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实际上对各地疫情处置工作提出了更高标准。

第三,疫情防控如何做?

当前的疫情防控形势依旧严峻,《人民日报》、新华社和《经济日报》都提到,要坚持动态清零,把二十条优化措施落实到位,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

《人民日报》提到,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确定的疫情防控方针政策是正确的、科学的、有效的。我们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做到“三个坚定不移”,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疫情的底线,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

在具体落实方面,必须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要强化责任担当,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落实“四方责任”,做到细之又细、实之又实。

而新华社和《经济日报》则在时评文章中强调要警惕过度防疫。

新华社写道,保持来之不易的抗疫成果,要在落实各项防疫举措的同时加强分析研判,既持续整治“层层加码”“一刀切”等做法,防止“一封了之”,又反对不负责任的态度,防止“一放了之”。

文章指出,“一封了之”是庸政懒政,“一放了之”是甩手掌柜,要严防两种过度倾向,把该管住的重点风险管住,该落实的防控措施落到实处,该取消的坚决取消,把有限的防控资源用在最重要的防控工作上。

《经济日报》认为,看似“严格落实”的“一刀切”,实则罔顾实际;看似“主动作为”的“层层加码”,实则怕担责任。这些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屡教难改,原因“无非是缺乏责任意识、担当精神,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也有待提升”。

这些懒政、怠政的套路,都是既没有把中央的政策吃透吃好,也没有把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心上,耽误的是疫情防控大局,消耗的是民众信任,损害的是政府公信力。

也正因此,在落实属地责任、依法依规严肃追责时也要明确,过度防疫造成不必要社会代价与疏于防控造成疫情蔓延同等问责。




原标题:《政观察|疫情防控如何做?三大央媒齐发声》
来源:正观新闻黄河评论栏目官方微博(资料|人民日报 新华社 经济日报等)
编辑:梁静
责编:何三礼


文旅部:提倡小规模旅游团队


本土新增超2万,其中这省超1万


张伯礼:奥密克戎难以彻底消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