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兴杰:地缘战略变局,东北振兴新窗口?| 东西问

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 2022-12-12

一定意义上,东北振兴确实打开了新窗口,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中新社记者:郭佳

全文字数:2369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打开地图不难发现,中国东北、德国鲁尔、美国底特律、英国曼彻斯特等著名老工业基地都分布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而它们又全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发展阵痛。人们不禁要问,是何种原因造就了这些共性?

作为国际问题研究专家,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孙兴杰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时表示,长期以来,学界对东北振兴的关注点多集中于体制机制和营商环境,却忽视了外部环境对东北的影响,而从外部环境入手,结合世界各国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历史现实与国际环境,可以全新视角重新梳理东北振兴的问题和发展机遇。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为何北半球中高纬度集中出现如此多老工业基地?

孙兴杰:的确,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出现多个老工业基地,基本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而工业革命又发生在欧洲和北美的中高纬度国家。它们曾经是全球工业的中心。

前两次工业革命主要依靠煤铁资源,而随着二战后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兴起,传统的资本、资源投入转向人力等方面。对老工业基地来说,转型并不容易,或者说形成了比较强大的惯性。因此,我们看到新产业基本是在新城市兴起。

在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的中国工业博物馆内展出的摄影作品。刘德斌 摄


此外,新一轮产业革命重构了传统的生产空间,在集装箱运输和互联网技术等加持下,生产最终转向全球化,在此变局之下,老工业基地没有太多优势,原有的资产严重贬值,甚至成为负担。

而纵观全球老工业基地的兴衰发展,地缘政治经济变化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隐性因素。

首先,工业革命之后的战争主要依靠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和工业水平。二战后全球基本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基于战略和安全考虑的工业发展,慢慢交给了市场。和平发展格局为全球化市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其次,随着冷战终结,全球化生产体系逐步形成,各类工业得以在全球空间重新配置,发达工业国普遍经历了“去工业化”过程,这符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

最后,的确有一些工业城市实现了转型,变成了新的产业和创新中心,但大多数所谓“老工业基地”的转型都不太成功,包括美国的“锈带”。我认为,如果要成功转型,必须进行大规模投入,尤其是国家的战略性投入。

辽宁省沈阳市一老旧小区小平房的外墙绘上了“工业风元素”墙画。黄金昆 摄

中新社记者: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如何深度影响中国东北发展?

孙兴杰:当下对东北振兴的讨论往往集中于营商环境、体制机制、人口流动、产业结构等因素,毫无疑问,这些因素至关重要,但这些因素背后有一个隐性前提被忽略了,也就是既定的地缘政治经济框架。事实上,经济发展作为地缘政治经济的子系统,必然受制于地缘空间秩序的变化。

东北地区具有强烈的陆权属性,这是探讨东北振兴的规定性条件之一。在过去一百多年中,“闯关东”人口红利和黑土地等资源红利,固然推动东北创造了辉煌,但这当中不可忽视的大背景是,以东北为中心的东北亚地区处于全球地缘政治体系中的焦点,各方在此投入大量的战略资源和成本,而这为东北的迅速发展和崛起奠定了基础。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家工厂的生产车间。吕品 摄

东北地区发展的深层逻辑在于战略驱动,我们可以将东北的发展称为“战略性发展”,东北的战略价值在于其作为陆海交接的枢纽位置,是陆权国家前出海洋的“港口”,也是海权国家深入大陆的“跳板”。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东北地区获得“一五”计划的主要项目,建立了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由此成为中国工业化和经济中心。与此同时,东北也承担了主要的战略压力,六十年代后期,东北也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战略前沿。

东北地区发展落入低潮的一个结构性原因在于国家战略性投资发生转移,但东北承担的战略压力和成本却没有发生转移。

沈阳市一百年老厂区举办消夏活动,市民观看露天电影。于海洋 摄

在中国地缘政治由陆向海的大转型中,东北地区的地缘角色也随之发生变化。20世纪七十年代后,东南沿海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东北的产业、资源等要素被放置在全球市场体系下“定价”和配置,原先在比较封闭的陆权体系下形成的优势在开放的海权体系下被大大抵消。

其实,并非东北地区衰落了,而是其他地区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动能,东北地区的相对优势不复存在,以至于出现人口、资本向外流的现象。

东北地区虽处中国边疆地带,但却是东北亚地缘政治的中心,这或许是其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地缘政治悖论”。

中新社记者:在世界新格局下,东北振兴是否有新机遇?

孙兴杰:眼下,世界格局正处于加速调整之中,新冠疫情、大国博弈以及地缘政治冲突对现有的国际体系和地缘政治结构产生了剧烈冲击。全球经济体系的地缘政治结构出现断裂,资源要素的配置不仅遵循市场需求,更要有战略上的考量。

东北地区是中国商品粮基地、能源基地、生态屏障和边疆地区,关乎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国防安全。可以说,东北地区的发展与国家安全紧密相连,因而其发展也是基于安全的发展,要义在于安全优先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梨树模式”示范区位于吉林省梨树县。“梨树模式”研发的免耕播种机在当地万亩示范区现场作业。孙自法 摄

在战略安全的驱动下,东北振兴的逻辑也就从市场逻辑转向战略逻辑,即为了安全需要进行战略投资,比如,重大产业的部署和落地,能源基地的建设、黑土地保护等。

东北管网哈尔滨至沈阳输气管道工程建设场景。王永军 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变暖及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格局的调整有可能改变全球航运格局。

全球变暖使北极航线的商业价值愈加凸显,而任何一次航运格局的变化都会带来商业大转移。北冰洋将成为连接欧亚和北美的枢纽,在新的航运格局下,东北地区是中国接入新航运体系的前沿。中俄在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流域的合作开放,构建互联互通体系的机会窗口已经打开。

位于中俄边境的乌苏里江黑龙江省饶河县段。许丛军 摄

在全球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大变革时,东北地区再次处于中国统筹安全和发展两大事项的关键节点上。一定意义上,东北振兴确实打开了新窗口,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专家简介:


孙兴杰,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大国外交战略、国家构建与治理、地缘政治等。代表作品为《“东方问题”与巴尔干化的历史根源》等。


文字编辑:徐皇冠

图片编辑:苏丹

排版:梁静

责编:彭大伟


吴士存:全球海洋治理路在何方?| 东西问


王建华:百年考古如何令中华文明“西来说”不攻自破?| 东西问


白云翔:李家山古墓群如何揭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 东西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