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冬季来临,香港气温也在骤降,新冠疫情再度升温,单日确诊数字连日在高位徘徊甚至数度跃上万宗。但却未曾再出现如年初第五波疫情那样的几何式上升,香港特区政府医务卫生局副局长李夏茵日前在疫情简报会答记者问时表明,现时仍有空间观察疫情发展,而不急于收紧防疫措施。
图为香港疫情简报会。陈永诺 摄
众所周知,香港一系列防疫措施,包括入境检疫措施及社交距离措施皆已在今年有序放宽,社会活动大致恢复正常,访港旅客数字亦在攀升,奥密克戎多个新变异病毒株也在本地出现,但为何未见疫情再度大规模暴发?现时流行的病毒致病性及死亡率如何?香港抗疫有哪些经验或启示?就有关问题,中新社记者访问两名香港医学专家许树昌和金冬雁一一拆解。分析疫情走势前,首先要了解,为什么香港确诊病例会出现新一轮上涨。“那是因为香港大部分人经过自然感染或者接种疫苗获得抗体后,经过一段时间免疫力逐渐下降。”但香港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教授、病毒学家金冬雁强调,这并不改变一个事实是,在经过自然感染或相当高的疫苗接种率下,香港拥有了混合免疫力,形成了群体免疫屏障。简单而言,市民大众都对病毒有了比较强的免疫力。金冬雁提到港大的一项研究数据表明,在今年2月香港整体的中和抗体保护率只有20%,“所以会暴发第五波疫情”,而到5月这一数字已上升至90%,其后一直维持这一水平,因此病毒传播大大减弱。香港特区政府专家顾问、香港中文大学呼吸系统讲座教授许树昌指出,第五波疫情暴发时香港整体接种率较低,但现时一剂及两剂疫苗接种率均已突破90%,三剂疫苗接种率则达到82%。加之已有相当规模的群体感染,具备的混合免疫力对减少重症及死亡形成了很好的屏障。问题2:新的变异病毒株不断出现且流行,威胁性如何?专家答:奥密克戎较阿尔法和德尔塔显著减弱,病毒变异趋向稳定。
许树昌及金冬雁均认为,疫情发展至今,奥密克戎已较最初几代病毒,如阿尔法、德尔塔显著减弱。“奥密克戎尽管传染性很高,但整体病情不是很严重。”许树昌说,尽管现时每日病例在9000左右徘徊,但整体都属轻症,重症少。据他所知,目前确诊病人中需入住公立医院深切治疗部(即重症监护室)人数仅20至30人,而在第五波疫情期间,平均一间公立医院深切治疗部人数就已超过这一数字。至于近期流入香港的新变异病毒株如XBB、XBD等,金冬雁认为均属一种“漂变”,即小的变化,在这过程中,病毒特性、传染性、致病性和免疫逃逸性等都不会再有大的改变。“我们已经有足够的工具来应付它,把它对人类正常生活和经济活动的影响降到最低。”
香港放宽防疫措施,市民日常生活及经济活动均在复常。陈永诺 摄专家答:死亡病例计算标准不同,实际死亡率低于呈报数字。死亡病例大多为患有长期病患且未接种疫苗人士。
不同地区在计算新冠病毒的死亡病例时,计算标准和习惯都存在差异,无法直接进行横向比较。金冬雁表示,香港是死者只要首次阳性样本收集日期的28天内死亡,就计入新冠死亡病例,而不会区分究竟是死于新冠,还是死亡时伴随新冠感染。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因高处坠下离世的死者,由于验出新冠病毒阳性,也会计算到新冠死亡病例中。金冬雁指出,这就意味着死亡率低于现时公布的数字。许树昌则对此提供了研究估计数字:现时统计的死亡病例中,约六至七成较大可能死于新冠病毒感染,其他死亡病例暂时判断较大可能因其他疾病或原因导致离世,如中风、脑出血引起。而且,死亡病例大多属患有长期病患、且未接种疫苗的长者。根据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公布的数字,全部死亡病例中,超过95%为60岁或以上长者,超过90%有已知长期病患,超过60%从未接种疫苗。“一老一幼”一直是特区政府的重点关注群体,金冬雁认为,只有这两个群体获得保护,社会才会更加安全。他以新加坡为例,整体感染病例数字与香港相若,但死亡病例仅香港的五分之一,关键就在于新加坡80岁以上长者疫苗接种率高达90%以上。
香港特区政府重点关注“一老一幼”,致力于推高有关群体的疫苗接种率。陈永诺 摄事实上,特区政府在推动疫苗接种方面可谓多管齐下、不遗余力,不断完善各区疫苗接种点分布网络,在同一个流动疫苗接种站,提供多种适合不同年龄接种的疫苗选择;启动院舍外展接种安排,安排医护人员到安老院舍及残疾人士院舍接种疫苗,还动员社区长者所信任的家庭医生出马,鼓励长者接种疫苗;积极购入可针对新变异病毒株的二价疫苗,并开放予市民接种。“疫苗通行证”安排也助力了推高疫苗接种率,“香港很多长者有喝早茶的习惯,但是如果没有接种疫苗就不可以进入酒楼、餐厅等地,对接种疫苗起到了变相的促进作用。”金冬雁说。
香港特区政府重点关注“一老一幼”,致力于推高有关群体的疫苗接种率。陈永诺 摄总体而言,香港在经历过第五波疫情后,有序放宽了防疫措施,但这并不意味着“破罐子破摔”或“躺平”,香港至今还在执行严格的防疫制度。首先,特区政府会常态性对下水道生活污水进行病毒监测,病毒含量过高的大厦居民须接受强制检测,并对未遵守规定人士严厉处罚;再者,自疫情暴发以来就严格执行的“口罩令”从未放宽;此外不得不提的则是“疫苗通行证”,进入餐厅、健身中心、泳池等公众地方都要出示“疫苗通行证”,换言之,在香港不接种疫苗寸步难行。
尽管过去约半年间,疫情出现反复,现时病例数字较低位时上升约八倍,然而死亡病例数字则近上升两倍,这反映死亡率实则有所下降。与此同时,入境人数上升,但输入病例数字却保持稳定。香港特区立法会(医疗卫生界)议员林哲玄相信,在这一基础上,适当放宽社交距离措施属合理。综合多位医学专家观点,在香港抗疫的诸多做法中,不乏可圈可点之处:1)实施“疫苗通行证”安排,致力于推高疫苗接种率,以形成免疫屏障;2)在疫苗接种方面,提供多种疫苗选择,并鼓励市民混打,以提升效果;3)简化确诊后流程:承认快速抗原测试阳性结果,并对确诊病人进行分流,有条件的轻症者可居家隔离,并通过视像就诊,获安排派送新冠口服药,病情较严重者则入院治疗,这一安排大大减低医疗系统的受压情况,也同时缩短病人的病情,减少恶化可能性。
文字记者:韩星童
摄影记者:陈永诺
编辑:贾雨沁
责编:彭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