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疫中的那些“小事”
2022年,
抗击新冠疫情的第三年。
近三年来,
中国多次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
我们的生活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
回忆抗疫这三年,
哪一个瞬间,打动了你?
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
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们
一次又一次地冲锋在前。
在这场战“疫”中,
她们一进病房就是数小时。
摘掉口罩的她们,常常一身汗水,
面部、耳朵被压出深深的红色印痕。
与日常相比变得不那么好看了,
却美得让人心疼。
2021年1月,大连普降大雪,
一张雪地中“前行”的照片,刷屏网络。
照片中,
大连海洋大学师生志愿者们冒着风雪,
共同推着一辆载满物资的三轮车,
在漫天大雪中,逆风前行,
给封闭在宿舍楼的学生们运防疫物资。
狂风,大雪,一车货,一群人;
跌倒,爬起,一路搀扶,一路向前!
图片来源:大连海洋大学
2020年2月,武汉按下“暂停键”,
全国人民都为“热干面”加油。
自此,
哪里有需要,
哪里便有各地医护人员驰援的身影。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没有谁比中国人更懂得这句话的涵义。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微博
一名确诊女孩在小区群里不停道歉,
自责给邻居们带来不便和麻烦。
邻居们的回复却让人倍感暖心:
“不用愧疚,谁也不想这样的”
“疫情嘛,我们一起挺过去就好了”
“加油,早日康复”
……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微博
15岁女孩独自在家上网课,
爸爸被隔离在奶奶家,
妈妈在战疫一线,
楼下邻居知道后连续数天为女孩送饭菜,
一天三顿不重样,荤素搭配有水果。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微博
2022年4月,山西大学的一栋宿舍楼,
一名学生看到楼下的大白穿得很薄,
便为他抛下一件厚棉衣,
隔空喊话:
“你就穿上吧,晚上降温,冷!”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微博
2020年3月,武大人民医院东院,
上海援鄂医疗队刘凯医生
在护送王爷爷做CT的途中,
停下来让住院近一个月的八旬老先生
欣赏了一次久违的日落……
落日余晖下的两个身影,温暖了亿万人。
2022年4月,上海突发疫情,
刘凯惊喜地收到武汉王爷爷的问候:
“我想念你们!我在武汉为你们加油!”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微博
2022年12月,
一名怀孕四个多月的女子感染新冠病毒,
各种地方都找不到药,
丈夫在小区的业主微信群中问了一下,
很快,群里就有人回复了,
并提供了所需的退烧药。
图片来源:央视网
北京西城区的胡同里,
摆放着共享药箱;
河南郑州的街头,
一位市民驾车免费送退烧药给急需的市民;
深圳多个社区的居民和商家
在社交平台搭起互助网,
有积极帮助邻居解决用药难的,
有免费为有需要人士、志愿者送药的
……
疫情带来诸多不易和艰难,
但这一场场爱心接力,
一个个默默奉献的身影,
在冬日里传递着温暖。
2020年2月,
武汉方舱医院轻症患者和医护人员
“斗舞”的视频走红网络。
从刚开始患者在床边小范围的舞蹈,
到后来周围“病友”的不断加入,
最后,
健身活动已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舞步,
“八段锦功法”“太极拳”“呼吸操”
纷纷被带进病区。
来源:中新视频
2022年12月,
国家卫健委表示,
以地市为单位,按照城市的人口规模,
把方舱医院升级改造成亚定点医院。
图为一位市民走入方舱发热门诊设施。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遮阳伞、脑筋急转弯、古诗词…...
2022年5月,
在各地核酸检测现场,
各类创意“两米间隔线”走红。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微博截图
2022年12月,江苏苏州姑苏区,
部分不再使用的核酸采样点
被改造成了“发热诊疗站”,
提供一站式就医服务。
从诊疗、开具处方、到完成配药,
整个过程10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谢谢三年守护”
这三年,
你遇到了哪些印象深刻的事?
评论区来分享吧!
欢迎中国游客!法国、泰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邀你去旅游!
谎称5天感染2种不同毒株,引发全网恐慌,行拘!
最新发布:取消!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