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燕生:为什么外部压力不会延缓中国改革?| 东西问·释典

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 2023-03-05

外部压力加大从来不会令中国改革步伐迟滞,反而会激发中国的危机意识,将压力转换为推动改革进一步深入的动力。

中新社记者:李晓喻

全文字数:2373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世界正经历新的动荡变革。作为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发展的蓝图,中共二十大报告重申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为什么中国改革不会停顿?中国改革获得巨大成功的奥秘在哪?或可从思想文化史中找到答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分享对中国深化改革的看法。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在中国几千年来经济思想演变过程中,改革思想处于什么地位?其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些内容和今天中国的改革理念有何呼应之处?

张燕生:改革理念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和实践中均有体现。早在先秦文化典籍《周易》中,就有“革,去故也,鼎,取新也”的表述。在《论语》中,也有“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等推崇改革的内容。此后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北宋王安石变法也都包括经济改革。

两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让中国人意识到自己远远落后于西方主要国家,同时目睹日本等国实现崛起,这时真正的改革思想开始勃兴。当时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就是正视东西方发展水平悬殊的现实,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政治经济制度、思想文化,实现国强民富。

位于南京的原江南水师学堂始建于1890年,是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开办的培养海军人才的军事学校。图为该学堂遗址。文宝 摄

从更深层看,近代改革思想的核心其实就是要回答几个问题:中国究竟为何会落后?怎样实现复兴?如何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这也是贯穿整个中国改革史的主线。今天中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其根本目的正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和近代以来改革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中新社记者:从思想史角度,您如何评价当代中国改革的意义?

张燕生:中国经历过漫长农耕文明发展的传统社会阶段,在这样一个国家,改革思想、改革精神、改革实践能从近代的“星星之火”,逐渐发展成现代的“燎原之势”,得到全社会的一致认同和共享,深深扎根在当今中国数代人的头脑中,堪称“中国改革奇迹”,来之不易。这个过程中,当代中国的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新社记者:纵观45年中国改革史,您认为中国做对了哪些事?

张燕生:毋庸置疑,中国改革开放成就巨大。1978年中国经济几乎处在崩溃边缘,而2021年中国GDP占美国GDP的比重已经超过70%。

从世界范围来看,改革并不必然走向成功,成功往往是“例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社会主义国家都在转型,其他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在推行改革,但都没有获得理想的结果。所以,中国改革的巨大成绩更显难能可贵。

如果要总结经验,中国在改革理念上一直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这是最成功之处。这16个字说来平常,但做到并不容易。因为这意味着要敢于正视历史和现实,敢于打破长期以来的一些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包括一些被时人认为不容置疑的铁律,真正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1978年,在中国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具体策略来看,中国改革特别是经济改革做对了三件事: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方向,稳步有序推进;第二,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从劳动密集型的代工贴牌、产业链供应链低端起步、汗水驱动的传统产业开始,执行出口导向的外向型工业化战略;第三,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

上世纪末,英特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在上海浦东开设的工厂。徐琳友 摄

中新社记者:您如何评价未来中国的内外环境?有人担心中国可能因内外压力放缓改革步伐,您怎么看?

张燕生:全球疫情还未结束,以乌克兰危机为代表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仍在持续,大国战略博弈升温,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剧变。国内发展条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现在也遇到一些周期性和结构性问题。但是不能据此认为中国改革会放缓。

首先,经过40多年改革历程,中国上下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已形成了有重大而深远影响的广泛共识。换言之,改革在中国有强大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这是改革不断深入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条件。

其次,中国是一个很善于“睁眼看世界”、主动利用外部压力的国家。翻开当代中国改革史,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通过加入世贸组织倒逼国内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在“与狼共舞”中提高自身产业国际竞争力。外部压力加大从来不会令中国改革步伐迟滞,反而会激发中国的危机意识,将压力转换为推动改革进一步深入的动力。

2022年,一艘远洋滚装轮在连云港港准备装载国产汽车出口国外。王春 摄

再次,解决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突出问题也需深化改革。现在中国经济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体制性、结构性的,反映出在目标多元的背景下,体制机制、治理效能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加快改革、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势所必然。

当然也要看到,现在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不作为、乱作为”的官僚主义现象仍较突出,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障碍,今后还需着力加以解决纠正。

中新社记者:新形势下,您认为今后中国哪些领域改革值得期待?中国深化改革将给世界带来哪些影响?

张燕生:首先是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这是当前最需要重点突破的,因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关乎中国高质量发展全局。其次是要素和资源市场化改革,应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高标准的市场体系,真正建立“好的市场经济”。

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在浙江温州举行,图为开幕式上的第十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仪式环节。钱晨菲 摄

中共二十大报告已经明确,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因此,未来30年中国改革必须始终服务于高质量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不能偏离这个方向。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将对世界经济产生越来越大的外溢效应。2013年到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超过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在此情况下,中国坚持市场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助于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这不仅将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也将为陷入低迷的世界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受访者简介:


张燕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曾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曾任教中央财经大学,先后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世界银行EDI宏观处进修和工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EMBA特聘教授。专业研究领域为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曾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国家计委重点课题、国家社会科学“七五”、“八五”、“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等。曾出版中、英文专著(含合著)十多部,发表学术论文二百余篇。



文字编辑:韩禹

图片编辑:苏丹

排版:吴蓓蓓

责编:彭大伟


郭齐勇:“为政以德”何以成为中国治世智慧?| 东西问·释典


王中江:中华文明中,为什么是“民心”成为政治正当性的基础?| 东西问•释典


姜义华:“天下为公”何以深远影响中华文明发展?| 东西问·释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