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商业模式外,当前应以三种方式促进中国文学作品在巴西的翻译和传播。
其他
巴西汉学家沈友友:我为何热衷翻译中国传统作品?| 东西问
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编者按
汉语作品在巴西翻译和传播情况如何?中华文化缘何吸引巴西学者投身研究?中新社“东西问”曾就此专访巴西汉学家沈友友。今特重发此稿,以飨读者。
近十年来,中巴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发展,各领域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两国文化交流日益热络,“汉语热”在巴西方兴未艾。当前,中国文学作品受到越来越多巴西人喜爱,向巴西民众翻译和介绍中国文学作品成为一种新时尚。巴西汉学家沈友友日前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讲述结缘汉语、翻译中国传统经典的历程与体悟。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最初源于何故了解中国,进而接触中文并对汉学产生浓厚兴趣?
沈友友:我幼年时就对外语和世界各地的文化感兴趣,先后学习了多种外语,但是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比较晚。
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武侠、功夫电影等在巴西颇受欢迎,我也耳濡目染。当时家中有从第三种语言再译的《孙子兵法》《庄子》《易经》等经典,也有围绕近现代中国历史、文学作品等方面的书籍,我对此十分着迷。
2003年,我在巴西利亚认识了我的首位汉语老师胡续冬,他是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向我介绍了唐诗等古典文学。同时,当时在巴西利亚生活的中国朋友,也让我领略了中国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催化了我与中国的缘分。
2005年,我来到中国并在巴西驻中国使馆工作了近8年时间。从那时起,我发奋学习中文、研究汉学。
中新社记者:目前您翻译和出版了哪些中国文学作品?下一步有何计划?沈友友:至今,我出版了《论语·葡语解义》《老子道德经河上公注·葡语通释》和《南华真经(庄子)内篇·葡语解析》等三本带有详细阐释的译作。先后发表了几十篇文章,内容涉及《诗经·大序》《礼记·乐记》等儒家经典,《汉书·艺文志》诸序、《兰亭序》以及顾恺之短文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乐论、书画论,我还从事诗论、文论等翻译与研究工作。
2012年出版的《论语·葡语解义》,是历史上首个直接从古代汉语翻译的葡语版本,也是西方语言里唯一带阐释的版本,被读者称为论语翻译的“新经典之作”。该书在巴西及葡萄牙已发行了多个版本,销量超20万册。
2016年出版的《老子道德经河上公注·葡语通释》,是西方语言中唯一一个在售的《河上公注》译本。
2022年出版的《南华真经(庄子)内篇·葡语解析》,向葡语读者首次全面介绍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庄周的精神世界。该书包括原文翻译和葡语阐释两部分内容。关于翻译,这也是《庄子》首次直接由古代汉语翻译成葡语。
下一步,我计划翻译出版《孙子兵法》、鲁迅的《呐喊》及中国近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其中,鲁迅《呐喊》葡语译本计划明年在巴西出版。
我希望以《呐喊》为起点,继以钱钟书的《围城》、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陈忠实的《白鹿原》等杰作,向葡语读者系统介绍中国近现代文学。
中新社记者:您学古汉语有哪些方法和经验?
沈友友:对于学习古文的方法和经验,我记得在《文心雕龙》里,刘勰不断重复,若想成为作家,学者应该从学习(模仿)经典作家的好文章做起。
我认为,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就是读古人认为的经典篇章,读法也同样沿袭古人。同时要拥有定期细读古典作品的自律性,避免读书的功夫生疏。此外我也借助线上词典、百科全书等,促进更好地理解与消化。
中新社记者:目前,中国文学作品在巴西翻译和传播的情况如何?
沈友友:中国文学作品,尤其是国际畅销的中国文学作品,目前在巴西等葡语国家被翻译得越来越多。不过,它们一般是从英文、法文等通用程度较大的语种再译,从中文直译成葡文的文学作品屈指可数。
同时,这些作品大多是根据市场需求、由大型出版社翻译并发行,是一种商业模式。以至于,这种模式至今只是限于特定作家或特定作品,并没有给葡语地区的读者带来对中国文学的全面了解。
我认为,除商业模式外,当前应以三种方式促进中国文学作品在巴西的翻译和传播。一是培养“中国研究”的阅读群众。让这些对中国作品有所了解的巴西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
二是翻译一些通俗易懂的中国近现代作品供巴西大众读者阅读。
再者,鼓励巴中两国大学合作,针对具有突出价值但需求不够高的中国文学经典作品进行翻译、研究和传播。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当前如何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巴西乃至拉美的传播?
沈友友:此项工作除政府层面外,应该鼓励个人、学校、出版社、媒体等力量进行多个层面的文化交流。
目前,拉丁美洲对汉语教学普及不足,设有中文系的大学屈指可数。这恐怕是今后十几、二十年内都很难解决的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近十年来,巴中各领域合作成果丰硕,特别是两国文化交流日益热络,“汉语热”在巴西方兴未艾。巴西目前设有11所孔子学院和5个孔子课堂,为拉丁美洲最多。这些孔院和课堂成为巴西学生学习中文的重要渠道,更有不少巴西大学生不远万里去中国留学。同时,中国内地及澳门已有57所高校设有葡文系,培养高质量的葡中双语人才。
我认为,目前拉美国家和中国应加强民间文化交流,一些翻译出版公司,音乐、舞蹈学校,电影艺术俱乐部等机构都可以参与进来,并长期坚持下去。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对全球变局有何借鉴和启发?
沈友友:“和合”思想内涵丰富,强调了和谐与融合,也让我看到其中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天下万邦和谐共生,和平相处,合作发展的理念。可以说蕴含着中国智慧的解决方案,也丰富了全球治理理念。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代表了一种智慧的处世方式。而这种智慧,能给置身全球大变局之下的世界各国提供借鉴思路。
巴西汉学家沈友友。
沈友友(Giorgio Erick Sinedino de Araujo),巴西汉学家,前外交官,现在澳门工作生活。2005年至2012年在巴西驻华大使馆任教育官员。曾任北京大学巴西文化中心客座教师、澳门理工学院语言暨翻译高等学校兼职教师。2012年获北京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20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通晓葡萄牙语、汉语、英语、西班牙语、日语和法语,从2012年起,陆续翻译出版了《论语·葡语解义》《老子道德经河上公注·葡语通释》《南华真经(庄子)内篇·葡语解析》等多部中国专著(葡文版),并发表了几十篇论文和文章,目前还在筹划出版《孙子兵法》和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的葡文译本。2018年,澳门基金会和澳门大学联合举办首届“中葡文学翻译奖”,他的译作《论语·葡语解义》获中译葡奖项第一名。
文字编辑: 徐皇冠
图片编辑:李慧思 排版:丁宝秀责编:彭大伟
盖琳:教育如何改变西藏?| 东西问
郦波:“知行合一”的阳明心学何以全球共鸣?| 东西问
陈曦:新疆科考如何助力“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 东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