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痛悼!他走了,享年86岁


据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微信公众号消息,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血管外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忠镐,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1月3日12时5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汪忠镐院士从医六十余载,为我国血管外科创建与发展奋斗一生,用自己的毕生精力为我国血管外科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据介绍,工作中,汪忠镐对自己和学生要求,第一,根据不同病情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实施前必须认真思考,全面分析,反复地确认方案,抓住个体差异实施针对性的治疗;第二,即使是完成最简单的手术或者完成很熟悉的手术,也要像做第一例一样认真和仔细;第三,作为外科医生,不仅仅是手术匠,更艰巨的任务是对患者术后的严密观察,科学管理。

布加综合征是一种肝后段下腔静脉病变导致门静脉和下半身静脉高压的临床症候群。面对死亡率高达90%的重症病人,汪忠镐带领团队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潜心研究,做了68万人次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在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对该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分型、诊治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创立了多种手术方式,在全国乃至国际上得到认可和推广。

此外,他和他的同事、学生一起,还率先开展了多发性大动脉炎严重脑缺血的多种架桥手术、在国内率先开展了瘤体切开-重建血管法治疗腹主动脉瘤、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硬化性脑缺血、以血管重建术治疗糖尿病肢体缺血等一系列开创性手术治疗。汪忠镐院士自主进行了医疗器械的开发研究,先后成功申报了10项国家级专利。针对临床应用静脉型人工血管移植通畅率严重低下的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他开展了内皮细胞种植人工血管的研究,用静脉和大网膜内皮细胞以及骨髓细胞进行人工血管高密度种植,实现了人工血管腔面的快速内皮化,百日通畅率达到100%,应用临床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发展到干细胞种植治疗下肢缺血。


汪忠镐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11月7日,汪忠镐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告别厅门口上方正挂着“我们永远怀念您”几个大字。



图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微信公众号

中央和北京市有关领导以不同方式对汪忠镐院士的逝世表示哀悼并向其亲属表示深切慰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同志参加告别仪式。


首都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呼文亮,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左小兵,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副局长贺泳江,首都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孙力光,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党委书记岳小林,党委副书记、院长赵国光等领导及汪忠镐院士的亲属、同事、生前好友和各界人士前往送别。


甘为孺子牛


汪忠镐院士一直认为自己是一名普通的医生,也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救死扶伤是自己的天职,教书育人是自己的责任。


在六十多年从医从教生涯中,他最为信奉的一句话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鲁迅先生提倡的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高尚情操,就是日以继夜的无私奉献精神。汪忠镐院士认为这种精神,是千百万医务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共同的精神,视病人为亲人,视学生为祖国的未来,兢兢业业,无怨无悔。


复杂、疑难病人的诊治是对医生的一个重要考验。在几十年的临床工作中,汪忠镐院士遇到过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遇到过各种各样的病人,面对患者被疾病折磨的痛苦,面对患者辗转求医和一贫如洗的情形,汪忠镐院士充满了同情,以坚韧不拔的精神、科学的工作态度、最小的经济代价,挽回他们的健康。


1995年,浙江温州一位消化道大出血和大量腹水的患者生命垂危,汪忠镐院士实施血管重建术,成功挽救患者生命。听说患者术后准备坐长途车回家,汪忠镐院士担心路途遥远可能引起血管阻塞,使治疗前功尽弃,便千方百计凑钱为病人买了机票,帮其安全回家。患者备受感动,在2年后把机票钱寄回给汪忠镐院士,并向其表示感谢。


2006年,他去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会诊4岁患儿,每天引流腹水2000-3000毫升,患儿已住院5个月,花费数十万元,当时已经奄奄一息,他不仅成功救治此患儿,并主动要求免掉病人的会诊费。长期以来,汪忠镐院士结交了一批病友,也有更多的疑难杂症病人源源不断地慕名而来,汪忠镐院士都认真地接待,并告诉他的学生们,不管是什么病人,不管是什么样的病症,也不管有没有钱,都要一视同仁,尽全力去救治,决不能厌烦,更不能敷衍。


不唯书 不唯上 只唯实


只有爱心,没有奉献、不勤奋、不付出是绝对不行的。汪忠镐院士的作风如同他的属相牛,在脚踏实地又动脑筋的实践中,他自己总结成长的经验靠的就是两条:第一是笨鸟先飞;第二是以2-3倍的辛勤工作换取优质效果。


他的时间表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从没有认为自己在加班,也没有节假日这一概念,工作几十年来,难得在公休日休息一天,医院给分了房子,也无暇去看,更无暇搬家,甚至大年三十晚上也常在医院度过,不是他不爱自己的家庭,而是更多患者需要他。晚上睡觉,脑子总要思考这样或那样治疗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因而常有灵感或“火花”的闪现,不管晚上几点,立即起床将灵感记下,并尽快付诸研究。


汪忠镐院士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图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微信公众号


汪忠镐院士活跃在国际血管外科界,他先后57次受邀到哈佛、耶鲁大学等国际著名学府和国际会议上演讲,举办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出国会诊,但开完会或会诊完病人之后就马上回国。每次回国,大多是首先直奔医院,从不顾及时差造成的疲劳和不适。有一次,下飞机15分钟之后,就紧急赶往北京医院进行了连续14小时的抢救,挽救了腹腔内有3000多毫升出血的老人的生命。

汪忠镐院士面对各种疑难杂症,从来没有放弃努力和探索。如何进取?他认为首先要勤于实践,而且最重要的是,一辈子都要动脑筋。他经常向学生讲述如何用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和《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老三篇”去解决问题,告诉他们必须抓住主要矛盾,一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以及真知来自实践的道理。通过实践思考,通过实践学习,通过实践检验和通过实践寻求答案。而“老三篇”本身就体现了最佳的医德和最妙的攻坚意志和方法。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中国新闻社(CNS1952)综合自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微信公众号、政事儿

编辑:韩娇娇

责编:彭大伟


突发!因 “公共安全原因”,一航班紧急备降揭阳


中美元首计划在旧金山举行会谈?外交部回应!


男子“实名举报”原南宁市委书记,官方通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