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向往的生活!这座岛上“做半年歇半年却吸引外人常住”

记者 刘舒凌 中国新闻社 2023-11-29


在台湾,流传着不少偏远乡村迷你校园的故事。中新网记者近日来到澎湖,听到当地人讲述列岛最西边的花屿小学毕业季,有趣又温馨。

两个孩子的毕业典礼

今年夏天,这座迷你小学有两名毕业生,典礼上嘉宾阵容隆重盛大,在乡长、县教育处科长、县议员、警分局长、村长、家长代表见证下,同学获赠各个方面送来的毕业礼物,也表演了他们所准备的魔术、尤克里里和歌唱节目,在小学生涯的终点线留下满满回忆。

今年6月,花屿小学举行毕业典礼。两名毕业生集各界关爱于一身。图片来自澎湖时报

澎湖友人介绍,花屿岛上的花屿小学,全校10名学生,其中3名还在幼儿园,校方几乎采取一对一教学,孩子们去年拿到了语文竞赛优等、全台美展澎湖县竞赛佳作、英语歌唱比赛优胜在内的多个好成绩。

过去最热闹时,花屿小学曾有将近180名学生。如今,这座距离澎湖主要岛屿一个小时航程、本地人也很少造访的小岛,居住人口已降到百人左右。

辽远的海天、小岛,亲密如一家的人际牵绊。花屿小学的毕业典礼,是走近澎湖的一个切片。

潘安邦、张雨生是澎湖人的骄傲

孤悬于台湾海峡中枢,一般认为澎湖列岛由64个地势平坦的岛屿组成(也有统计将退潮时露出的土地算作小岛,总数可达90余个),最东边距离台湾岛嘉义县东石乡45公里,西边距离福建省晋江围头140公里,北回归线从中部穿过。

2022年底统计显示,澎湖生活着十万余居民。这里人口不多,也走出了一些艺文名人。在海内外华人影迷中小有名气的彭于晏,就出生在澎湖,他13岁随家人移民加拿大,在台湾敲开演艺圈大门。不过,与这座岛屿联结紧密的,还得数潘安邦、张雨生这两位眷村子弟。

澎湖潘安邦纪念馆外的外婆与小男孩雕像。中新网记者 刘舒凌 摄

如今走进澎湖主要岛屿马公岛西南的“笃行十村”,这里已被规划为“眷村风貌特定专用区”。日据时期,这里曾是殖民者的澎湖岛要塞司令部、军官宿舍,二战后成为台澎地区最早形成的眷村之一。

其中,以潘安邦纪念馆、张雨生故事馆最受欢迎。不少歌迷专程来到此地,在婉转低回的乐声中追忆民歌金曲传唱海内外的美好时光,在简易朴实的眷舍巷弄间寻找歌词中记载的乡愁、温情。

更靠近村口的张雨生故事馆,是他九岁前成长居住的地方。这位早逝的创作才子,生于澎湖,父亲原拟叫他澎生,因少雨的澎湖当天下雨了,世间才有了张雨生。友人介绍,由于父母在军中艺工队工作,张雨生自小对表演不陌生,也从泰雅人妈妈那里遗传了好歌喉、音乐天分。中学时,已搬迁到台中生活的张雨生和爸妈吵架,他买好票,想要一个人跑回澎湖。可以想见,童年生活的岛屿在他的世界里有着重要的位置。

其实,如今的张雨生故事馆是其旧居连同邻居三家人共居的“大杂院”。他最初的家僻处最靠里的一屋,卧室不足7平方米,简单的柴火灶台是幼年张雨生最爱流连的地方。相比之下,因一曲《外婆的澎湖湾》享誉华人世界的民歌手潘安邦,父亲曾是驻扎此地的将领,住家比张雨生一家宽敞许多。

难得的是,纪念馆保留了潘安邦外婆的厨房原貌,陈列着旧时的锅碗瓢盆。歌手、外婆都已远去,眷村生活的气息仍在,空气中好像还飘散着食物的味道。从潘家向外走,在“外婆与小男孩雕像”前方不远处,就是海边沙滩,让人回味昔日一老一少相伴走过美好岁月的“脚印两对半”。

澎湖湾沙滩上的贝壳、珊瑚石。中新网记者 刘舒凌 摄

先民捕鱼石墙因“双心石沪”蜚声海外

从飞机上远眺澎湖列岛,系列火山岛屿就像美丽的、大小不一的盘子,扣在碧水之上,澎湖本岛、渔翁岛、白沙岛这三岛屿环抱而成的内海就是澎湖湾,海湾内水面静如湖泊,外部海涛澎湃。澎湖原名平湖,由此而来。

只要外海风浪情况还适合交通船行驶,多数游客都愿意承受颠簸之苦,到南方的七美屿去看双心石沪。石沪,是先民在潮间带运用玄武岩、珊瑚礁筑成的弧形石墙,利用潮涨潮退捕获受困的鱼群。

筑沪捕鱼在世界上并不少见。但从七美屿东湖村30米高的海涯上俯瞰下方这处石沪,两颗心套叠一起的优美造型深受旅行者喜爱,并以双心石沪闻名海外。不过,欣赏这处浪漫景观必须配合海潮时刻,如不巧遇到涨潮,远道而来的客人也只能望洋兴叹。

澎湖最具知名度的浪漫景观双心石沪。中新网记者 刘舒凌 摄

如今,澎湖居民不再依赖古老的石沪,但渔业仍是许多人赖以维生的重要产业。多年里,入夜后渔港外万点渔火流动,让“澎湖渔火”列入台湾八景之一。

对于老饕,每年初秋时分是前来澎湖吃海鲜的最好季节。这里的龙虾很有名,它们栖身海底岩石缝隙中,不易捕捉,然而味道鲜美。此外,大明虾、九孔等也是甚为名贵的海产。有趣的是,澎湖友人告知,在早年物资匮乏年代,本地米粮不足,子女众多的家庭唯有捕捉龙虾补充日常食物摄入,导致一些澎湖子弟多年后听到餐桌上有龙虾都要皱起眉头、不胜厌恶。

做半年歇半年却吸引外人常住

侯孝贤导演有一部电影作品《风柜来的人》,描述澎湖三个青少年从老渔村“风柜”出发、背井离乡到高雄讨生活的故事,让风柜一度成为澎湖的代名词。

澎湖的季风,是它与台湾其他地区的最大不同。一年之中几乎有半年时间(每年10月到隔年4月),此地处于风信的季节。这半年中,强风挟水汽吹袭列岛,盐分渗入土壤、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不过,这不影响勤劳的人们种植出棱角丝瓜等独特瓜果,以及农贸市场上享有盛名的澎湖花生。

本地谚语说,中秋若过,北风就起。10月下旬记者在七美岛上听到饮食店老板说,做完这一餐,再开工就是明年了。东北季风到来后,澎湖的好天气里也有6、7级风,最强阵风可达11级,当地人完全不受影响,但游客走路、开车都不稳当。也因此,澎湖观光到秋冬就进入淡季。

澎湖白沙岛通梁村保安宫门前,有一棵树龄达三百年的大榕树。受季风影响,古榕树树干长到3米高就横向生长,使树冠成为一片翠绿的华盖,蔽荫达半亩余。中新网记者 刘舒凌 摄


虽然花屿等小岛人口日渐稀少,整个澎湖县近年却出现“人口逆流”的奇特现象。据《天下杂志》今年6月的报道,近20年全县人口从9.2万逐渐上升至10.7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自台湾岛迁移而来的新居民。

上世纪90年代,许多澎湖子弟前往高雄、彰化、台北工作生活。此后逐渐兴起的观光潮,尤其夏天举办的澎湖花火节,让许多青年的返乡梦有了落地的可能。在外学艺的厨师、有心推动环境保护的青年群体、热衷打理特色民宿或咖啡店书店的文艺青年,梦想因每年上百万的观光人潮而有了依托。他们同业之间也不像老一辈人会互相“藏私”,忙起来还可以“换工互助”,愿意打开门、一起做更好玩的事情。

子弟返乡之外,还有不少从台湾岛移居过来的新澎湖人、短期度假青年,他们因为喜欢岛屿上的生活而停留了下来。正当壮年的余清山,新冠疫情期间从台中来到澎湖。他告诉记者,因为疫情,大家没办法出境去旅行。澎湖等外岛又有开放,因此,这两三年最热门的外岛旅行目的地是屏东县南方的小琉球,其次澎湖。本地导游不足,有朋友介绍,他就过来这里工作。

外岛游的热潮逐渐过去,从台湾来到澎湖工作的导游仍维持在数十人规模。“像我这样子在这边带团,也不喜欢回去。为什么?像我,回台湾也不习惯,这里环境很辽阔、很舒服。你回到台北、台中,又是人挤人、车水马龙,走在老旧城区巷子小小的,看天都看不到。”

澎湖马公海港有较为完备的观光旅游设施。近十年来,澎湖花火节等活动带动文旅产业兴盛,吸引澎湖子弟回流以及更多新居民来此谋生、定居。中新网记者 刘舒凌 摄


和善、不排斥外来居民的澎湖人,让新来的朋友很容易在本地找到自在感、归属感。在余清山看来,外来群体主要有三个人群,一个是做旅游的,一个是渔业,然后是派驻到澎湖并在此退休的公务人员,久而久之都习惯了这边的环境和生活模式,就不想离开了。


编辑:吴蓓蓓

责编:彭大伟


火灾已扑灭,26人遇难


发病年轻化,五个症状遇到一个马上打急救电话!


17名学生集体腹泻,原因公布!处理结果来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