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影红楼|《红楼梦》里的元宵风光
『旧时月色 新派书香』
元宵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祝大家节日快乐!
佳节至,不妨书里走一圈,去红楼世界里体验一次清人的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人们借此庆祝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它又称“上元节”(如崔液《上元夜六首》、周邦彦《解语花·上元》)或“元夕”(如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元好问《京都元夕》)。
据传,元宵节与汉文帝有关。汉初,吕后掌权后,刘氏宗室岌岌可危。她死后,企图李代桃僵的诸吕在上将军吕禄家中密谋造反,汉宗室刘囊与周勃、陈平等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文帝登基后,将平乱的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普天同庆,与民同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元宵节也是古代中国的情人节,古时,城坊实行宵禁,一年中只有正月十四至十六解除宵禁,青年男女可以通宵歌舞,观灯赏月。传说,元宵夜,乐昌公主与徐德言破镜重圆。
正等的不耐烦,忽见一个太监骑着匹马来了,贾政接着,问其消息。太监道:“早多着呢!未初用晚膳,未正还到宝灵宫拜佛,酉初进大明宫领宴看灯方请旨。只怕戌初才起身呢。”——《红楼梦》第十八回 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
《史记·乐书》云:“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童男童女七十人俱歌。”正月十五,武帝求仙,祭祀太一,这一天成为了重要节日。
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佳节。士隐令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红楼梦》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元宵节是《红楼梦》里出现的第二个传统节日,第一个是中秋节。这晚之后,世上再没有了甄英莲,只剩下一个香菱,走向“菱花空对雪嘶嘶”的结局。以火把驱逐鬼怪古已有之,一个说法认为,元宵节的前身是“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期盼丰收。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火把变为了彩灯。
每逢十二月三十日,印度摩喝陀国里,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为了弘扬佛法,汉明帝下令正月十五夜(即印度十二月三十日)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唐代也重佛,灯会从宫廷拓展到民间。唐卢照龄《十五夜观灯》有云:“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到了中唐,元宵放灯已成为全民性活动。此后,民间灯会如火如荼,花灯样式奇巧繁多,灯节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清代为五天。
贾妃下舆登舟,只见清流一带,势若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光雪浪;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却用各色绸绫纸绢及通草为花,粘于枝上,每一株悬灯万盏;更兼池中荷荇凫鹭诸灯,亦皆系螺蚌羽毛做就的,上下争辉,水天焕彩,真是玻璃世界,珠宝乾坤。船上又有各种盆景,珠帘绣幕,桂楫兰桡,自不必说了。——《红楼梦》第十八回 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
“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府历来鲜花着锦,烈火亨油,元春封妃更是贾府巅峰期的标志性事件。为了迎接元妃省亲,前后花费一整年修建大观园。这次的灯也是极尽奢糜。
两边大梁上挂着联三聚五玻璃彩穗灯,每席前竖着倒垂荷叶一柄,柄上有彩烛插着。这荷叶乃是洋錾珐琅活信,可以扭转向外,将灯影逼住,照着看戏,分外真切。窗槅门户,一齐摘下,全挂彩穗各种宫灯。廊檐内外及两边游廊罩棚,将羊角、玻璃、戳纱、料丝,或绣、或画、或绢、或纸诸灯挂满。——《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
“煌煌闲夜灯,修修树间亮。灯随风炜烨,风与灯升降。”(《艺文类聚》第八十卷)晋朝时,贵族已经时兴悬挂花灯。花灯挂于枝头随风摇曳,良辰美景,相得益彰。贾府第三个元宵节展现的是贵族日常,不比皇家排场,依然灯火辉煌。
至十五这一晚上,贾母便在大花厅上命摆几席酒,定一班小戏,满挂各色花灯,带领荣宁二府各子侄孙男孙媳等家宴。——《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
元宵节是家庭团圆之日,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很容易让人想到阖家团圆的寓意。“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又是一年元宵节,这次没有着墨于皇家威严,突出了共享天伦的喜乐融融。
一时上汤后,又接着献元宵。贾母便命:“将戏暂歇歇,小孩子们可怜见的,也给他们些滚汤滚菜的吃了再唱。”又命将各样果子元宵等物拿些给他们吃。——《红楼梦》第五十四回 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
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
周必大《元宵煮浮圆子前辈似未尝赋此坐间成四韵》有云:“星烂乌云里,珠浮浊水中”,符曾的《上元竹枝词》也写过“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软糯香甜,口齿盈香。
贾蔷忙将戏目呈上,并十二个人的花名册子。少时,点了四出戏:第一出,《豪宴》,第二出,《乞巧》,第三出,《仙缘》,第四出,《离魂》。——《红楼梦》第十八回 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
当下天有二鼓,戏演的是《八义观灯》八出,正在热闹之际。——《红楼梦》第五十四回 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
元宵节听戏也是常见的娱乐方式。《东京梦华录》中有记载“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击丸蹴踘,踏索上竿。”汴京御街两廊有各式才艺表演。万街千巷,尽皆繁盛。
元宵主题的爱情故事有元曾瑞杂剧《留鞋记》、越剧《荔镜记》、川剧《春灯谜》等。此外,和元宵有关的戏曲还有黄梅戏《夫妻观灯》、京剧《元宵谜》《碧波仙子》《报灯名》等。
忽然人报娘娘差人送出一个灯谜来,命他们大家去猜,猜后每人也作一个送进去。四人听说,忙出来至贾母上房,只见一个小太监,拿了一盏四角平头白纱灯,专为灯谜而制,上面已有了一个,众人都争看乱猜。
贾母见元春这般有兴,自己一发喜乐,便命速作一架小巧精致围屏灯来,设于堂屋,命他姊妹们各自暗暗的做了,写出来粘,在屏上;然后预备下香茶细果,以及各色玩物,为猜着之贺。——《红楼梦》第二十二回 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元春从宫中送出一个灯谜时,距离正月十五已经过去很多天了,说明清朝的元宵节延续多日。
灯谜是元宵节的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
《红楼梦》中,部分灯谜如下:
元春--爆竹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迎春--算盘
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
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通。
探春--风筝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黛玉--更香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两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宝玉--镜子
南面而坐,北面而朝。
“象忧亦忧,象喜亦喜。”
宝钗--竹夫人
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
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
凤姐儿因贾母十分高兴,便笑道:“趁着女先儿们在这里,不如咱们传梅,行一套‘春喜上眉梢’的令,如何?”贾母笑道:“这是个好令啊!正对时景儿。”忙命人取了黑漆铜钉花腔令鼓来,给女先儿击着。席上取了一枝红梅,贾母笑道:“到了谁手里住了鼓,吃一杯,也要说些什么才好。”
那女先儿们都是惯熟的,或紧或慢,或如残漏之滴,或如迸豆之急,或如惊马之驰,或如疾电之光,忽然暗其鼓声,那梅方递至贾母手中,鼓声恰住,大家哈哈大笑。——《红楼梦》第五十四回 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
击鼓传花,是一种酒令游戏。在酒宴上大家依次而坐,随鼓传花,鼓声落时,持花者罚酒,并依规行令,如讲故事、说笑话、出谜语等。
贾蓉听了,忙出去,带着小厮们,就在院子内安下屏架,将烟火设吊齐备。这烟火俱系各处进贡之物,虽不甚大,却极精致,各色故事俱全,夹着各色的花炮。
说话之间,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许多“满天星” “九龙入云” “平地一声雷” “飞天十响”之类的零星小炮仗。放罢,然后又命小戏子打了一回“莲花落”,撒得满台的钱,那些孩子们满台的抢钱取乐。——《红楼梦》第五十四回 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
元宵习俗还有很多,有关元宵节习俗的明确记载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有紫姑、蚕神、偷戏、舞龙舞狮、逐鼠、踩高跷、走百病、打簇、登高等习俗。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边演边唱,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狮舞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白居易《西凉伎》有云:“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古人认为狮子可驱邪镇妖,佑人畜平安。所以舞狮以祈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逐鼠是一项元宵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始于魏晋时期。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据传正月十五以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元宵夜,妇女们盛装结伴出行,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以求祛病延年。
此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74年版,系以程伟元乾隆壬子(一七九二)活字本作底本(简称“程乙本”),并参照“王希廉评刻本”、“金玉缘本”、“藤花榭本”、“本衙藏板本”、“程甲本”、“脂评本”、“戚蓼生本”进行校订,每一回后皆有校记。封面“红楼梦”三字为启功所书。
扫描二维码进入尚书吧微店购买
元宵快乐!
佳节至,来书吧吃碗汤圆吧!
此外,全场消费满68元还可送限量版手写书签一枚。
————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