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尚书·书架】| 汪曾祺:捡枸杞子的老头儿

冯小蘅 深圳尚书吧 2022-12-03

『旧时月色  新派书香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京派作家代表人物,有《受戒》《大淖记事》《晚饭花集》等。




在散文《人间草木》中,汪曾祺写了一个小故事。他在玉渊潭散步时,碰到了一对老夫妻在捡枸杞子。

 “您二位找什么?”  

“枸杞子。”  

“有吗?” 


老同志把手里一个罐头玻璃瓶举起来给我看,已经有半瓶了。


 “不少!” 

“不少!” 

他解嘲似的哈哈笑了几声。 


 “您慢慢捡着!” 

“慢慢捡着!”


看样子这对老夫妻是离休干部,穿得很整齐干净,气色很好。


他们捡枸杞子干什么?是配药?泡酒?看来都不完全是。真要是需要,可以托熟人从宁夏捎一点或寄一点来。——听口音,老同志是西北人,那边肯定会有熟人。


他们捡枸杞子其实只是玩!一边走着,一边捡枸杞子,这比单纯的散步要有意思。这是两个童心未泯的老人,两个老孩子!


捡枸杞子的人又何止老夫妻二人?汪曾祺本人也是如此。


现在,越来越多人谈起喜欢的中国当代作家,都回答“汪曾祺”。一问原因,都说他的文章好看,他的人好玩!


在汪曾祺眼里,生活是很好玩的,他爱美食、喜画画、唱曲、赏花……又写得一手好文章,能于寻常处见风景,把日子玩出花样。

1961年,汪曾祺全家在北京中山公园

一九五八年,汪曾祺下放到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结束劳动后,又去了它下设的沽源马铃薯研究站,在荒凉的绝塞画马铃薯图谱,白天作画,晚上读书:

“到了马铃薯逐渐成熟──马铃薯的花一落,薯块就成熟了,我就开始画薯块。那就更好画了,想画得不像都不大容易。画完一种薯块,我就把它放进牛粪火里烤烤,然后吃掉。全国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种马铃薯的人,大概不多!”


现在读来,大家都会会心一笑。但换一个人去沽源,能画出这样的马铃薯图谱,写出这样轻松可爱的文字吗?可能未必。




高邮之于汪曾祺,就好比湘西之于沈从文。故乡的一方山水滋养着他的秉性,是他的写作灵感,是永不厌腻的表达对象。

他的小说继承京派作家写作传统,如诗如画。《大淖记事》用了一大半篇幅来描摹大淖的景致风情,长满茅草与芦荻的沙洲,绿柳掩映的粉墙,善良能干的锡匠、挑夫们,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又以悲悯仁爱之心看待世间人与事,反思社会,笔下的人物小英子、巧云灵气逼人,寄寓他的人性理想。

1961年,汪曾祺与沈从文在北京中山公园

他写美食,简单的豆腐能写到极致:

“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写草木生灵,平等视之,将其人格化。《葡萄月令》专为葡萄写小令,一月雪至,年终雪又来,十二个月,一个完整的生灵轮回。笔触清淡柔和,可亲可喜:

一月,下大雪。

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  

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从打成右派到抗战、“文革”与“文革”后,是是非非,林林总总,千种磨难,万般滋味。他的文字底色还是明亮温暖的,
浸润着历任何苦难都未曾泯灭的生活趣味与热情。读一读汪曾祺,会慢下来,获得片刻的闲适详宁。




2019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汪曾祺全集》。



这套全集收入了迄今为止发现的汪曾祺全部文学作品以及书信、题跋、图书广告、思想汇报等日常文书。


全集分12卷共400多万字,其中,小说3卷,散文3卷,戏剧2卷,谈艺2卷,诗歌及杂著1卷,书信1卷,并附汪曾祺年表。每篇作品皆有题注,介绍收录作品的来龙去脉


【扫码购买《汪曾祺全集》】


—FI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