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书架】| 《深圳风物志》:与“粽”不同的深圳端午
端
午
五月五,过端午。端午是中国传统四大节之一,今天,小编将在这里分享一些关于端午节的小常识。
端,古人意思是“初” 、“始也。” 端年也就是初五。五月是毒月,初五是毒日,初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亦为全年大热天伊始,五毒蛇虫肆虐活跃。为此,人们就采取各种措施防毒、消暑、避灾,逐渐形成各种地方风俗。
深圳客家人叫五月节”,广府人“端阳节”。 深圳人过五月节,有三大活动:一是“裹粽”,二是是洗“龙舟水”,三是“扒皇舟”。
西晋周处《风土记》记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又以菰叶裹黏米煮熟,谓之角黍,以象阴阳相包,未分散也。”角黍,即角形的粽子。绿豆馅粽、枧水棕,是“以象明阳相包裏”为适应天气环境,自行调理身体的夏季食品。看来,古人吃粽子养生的习俗,比南北朝祭祀屈原的传说还早了几百年。
深圳人“裹米蒸粽”,在节前五六天就做准备工作。首先割粽叶,有的到河边割两三尺长三寸宽、叶边长满刺的芦慈叶,有的到竹林采摘比巴掌大的麻竹叶,有的割芒草叶、芦苇叶或冬叶等;采回来的粽叶削掉叶刺,用水泡浸一昼夜,再煮掉苦湿草腥味,裁剪成一定尺寸规格,晾干(如今超市有售处理好的棕叶)。
次日泡浸糯米、籼米、绿豆、红豆、莲子、冬菇、虾米,备好咸蛋黄、五花腩肉等材料,用粽叶包上糯米、籼米、绿豆或红豆,里面放莲子、冬菇、虾米、烧肉、火腿、咸蛋黄等馅料,用水草扎紧,然后放进大镬蒸煮三五个钟头,便做成咸棕。如果做枧水棕,还要把草木灰拌水泡浸,经过沉淀滤灰,取“灰水”泡浸糯米蒸煮,这样做成的灰水棕也叫枧水粽。灰水粽没有馅料,最多只包进几颗红枣或一小片“苏木”,蒸熟后蘸白砂糖或糖浆吃,所以也称作甜粽。
棕子按味道分为咸粽、甜棕;按形状分为三角棕和长条粽。从前,人们为方便分辨咸粽、甜粽,就把甜粽(枧水粽)包成三角粽,把咸粽包成长条形。
节前一两天,把新做的粽子馈赠亲友,年轻“新抱”(媳妇)们带着孩子,用“圆笼格”盛以粽子、猪肉、活鸡、鸡蛋、水果、名酒等礼品,回家贺节。
探亲带去的棕子数量不限,但要双数,不可单数,父母、亲戚收下后,回赠一些自己做的粽,以示亲情“粽”深。时至今日,千年传承的棕子,粽馅虽变,可粽形依旧。
端午日到大江大海洗“龙舟水”“扒皇舟”等活动,是深圳人采用吃、洗、熏、闻等种种压禳热毒的方法之一。
每年的端午前后是汛期,当地称为“龙舟水”。深圳东西部濒临大海,没傍海的村镇却有坪山河、龙岗河、沙湾河、观澜河、石岩河、布吉河和茅洲河等。河水满盈、水流清澈,是乡人洗“龙舟水”的好去处。
那天,家家户户用五彩丝织成小网兜,里面装着个用植物颜料染红的鸡蛋,或者用竹篾子织成小网兜,里面装着个用植物料染红的鸡蛋,或者用竹篾织成小竹笼装块“猪笼饼”,给小孩挂着去玩,在河海里先“龙舟水”解暑气。游泳饿了,就吃红鸡蛋或“猪笼饼”,这个习倍至今仍然流传。
端午节赛龙舟,当地谓“扒龙船”,700多年前则称“扒皇舟”。相传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四月,小宋帝赵昰随皇室被元军前截后追,从浙江沿海仓皇逃至新安九龙土瓜湾(今香港)时,得到寨民结队迎驾。驻跸期间,恰逢端午节,宋端帝赵昰观看当地龙舟竞赛后,以护驾有功,御赐黄缎华盖(巨型罗伞)给乡民。
该罗伞绣字图案甚多,原物久已破烂,村民代代复制,每年端午赛龙舟,必奉御赐罗伞置于龙船之中。这种龙船被称为“黄舟”,由乡绅父老先向御伞叩拜后,才开始划渡。据说,如今广东有些地方划龙舟也在船上设一罗伞,可能源于新安土瓜湾此俗。
“扒龙船”赛前需用滴有公鸡血的酒在龙头上点睛,然后将一小扎香茅草、一棵生菜、一枝柚子叶、一块生姜,塞到龙的口中,叫作“咬青”。生菜表示生猛、柚叶表示保佑、生姜表示平安无恙。这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龙舟吃饱了,二是表示它们嘴巴被关住了,不会再兴风作浪,会给人民带来风调雨顺。
推荐阅读
《深圳风物志》第一辑 民间美味卷
廖虹雷 著
海天出版社
2016年11月
点击阅读原文进行购买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