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央视网评丨移动互联时代的常识:便利与安全不应该成为一道单选题

央视网评论员 央视网评 2019-10-16


编者按:移动互联网已蔓延至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当我们享受着它带来的无限便捷时,也不得不面对由此而来的纷繁复杂的困扰。“信息茧房”正在筑起共识壁垒,社会焦虑也在被传播放大,网络“泡沫”逐渐被现实社会挤破,该如何认识和破解这些难题,让这一伟大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今天,《央视网评》推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困惑”系列评论第六篇。



拍照最常用的是什么姿势?这个问题恐怕无需多想,非“剪刀手”莫属。


但在AI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剪刀手”恐怕不能随意摆了。原因是如果镜头距离够近,就可以用技术手段完全还原照片上“剪刀手”所示的个人指纹信息。而与指纹相匹配的手机密码、移动支付、智能门锁等一系列生活隐私将随之“门户洞开”,毫无防备可言。


从语音识别到人脸识别,再到指纹识别,AI识别以囊括万物之势包罗万象。科技的进步,一方面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比如语音转换文字、人脸考勤系统、指纹防盗技术极大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却让人们陷入隐私泄露、财富风险等未知困境之中而“寸步难行”。


前一段时间,打出“仅需一张照片,出演天下好戏”口号的换脸软件ZAO瞬间刷屏、一夜爆红,在社交平台上引发裂变式传播。但仅仅走红不到24小时,ZAO就因隐私安全问题引发集体焦虑而被工信部约谈,再次印证了“成也技术、败也技术”这个辩证关系,同时为人们敲响了互联网技术进步是柄双刃剑的警钟。


然而,有人对此不以为意,说用PS和滤镜能够抵御风险、隐藏指纹、保护隐私……如此观念,不仅加大了风险隐患,也显然低估了技术的发展速度和先进程度。还原PS与滤镜并非不能,实则不想,而且已经有类似“卸妆油”式的软件就能达到高度还原,如若有人别有用心,或者有利可图,技术突破指日可待。


以ZAO事件为代表的讨论之所以如此火热,原因在于这只是技术进步带来隐私安全问题的冰山一角,在其背后没有发现或不可预知的风险远比我们想象中严重。而风险与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相比往往“退居其次”,容易被忽略,但却“更为致命”,特别难防范。


不可否认,在过去数年中,中国互联网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极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变革。但随之而来的诸多互联网乱象也令人堪忧,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个人隐私泄露问题。据《2017政企机构信息泄露形势分析报告》显示,从2015到2017年,我国每年因网站漏洞导致的信息泄露数量超过50亿条,其中大部分是个人信息。


生活需求不断提高与互联网技术日益发展相叠加,能够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但个人隐私大量泄露与网络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相重叠,就会让人们的生活危机重重。尤其是在个人用户不知道哪些隐私在“裸奔”的情况下,用户的行为模式、性格特征、消费习惯、价值取向、账户密码已经被了如指掌,人们的个人安全也在“裸奔”。


技术发展本无罪,但无法保障利用技术的人不去犯罪。多年来,利用网络隐私进行网络诈骗、敲诈勒索、刷单炒信、入侵攻击等犯罪屡屡发生。这些罪行影响面大、涉及人多,造成的损失惨重、后果严重,是现代社会的重大隐患。


对互联网犯罪,最有效的管理手段就是依法治理。但从现行法律来看,面对互联网技术发展出现的新型犯罪,法律还有一定的滞后性,急需根据新情况、新案例完善法律法规,避免违法犯罪出现但却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还要及时厘清各种追责边界与法律边界,让罪行既能“对号入座”,也不因重叠管辖出现真空。


在法律的框架之内,一方面,要在网络技术审批上严格规范论证,从源头上把控风险;另一方面,要在监管上严加监督,不能出现审批过后,一入门槛就万事大吉的监管空白,出现犯罪要依法惩处,让网络技术朝着便利生活而不是威胁生活的方向发展。


发展的实践证明,社会每次经历一个技术革命进步,就会由一个蛮荒开垦的青涩阶段,发展到一个硕果累累的成熟时期,而这之间人们会遭遇种种考验与洗礼。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种种挑战亦是如此,只有战胜这些挑战,人类才能在信息时代走得更远。


编辑:单镜宇 责任编辑:文燕

来源:央视网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