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又见好政策走过场?不能让形式主义卡住复工复产路

吴迪 央视网评 2020-12-09



“各级领导来了几十次、各个部门的帮扶文件一遍遍发来,但关心都只在嘴巴上、文件上,就是落不了地。”据4月16日《半月谈》报道,抓好疫情防控下的复工复产是目前多数省份的头等大事,然而一些地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正在冒头。有的企业面临实际困难,不仅得不到有效帮扶,还要处处表演配合,耽误精力。“一企一策”的口号喊完了,落实帮扶的政策却没盼来,这成了不少地方企业在复工复产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


又见“好政策走过场”,口惠而实不至。政策的良好愿景与企业受益之间,究竟有多少道坎?


事实上,在企业复工复产的过程中,政府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目前,一系列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政策措施已经密集出台,比如国家税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多批多项税费优惠政策,央行采取定向降准、专项再贷款等措施,为复工复产提供低利率资金支持等等。然而,一些地区在助力复工复产中,出现不少形式主义的做法,一项项帮扶政策“雷声大雨点小”,某种程度上还给企业帮了倒忙。


比如,有的企业申请资金补贴,被告知有政策但没有实施细则,企业无法享受扶持政策;有的企业被要求填写各种表格,填完后不同的部门又无法统一对接,表格被束之高阁;有的企业复工复产条件不成熟,为了应对上面的“压实企业责任”,只能开着灯、机器空转,让电表走走字,显示“已开工”迹象。


利好政策落地难,形式主义把路拦。究其原因,一是有些干部安于守成,习惯于以前怎么做、这次照办,或者兄弟单位怎么办的、照样学样。一旦遇到老做法不灵了,就不知如何是好,没有迎难而上的勇气与拼劲。二是一些基层部门和干部本领恐慌,研究和解决问题全靠“一把手”拍板,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稍有拿不准的,就干脆卡住不办。三是帮扶政策的精准度不够,政策与企业痛点之间不能完美匹配,比如有的外贸企业在全球疫情大流行的当下海外市场受重创,复产达产之后将面临大面积滞销,开工只会更赔钱。此外,政企位置错序,企业是市场中的主角,政府应为复工复产创造良好环境,而不是用考核、评比思维去主导市场主体的生产行为。


当前,企业复工复产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为此,各地各部门应该因地制宜,帮助解决企业面临的痛点问题,通过不见面审批、无纸化审批等创新方式,减少条条框框的束缚;制定和完善专项贷款、资金扶持的细则,保障企业顺畅拿到“续命钱”;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推进落实降租、市场开拓等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让企业拥有更多话语权——没有人比企业主更希望做好复工复产工作;要将只看单个企业的“点状思维”转变为抓整个产业链的“线性思维”,以“全产业链协同”思路推动复工复产。


如果说密集出台助力复工复产政策,是复工复产的“上半场”,那么落实好相关举措、激活市场活力,则是“下半场”的核心命题。让好政策落地开花、精准释放能量,前提是实事求是找准病灶,杜绝任何形式主义做法。


在现实中的各个领域,谁不回避问题,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谁就能展现出突出的作为与成就。比如,当有的地方还在人工填表抗疫的时候,有的地方已经探索出健康码;当有的地方为复制“审批只跑一次”经验而自豪时,有的地方“一次都不用跑”已经初见成效。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能否在助力复工复产上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能否大处着眼、细处着手,决定着复工复产的质效,也是能否有效提升经济活力的关键因素。当前,破除形式主义,用实实在在的惠企政策解决复工复产难题,既是企业求生存的迫切需要,长远看也是社会治理能力的一项全新考验。


往期回顾
假如周某某真的成了网红,会怎么样?
下去调研,非得“一把手”接待?
电视剧长短不是问题

编辑:单镜宇  责任编辑:寒冬
来源:工人日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