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见识丨小学生靠“癌症研究”获全国大奖,真神童还是“人造神童”?

央视网评论员 央视网评 2020-12-08


因反常而引发关注是人类历史的常态。


近期,云南昆明市盘龙区盘龙小学六年级学生陈某某,凭借“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获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一等奖。此事一出,冲进热搜,引发社会关注和热议。


癌症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最大“杀手”之一,其研究是一个极为专业的领域,研究难度门槛颇高。一般来说,专业人员在此领域有所创新也着实需要下一番功夫。此次,一名小学生作为唯一研究者创新获奖事件也因此遭到质疑:这样的科研水平远远超出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范围。


当然,我们期待一个医学“神童”的诞生。但从事实来看,根据陈某某提交的实验记录,他开始研究时连基因是什么都不知道,可谓“零基础”,但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拿出了堪比“博士水准”的研究成果,确实有违科研规律。


进一步看,经媒体披露,陈某某父母陈勇彬与杨翠萍,均为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他们都开展了C10orf67基因研究,并发表学术论文,其研究领域与陈某某获奖项目“重叠”。而在陈某某的参赛申报材料中,也记载了与中科院昆明动物所“陈老师”“杨老师”商量参与开展研究工作的内容。背后的种种线索,呼应了网友 “父母做研究,孩子拿成果”的猜测。

 

针对此舆情事件,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高度重视,迅速通过官网回应称,经初步核查,该获奖项目学生系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之子,并已成立调查组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后续将及时向社会反馈相关调查结果。同时,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方面均表示,已关注到网络舆情,并已介入调查,开通渠道接受学术造假的举报线索。我们期待事件早日“水落石出”。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旨在鼓励青少年崇尚科学、勇于创新,事关人才培养,事关科技发展。但陈某某父母却将成人研究成果应用于青少年比赛,涉嫌利用专业优势与职业便利为子女骗取奖项,严重破坏了赛事公平,不仅有损个人学术道德,也对整个科创环境造成污染。


那么,奇闻又何以能够成真?!这背后是教育评价体系的原因。国家级奖项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光环”,顶着如此光环,在报考、升学方面就拥有了相对优势,就更容易“出类拔萃”,也就让别有用心的人打起了“算盘”。


无独有偶,前一阶段,也曾发生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学院2016级学生陈玉钰保研造假被保送至中科大事件。事件被曝光后受到普遍关注,而后西南交大以成绩造假取消陈玉钰的推免资格。西南交大6月19日再通报该事件进展,包括陈玉钰父亲陈帆在内的多名相关责任人受处分。近年来,如此利用职权、“关系”破坏教育公平的事件时有发生,暴露的相关监管和制度漏洞亟待填补。


学术、教育,向来是热点话题,牵动着社会的敏感神经。因其意义重大,绝对不容掺入“沙子”。我们不怕有“神童”,但我们怕的是有“人造神童”的存在,这背后往往涉及道德、公平、制度规范等诸多问题,对社会发展的破坏性极大,必须坚决清除。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让孩子长真本领,获得真荣誉,才是真爱。反之,借助造假妄图让孩子“光环加身”,给孩子营造一个美好的未来,那真相大白之际,就是这种幻想破灭之时。



往期回顾
地震预警,5秒真的太短吗?
相邻俩小区对向排水,这道“排水题”零分
为何“两千元也要拿”?

编辑:单镜宇  责任编辑:寒冬
来源:央视网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