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见识丨“神童”接连翻车,造假终究破功

央视网评 2020-12-08

近来,有关“神童”的新闻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


前有成功做出“硕博级”基因研究的小学生获得全国大奖,后有一天能写300首词牌、2000首诗的“天才少女”震惊舆论。这些明显有悖常规的“神童”想不让人关注都难。



很快,在群众的围观之下,在舆论的拷问之中,“神童”神奇不再,泡沫一戳就破。获奖小学生研究成果为其研究员父母所“赠”,因而所获大奖也被迅速撤销。离开了“造神式”演讲的氛围,“天才少女”的“辉煌成绩”脆弱得不堪一击。其背后的培训机构也已大门紧闭,创始人们纷纷退出公司股份,让众人对成才的“奥秘”无法知晓。

 

就在两位“神童”相继走下神坛之际,一位12岁就要“硕博连读”的“神童”何宜德同学又火了,成为了众人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其履历中,辉煌的成就比比皆是:1岁徒步暴走、2岁攀登南京紫金山、3岁在雪地里裸跑、4岁参加国际帆船比赛、5岁开飞机围绕北京野生动物园飞一周、6岁写自传、7岁三次穿越新疆罗布泊,8岁考入南京大学……



何同学“考入南京大学”听上去很厉害,但经过挖掘真相却是:自考大专学历,历时两年半,三门是压线通过,且考试科目里没有英语、数学,都是一些“简易知识”……虽然目前为止何同学其他成就还未翻车,但其成长和接受的教育方式也备受质疑和争议,如此大专也让“神童”显得成色不足。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神童”的存在,但其存在绝对是凤毛麟角且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而上述这些所谓“神童”神乎其神,取得了成人也难以企及的成就,明显有违规律。以“天才少女”为例,按照常理,即便一分钟创作一首诗,24小时下来充其量也只能完成1440首。无论打字还是录音,一天要创作2000首诗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为什么这样的谎言和骗局却能屡试不爽,一些学生和家长却屡屡中招?关键在于一些人总抱有“神童情结”。“神童情结”古已有之,广为熟知的就是方仲永。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曾出现过一股“神童热”。彼时,“神童”苦攻数理化,以考上中科大少年班为标尺。结果,这次热潮,随着几位主角“泯然众人”而告终。

 

近年来,“神童热”似乎又有抬头之势:6岁编程、8岁建网站、13岁创办公司、14岁被麻省理工录取成为“预科生”,等等。加上近期几个典型例子,如今的“神童”涉猎的领域更加广泛,也并非只通过少年高考作为证明途径。

 

只不过,上世纪那波“神童热”里的神童,还是通过试题难度和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标准,以实打实的真本领考上大学,是有真才实学的。而这波“神童热”,诸如创作、演讲等领域既无明确衡量标准,又无法验证成绩取得是否为“神童”本人所为,这就产生了很多“浑水摸鱼”者。

 

这类现象背后,既有家长为了孩子好名义下的“过度操作”,也有诸如“速读达人”“蒙眼识字”“量子波动速读”“一分钟阅读上万字”等商业机构的极力炒作。可不管“幕后势力”是谁,目的都是利益,利用的都是信任,伤害的都是孩子。

 

而从近期不断翻车的事件来看,群众眼里不揉沙子,公众智商不容挑战。这些造假、炒作可以骗一时、一人,却难以瞒永久、骗公众。


此外,监管部门也应该及时跟进,而且要做好预防工作,坚决杜绝利用“神童”幌子行骗的商业行为,而绝不能等到舆论发现问题、指出问题后再作出回应,那样的话,就太被动了。



往期回顾
因学生未送花就撒泼谩骂,这样的老师不该有
用好弹幕!
见识丨拒绝诱导利用,营造“清朗”饭圈

编辑:单镜宇  责任编辑:孟夏
来源:央视网评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