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禁播“雷剧” 是对抗战史的基本尊重

崔文佳 央视网评 2020-12-08


为迎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一批优秀抗战题材重点影视作品将集中展播、展映。同时,广电总局专门下发通知,要求相关播出机构当好把关人,不得为违背常识常理、随意戏说解读历史、过度娱乐化的抗战剧开绿灯。择优汰劣导向鲜明,意在正本清源。抗战题材影视作品经久不衰,但从“黑白胶片”到“彩色数码”,一种变化也显而易见——不少片子越拍越长,味道越来越怪。前些年,有抗战剧频频武侠化、魔幻化,手撕鬼子、包子藏雷、手榴弹炸飞机一类的情节挑战常识,也侮辱观众智商。一片群嘲中,这类“雷剧”退了场,类型杂糅剧又登了台。各色鲜肉制服笔挺、妆容精致,一人单挑一队人马却发型不乱,抽空还能谈几段恋爱。所谓个人成长、事业沉浮,也跳不脱宫斗夺权、家族恩怨的常见套路。说到底,这些不过是穿着历史正剧的外衣,将各类型片的桥段“一锅出”罢了,不仅内容烂俗,而且注水严重,着实让人生厌。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文艺创作并非没有底线。尤其在抗战题材上,任由劣质剧大行其道,助长解构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可谓隐患重重。事实上,针对于此的反思始终在耳,但为何跑偏的剧集还是源源不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症结在于艺术创作向商业利益妥协。身处流量经济时代,很多文艺创作者首先想的,不是推出精品力作,而是制造圈钱利器。
  • 基调上,思想性让位于娱乐性;
  • 演员上,实力派让位于偶像派;
  • 剧情上,集“爽点”于一身;
  • 长度上,极尽注水之能事,为的就是多圈几个钱。


到头来,剧方收回成本,平台赚到流量,粉丝痴迷偶像,作品的品质和口碑无人在意。


拍一部名副其实的抗战剧有多难?非不能也,实不为也。文艺创作者考虑受众喜好,在题材内容、叙事语态乃至营销策略上,趋向年轻化、个性化、网络化没有问题,但不能一味迎合。特别是在历史题材上,必须把握好真实与虚构、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手法的关系。这一方面需要创作者真正静下来、沉进去,以亲历者的姿态打理历史;另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引导、严控质量,不能任由烂俗之作披个红色题材的外衣就登堂入室。同时要加大扶持力度,给好作品更多展示的空间,让用心做好剧的人不必担忧匠心枉付。精品力作记录时代、启迪人生。不论是从技术发展上看,还是从观众规模上看,我们都迎来了文艺作品的黄金时代。算好大账与小账,拿出更多好作品,方不负历史、不负观众。



往期回顾
煮酒丨一场精心谋划的密会
见识丨天气预报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有时会有误差?
见识丨非百强县,更值得关注

编辑:单镜宇  责任编辑:寒冬
来源:北京日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