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煮酒丨“报”国书

央视网评 2020-12-0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央视网 Author 唐小山


1945年8月上旬,山城重庆依然溽热沉闷,单是“陪都”这两个字,就压得它喘不过气。十多年了,天昏昏沉沉,晴不起来。
打1931年,从东北“闹了日本鬼子”开始,这个国家就不像样了,好好的山川河海,成了焦土;老百姓吊着一口气,卖儿卖女也是有的;政府和学校东躲西藏,炮火声中办公、办学……
“日本投降矣”!
街上没几个体面人了,但天津男人王芸生打扮得依然斯文,戴着一副黑边眼镜,无论长袍还是衬衣,都浆洗熨烫得很整齐。
他44岁,是《大公报》的总编辑。
1945年8月10日,驻重庆的美国士兵们突然冲上街头,逢人就拉着握手,又蹦又跳,嘴里说着现学现卖的重庆话“顶好、顶好!”
无论哪个年代的优秀报人,都是一流的社会活动家。
王芸生可不是成日躲在书桌后写八股的书呆子,他知道,城里传了一两天的消息,是真的——日本人要投降了!
这一场屈辱、漫长、苦难的侵略战争,终于走到了尽头!那一群狂热、嗜血、尚武、极端的日本政客和军官,输了!
重庆大街小巷响起沸腾的欢呼声!

王芸生把《大公报》的记者们派到了重庆的街头巷尾。他们拿着相机、揣着本子挤在庆祝的人群中。
鞭炮的价格翻了好几倍,还是早早卖断货,压抑了不知道多久的人们用木棍敲打着盆子、水桶,有人在街上痛哭、有人朝着老家的方向长跪……
记者子冈在《胜利的消息传遍了全城》 一文中写道:
“过年没有这么欢喜,中了头彩没有这么多人同声叫好。人们还惦记什么呢?物价吗?去他的!秋老虎么?稀什么奇!黄金抽四成么?全都奉献也算不了什么,只要留下盘缠钱回家!”
另一个记者陈凡记录那夜的场景,说自己跑遍了整个重庆城,没有一个人能心平气和地说哪怕一句话,这是8年来没有见的场面!
王芸生在思考另一件事,他敏锐地意识到,日本投降不单单是日本投降了,即将签署的《波茨坦公告》,是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在反抗外来侵略中取得的第一次胜利,这是百年之耻啊!
因此,王芸生力主在报道日本投降消息时,一定要使用从未使用过的大号字体。
被抢购一空的《大公报》。 总编辑来到排版房,和刻字师傅崔永超商量了很久。崔师傅默默无闻和刻刀油墨打了小半生交道,他或许根本不知道,这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光辉的一刻——这五个特别铸刻的特大号铅字,在8月15日那天,永恒地嵌进了民族历史!
“日本投降矣!”,这天的报纸像雪花一样飘进重庆人的手中,等不及进邮筒,就被抢购一空,报童喊哑了声音,开多高的价都卖得出去!
3587.9万余国民伤亡、930余座城市被占、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8年苦熬苦打……换来了这5个大字,和一个沉默却触目的惊叹号。
这是历史的惊叹号!
这是中国人民的惊叹号! 伪《中央日报》要担千古骂名!
日本投降消息传出前后,全国上下的报人都拧紧了发条,他们知道从自己手上发出去的那张“新闻纸”,意义非比寻常!

解放区的《大众日报》全篇套红、《新华日报》《中央日报》等增发号外,连一些小城的地方报纸、社团报纸也在努力地尽着自己的一份力。
这时,伪《中央日报》无疑唱了历史的白脸奸角。
1940年3月20日,以汪精卫为首的汉奸在南京成立了伪国民政府。为了和重庆的“正牌”国民政府对抗,伪政府设置了齐全的部门,甚至连已随迁重庆的国民党机关报《中央日报》都在南京“复制”了一份。
1945年8月13日,距日本天皇宣读投降诏书还有两天。此时日本已经向盟国发出了乞降照会。
当天重庆的老百姓已经沸腾了,报纸、鞭炮、酒都成了紧俏货色,稍一迟就会脱销。

但一条名为《杜绝流言安定人心,驻华日军发表声明》的文章却出现在伪《中央日报》上,称“近日流言风行”。日军为严明军纪,将对传播流言者“给予断然处置”。

南京人早都知道“日本人没几天了”,但就是8月15日的报纸中,伪南京市长周学昌还轻蔑地称传播这一消息的市民为“扰乱治安者,必将自取灭亡”。
讽刺的是,就在报道刊发的当天,日本天皇宣读了“投降诏书”。
自古以来,汉奸的嘴脸都是最丑恶的。
伪《中央日报》以《日接受波兹坦宣言,天皇颁发大诏阐明护国热忱》为题报道了日本投降一事,版内未见“投降”“胜利”等字眼,而使用副题中“颁发大诏”这样的敬语。
甚至还特意采访了一些南京“市民”和“政府工作人员”,刊发了一篇题为《多年战祸一旦解脱,京市民镇定若恒》的文章,称时局混乱,市民仍坚持工作。
伪国民政府一直要求民众“镇定”,实际上自身却很慌张。就在当天,伪国民政府宣告解散,伪政府主席陈公博更是带着亲信跑到了日本。
月底,这份“汉奸伪报”停刊,永远地被钉上民族耻辱柱。
延安不眠夜
这天的电报信号不太寻常。
1945年8月10日晚上,延安清凉山下的窑洞里,新华社的同志们正在收、编、发稿。一会儿功夫,他们已经抄到了好几个FIASH(特急)信号。
副社长吴文涛也在现场,等待的时间极为漫长,每个人都开始用脉搏数着时间。战争剥夺了人的安全感,但也让这些战士们的心脏变得异常强大,可是这一天实在太不寻常。
“日本侵略军投降了”,终于,英国路透社电讯稿的标题跳到纸上。脑袋嗡地一下,一股热血涌上全身,睁大眼睛多看了几遍,没错,是日本投降了!
紧接着出现的电文内容是:日本政府通过瑞士、瑞典转中、美、英、苏四国,表示愿意接受《波茨坦宣言》。
报道日本投降的《新华日报》号外。 窑洞里欢腾了,大家扯着嗓子跳啊叫啊,什么都顾不上。过了良久才有人想起,应该马上把这个消息报告毛主席啊!
诗人艾青闻讯,连夜写下《人民的狂欢节》一诗,盛赞延安全城在“迎接欢乐,款待欢乐,欢乐是今天夜晚最高贵的客人。”直至今日,从诗人的笔触中,仍能读出当年延安城处处欢庆的热潮:
“笑呀!叫呀!奔呀!跳呀!舞蹈呀!拥抱呀!没有人能抑住自己的感情!人人的心都像火把一样燃烧!……这是伟大的狂欢节!”
5天后,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正式发出。延安比不上重庆条件便利,夜里9点多,通讯员打着铃儿,从沟前跑到沟后把消息送出去。 延安军民召开庆祝大会。 他从未跑得如此轻快、不知疲倦,他走过的地方,每个窑洞里都涌出了人,慢慢地,街道上的人越来越多,山梁上、沟岔里到处都是人!
学生们、老乡们、战士们全部都涌进了延安城,他们把不穿的旧衣服缠起来做成火把——中国人有多久没有这么亮亮堂堂高兴一场了!
8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上刊登的一篇特写,记录了前夜延安军民欢庆胜利时的诸多细节:蜂拥来去的人群中,有一位住着拐杖的荣誉军人被群众拥戴着,他十分感动而吃力地说,“八年啦,我的血没有白流!”
一个卖瓜果的小贩,把筐子里的桃梨,一枚一枚地向空中抛掷,高呼“不要钱的胜利果,请大家自由吃呀!”……
70多年过后,当时欢乐的中心市场沟,宽阔的隧道取代了战时为躲避日军轰炸开凿的山洞。不远处,曾经欢庆胜利的操场与荒滩上,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人们行走其间,早已习惯了平静与安宁。
但那种欢乐和激动,那些火把和繁星,却连同报纸上的文字,一起化作历史的表情,每次抖落那一页泛黄的纸张,就像重新铺展开那夜一样,无比畅快!

往期回顾
煮酒丨命运的绝唱
煮酒丨两大名帅的第一次交锋
煮酒丨血战鄱阳湖!

编辑:单镜宇  责任编辑:孟夏
来源:央视网《煮酒》栏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