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比“抢”人更重要的,是“留”人“造”人

金诚 央视网评 2021-02-21



最近,各地为了“抢人”持续加码

相比于此前对较高层次人才的引进

目前“抢人大战”的

门槛更低、规模更大、范围更广

大有从抢人才到抢人口之态势

与此同时,租房购房补贴、创业补贴

贷款优惠、家属随迁等等

一大波福利“投怀送抱”


不信你看这份

今年以来部分城市公布的

长长长list👇👇


#

12月·苏州

《关于进一步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的实施意见》

#

12月·无锡

《户籍准入登记规定》

#

12月·广州

《差别化入户市外迁入管理办法》征求意见

#

12月·青岛

《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

12月·福州

《关于进一步降低落户条件壮大人口规模若干措施的通知》

#

12月·苏州

《关于进一步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的实施意见》

#

11月·上海

《引进人才申办本市常住户口办法》

#

11月·珠海

《关于进一步放宽我市人才引进及入户条件的通知》

#

9月·上海

《2020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

#

8月·东莞

《人才入户实施办法》

#

6月·惠州

《户口登记、迁移准入条件(试行)》

#

5月·南宁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户口迁移实施办法》

#

5月·济南

《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实施细则》

#

4月·昆明

《鼓励省外高校毕业生到昆明就业创业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

4月·南昌

《关于全面放开我市城镇落户限制的实施意见》

#

4月·南京

《关于支持促进高校毕业生在宁就业创业十项措施》

#

4月·沈阳

《关于全面取消人才落户限制进一步放开落户政策补充意见的实施细则》

#

2月·青岛

《关于加强人才住房建设和管理的实施意见》


曾几何时

拿户口还是各种“漂”们的头疼之事

现在不由得让人想起那句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总算显现其分量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

让各大城市从“拒之门外”

到“我家大门常打开”呢

如此“抢人”的姿势又该怎么看


抢人落户背后的机理


“抢人大战”和户籍制度松动背后,并不只是人口老龄化趋势下的不得已之举,也不能简单看作各地房地产去库存的权宜之计,它蕴含着人口流动自身的规律和政策的脉络变化。


第一

“人往高处走”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内在心理规律,即使不抢,人也会慢慢往大城市去。


现代经济中,随着产业和就业机会在大城市集聚,人口跟随产业迁移的特征更加明显。


静态来看,发达国家中有美国的纽约圈、芝加哥圈和洛杉矶圈,日本的东京圈、大阪圈、名古屋圈等。在中国,近年来形成了长三角、京津冀、大湾区、成渝等城市圈,这些地区的经济规模、创新产业、上市公司数量、高校和人才比例居于全国前列,对人口流动是强吸引。


动态来看,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口迁移经历了早期外向型经济时期的“孔雀东南飞”,到2010年后往中西部回流,再到近年来,东部发达地区人口再集聚和回流中西部并存的局面。但无论西东,人口都明显向区域的核心城市流动。


第二

“少子化”“未富先老”等现代人口问题,倒逼落户制度松动。


不可否认,老龄化社会在加速到来。中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规模也大。数据预测,到2050年这个规模将达到3.6亿,也就是说每4个人中就有1个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加之现代人的生育观念日益变化,总体生育率呈现下滑趋势,人口红利渐行渐远。这些原因,客观造成了近年来地区人口流动放缓的态势,“抢人”在所难免。


研究还表明,1987—1997年我国有一波“婴儿潮”,年出生人口在2000万以上,他们如今到了择业定居的关键期,对应着大量的高校毕业生。“抢”这些人的窗口期很短,且渐入尾声。加之,北京和上海这两个特大城市严格控制落户条件,带来杭州、武汉、成都、郑州等城市积极承接人才的外溢,这对其他二三线城市起到了强烈的“示范效应”,城市人才争夺战火爆。


第三

户籍制度改革,是顺势而为。


根据统计局数据,截至2019年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4.38%,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2.80亿人,而且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城镇化水平。这说明现存户籍状况和经济发展阶段水平不相适应,还有不少人口未享受市民待遇,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到如今,我国正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同于过去以土地、资本要素驱动时期以GDP论英雄,未来将是以人才要素为支撑的创新驱动发展,必须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转变,通过更加宽松的落户政策,吸引各类人才就很有必要了。


其实,早在10年前,福建、广东一些城市就开始推行实行零门槛“居住证”等户籍制度改革。近年来,政策层面的推动更显得“全国一盘棋”,并不能简单看作个别城市的盲目冲动和短视行为。例如:


① 2014年7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城区500万以上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② 2016年,国务院颁发《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有“省会及以下城市要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



“抢人”为什么这么重要?



在心理上,他们因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而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经济学上,当人处于不确定性风险中时,就会产生“预防性动机”,例如:把钱存下来用于养老和大病;降低在城市中的大宗消费,把钱带回老家花;鉴于返乡后的收入降低,进一步加大存钱动机。


那对城市来说,直观作用就是造成本地需求不足,而且,在城市消费的受益者往往是本地人,包括他们的就业和收入。即使是低收入者,对城市发展也同样重要,如果低收入者不足,城市的综合生产生活成本也将上升。


远远不止这些。新移民来到城市,贡献的不仅是缓解老龄化和提振需求,更有长远的发展意义。


以美国为例,1820-2018年近两百年中,美国吸纳约8500万人获得合法居留权,其中不乏爱因斯坦和冯诺依曼这样的科学家,特斯拉的埃隆·马斯克、谷歌的谢尔盖·布林这样的企业家,更有大批诺奖得主。他们为美国的尖端科技和商业帝国发挥了关键作用。


国内看,40年前的小渔村深圳,就离不开大量人口、人才的流入,诞生了华为、腾讯等巨头企业,从“制造工厂”变为“创新之城”。


可以说,新人口有利于“做大蛋糕”。大国内部,人口有序流动,在城市落户,通过流动人口的多样性和各自的“比较优势”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通过“规模效应”降低企业生产与城市公共服务的边际成本,为所有公民能够充分平等地享受发展成果创造条件。


当前,我国正在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从供给能力看,我国拥有1.3亿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从需求潜力看,我国已经形成拥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全球最大最有潜力市场。特别是当前中国经济结构已从工业主导转为服务业和创新经济主导,更加依赖于人口集聚效应。


如何在新发展格局中把握机遇,在城市竞争中拔得头筹,人的意义至关重要。


比“抢人”更重要的


短期来看,“抢人”所给予的优厚政策,不可避免带来一些购房需求甚至投机需求,给地产调控造成压力。但借此去消化当地楼市库存,绝不可取,也断然不是未来方向。


“抢”就意味着对存量“蛋糕”的争夺,各城市之间是零和博弈、此消彼长的关系。吸引人才的长远之策在于产业集聚、就业前景,特别是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和提高,让户籍和公共服务挂钩,提升总体福祉。否则,“抢”了人,却留不住人,就得不偿失了。


人之所以越来越难“抢”,是因为脚长在他们身上,可以随时“用脚投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营商环境,乃至交通基础设施、环保、公共安全、信息化水平等因素都是人才、人口所看重的。


过去在户籍制度制约下,城镇化有力促进了生产大发展,却没有同步带动消费需求。当前看,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公共服务差距造成的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矛盾日益凸显,主要依靠非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压低成本推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


现在,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扩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而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又是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要客观看到“抢人”落户的积极意义。


但“抢”人还需要通盘考虑,过去一些城市只欢迎年轻人来打工,不欢迎孩子和老人,视之为“城市负担”,也消磨了外来人口对城市的信任感。这种观念要摒弃了,如此才能实现从“抢”人,到“留”人,再到日后“造”人的正向循环。



往期回顾
丰田会成为汽车界诺基亚吗?
消灭天花!
车厢内吃东西、闯红灯都上征信?失信约束不能滥用

编辑:静静子  责任编辑:孟夏
来源:央视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