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压岁钱到底应该算谁的?

南方都市报 央视网评 2021-04-29


春节到来,压岁钱自然是传统拜年项目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关于压岁钱,常常免不了孩子和父母之间谈钱伤感情的“保留曲目”。


日前,压岁钱刚到手,妈妈和娃杠上了的话题引发热议,家长陈女士建议女儿拿压岁钱买书或者报培训班,但女儿却想拿压岁钱去买一直想要的600多块的玩具,还说:“压岁钱是我的呀,凭什么你控制了!”



作为社会实践的产物,压岁钱的社会文化关系是复杂的。虽然在民法上,压岁钱被认为是赠予,但在赠予之外,传统文化、家庭内部关系和货币转移模式才是理解压岁钱复杂性的核心支点。


传统文化当然是压岁钱所蕴含的美好祝愿;家庭内部关系则是亲戚与亲戚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对压岁钱的共同理解和不同主张;而货币转移模式建立在亲戚与亲戚这一家庭内部关系上,如果各家都有小孩,在经济上,就意味着压岁钱实际上是一方以完全相等的金额回赠另一方的转移。


这种模式源自亲戚间的默契,一方面,如果压岁钱是春节传统中必须的,则它必定是相互的;另一方面,压岁钱的等价转移有利于维持良好的亲缘关系,若一方给得多,一方给得少甚至完全不给,将会导致亲密关系的嫌隙甚至崩塌,而一方给得多于另一方则会导致关系的失衡,使少给的一方产生亏欠心理或面子折损。


倘若将围绕压岁钱的三大元素视为系统,其正常的运转模式是,亲戚甲包好了一定数额的压岁钱赠予孩子,家长从孩子处收回压岁钱确认金额,再根据该金额包好压岁钱赠回亲戚甲的孩子。


以上三种元素总体上是稳定的,唯一的不确定性来自于家庭内部关系中家长和孩子对压岁钱的不同主张。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孩子尚不具备完全的社会意识,如果孩子通情达理,将红包交给父母“保管”,则父母能在压岁钱的春节项目中实现收支平衡,而如果孩子坚持主张自己保管,则父母需要预支今后一段时间的收入去完成传统文化的必选项目。


对于条件较好的家庭来说,或许谁保管都不是大问题,但对于一般家庭,则需要在美好的压岁钱背后进行理性人的经济计算——孩子的成长基金、孩子的补课费、孩子的零花钱。


具体到父母与孩子的不同主张,家长站在理性人角度提出“保管”,孩子站在自我角度提出自己保管,孩子的出发点其实很简单,就是认为“压岁钱给‘我’的,就是‘我’的”,突出强调的“我”,实际上就是孩子在突出强调的一种所有权。


要解决这一问题,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彻底否定孩子的所有权,在日常生活也能看到,一些有孩子的亲戚之间索性不发红包了,避免“所有权”争议,每年走互赠红包的形式也有些疲倦。


另一种则是,肯定孩子的所有权,但通过“压岁钱即今后零花钱”的方式抵偿交付零花钱的经济压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降低压岁钱金额来肯定孩子的“所有权”。一些地区家长和孩子之间谈压岁钱伤感情,大抵正是因为要压岁的钱太多,不找孩子要了经济上有点“伤”,但如果亲戚之间默契地将红包定为10元、50元,不重金额多少,更重祈福平安的寓意,相信能有效减少“伤感情”。


压岁钱作为传统习俗,因为压岁钱矛盾彻底否认孩子的所有权或许不是最好的方式,毕竟年味很大程度上由孩子们营造,而孩子们营造的年味又来自于一年一度对压岁钱的期盼。


因此,以一种不那么“伤”的方式承认孩子的所有权或许值得考虑。


往期回顾
BBC被逐出中国市场咎由自取
牛年来了,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书写中国
“鸡头”还是“凤尾”?其实不是事儿……

编辑:吴明泽  责任编辑:瑞雪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