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黄牛”不能被异化为“老实牛”,更不能鞭打快牛

杜晨薇 央视网评 2021-04-29



岗位上有一种人,勤勤恳恳,频下苦功,默默奉献。我们管这样的人叫“老黄牛”。


近两年的抗疫战线上,冲在最前面的各行业工作者,为了保障人民安全不舍昼夜。很少人记得他们口罩下的样子,也叫不大出他们的名字。他们是“老黄牛”。科技攻关过程中,甘坐冷板凳的技术人员,常年埋头钻研,代代接力,一次次接近成功,也可能一次次从头再来。他们是“老黄牛”。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耕细作走东西。“老黄牛”们做的事未必有可以量化的功绩,但绝不是没有创造价值,只是多数时候,他们的功劳是隐形的,甚至不求回报的。这其实更需要被发现、被认可。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原型人物王杰,在50多年前的日记中曾写道:“我们革命战士,就是要具备老黄牛的忠心耿耿埋头苦干的精神。”不以出风头、争功劳为目标,做而不宣,不计回报,甘于奉献,这样的精神境界曾经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追捧。


时代在变,如今有的单位以结果为导向定义员工价值,不仅让“老黄牛”被低估,甚至被异化成“老实牛”:在一些人看来,“老黄牛”就是那些默默无闻、任人摆布,还看不见出头之日的老实人。


谁也不想成为这样的人。于是,干三分、说七分,成了流行的自我营销手段;拣领导眼前的活儿干,拣容易出风头的活儿干,成了会做人、会做事的表现。秉持“老黄牛”的精神,倒不如学会“表面光”的花招。长此以往,踏实做事的“老黄牛”也许就少了,钻营“套路”的“聪明人”会变多。


然而,社会发展和进步,终究不是靠“套路”。绝大多数岗位的运转,需要的是踏实的螺丝钉,是吃苦耐劳的“老黄牛”。


善待“老黄牛”,要肯定并尊重其价值。一些单位总把急难险重留给“老黄牛”们,因为他们不计较、不抱怨、干得好。可如果一味求其付出,却忘了给予和认同,长期不提供应有的回报,只怕“老黄牛”也会有撂挑子的一天。


善待“老黄牛”,要鼓励并帮助其建功立业。那些不怕麻烦、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干部,理应给予他们更多学习和进步的机会。甘于在基层奉献,坚持在奉献中不断提升自己能力和水平的干部,也该支持他们走向更大的舞台、挑起更重的担子。


善待“老黄牛”,更不能一味地“鞭打快牛”。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实际上,“老黄牛”们常常也是单位里最热爱岗位、自我要求最高的一批人。适当的鞭策和鼓励,会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激情和干劲;一味违背事物发展规律地层层加码,求快求结果,又是鞭打又是吆喝,往往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影响他们的创造力。


善待“老黄牛”,不光为了给干事者撑腰,鼓励创造更大的成果,更为了重塑“付出才有收获”的价值环境,培养一代又一代的“老黄牛”。



往期回顾
BBC被逐出中国市场咎由自取
牛年来了,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书写中国
“鸡头”还是“凤尾”?其实不是事儿……

编辑:单镜宇  责任编辑:瑞雪
来源:解放日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