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家宝藏》再度进入“陕西时间”,你被圈粉了吗?

陕西发布 2021-06-07


近日,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三季西安碑林博物馆专场在央视播出。本场节目场景震撼,亮相的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国宝守护人对文博事业的热情也深深打动了观众。节目的热播再次引发公众对陕西文博工作和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关注。


《国家宝藏》西安碑林博物馆专场播出现场。


《国家宝藏》第三季筹备工作历时1年。西安碑林博物馆精选出石台孝经、昭陵六骏、颜氏家庙碑3件最具代表性的国宝文物,并为节目组提供了大量素材。同时,《国家宝藏》为本次专场准备了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和气势磅礴的舞美效果。


“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中国的历史文化知识那么多,很难用有限的生命去拥有这些‘无限’的知识。我们碑林的碑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宽厚肩膀,就是让我们踩在上面,哪怕能稍微省一点点力气。”在节目中,白雪松的这一席肺腑之言道出了他对西安碑林和自己工作的热爱。“碑林讲解员说常因工作自豪到起鸡皮疙瘩”的微博话题阅读转发量已达1795.2万次。


据悉,西安碑林博物馆将抓住《国家宝藏》热播的机遇,迅速推出短视频,进一步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解读亮相《国家宝藏》的

三件西安碑林镇馆之宝


01

石台孝经碑



西安碑林博物馆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目前全世界已知范围内收藏名碑墓志最多的地方。在四千多方名碑墓志中,只有一方碑被放置在碑林的中轴线上,造型也最为特殊,人称“迎客第一碑”。它,就是石台孝经碑。


“如果让我选一件代表碑林、代表盛唐的文物,我就选石台孝经碑,只能是它!”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王庆卫心中,石台孝经碑的地位无可取代。节目中,他向国宝守护人李乃文详细介绍了石台孝经碑。


北宋年间,人们将石台孝经、开成石经以及颜真卿、褚遂良等书法名家的碑刻迁入当时的孔庙,也就是现在的碑林保护起来。在之后的930年中,以石台孝经碑为时间和空间上的原点,西安碑林为中华文明保留了从汉代到魏晋、再到唐宋元明清的一条没有断绝的文脉。


“孝者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故亲自训注,垂范将来。”这段话是唐玄宗李隆基为石台孝经题写的,意思是: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也是教育的源泉,所以我亲自书写并作注,希望后人能发扬光大……


除唐玄宗李隆基为其作序注解并亲自书写外,唐肃宗李亨也曾为其题写碑额十六字,还有代表文帝孔子思想的儒家经典《孝经》,所以后世称石台孝经是“集三帝于一身”。


“李隆基对孝经有过两次训注,第一次是在开元七年至十年。最后刊刻的版本是第二次天宝二年的修正补充版。”王庆卫说,唐玄宗开元时期,大唐国力达到巅峰,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况。想要实施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力图融合不同宗教,尤其需要发挥儒、释、道三家的社会功能。当时,唐玄宗召集学士和高僧、高道一起讨论三教异同,并亲自为三教最重要的经典注解。唐玄宗亲自注解的三部经典分别是儒学的《孝经》、佛教的《金刚经》和道教的《道德经》,并将《孝经》注解完成后颁布于天下,让民间每家必备,成为启蒙教育读本和科考必读教材。天宝四年,国子祭酒李齐古上书请求将注解过的《孝经》刊刻成石,供后世学习。


其实,除了统合三教外,李隆基重视《孝经》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总结大唐建立之后经历的几次变故,想要规范家族伦理和君臣关系。《孝经》的核心思想很符合这个需要。从内容上看,《孝经》中不仅要求子女对父母孝顺,臣子对君王忠诚,也对父母和君王有所要求,对兄弟姐妹间的和睦相处均有具体规范。李隆基的注解精练平实、深入浅出,吸收了前代合理意见,充分阐释了孝治天下的理念。


石台孝经碑基座的三层台阶上浮题着生动传神的蔓草瑞兽,动物和植物刻画得浑然一体,整个构图既威武又不失活泼,既展现了轩昂的盛唐气象,又体现了精湛的图案艺术。仔细看,你会发现瑞兽中有狮子,狮子是西方神话中大力神的象征和皇权的卫士,也是佛教中佛陀的守护者,这体现着当时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成果。碑额上厚载盖石,盖石边缘雕刻着形态优美的卷云,卷云自下而上呈三层,逐级向上蔓延扩大,宛若一顶仙气袅袅的云纹冠,支撑着上方的庑殿式碑顶。碑顶上方为平面式九宫格布局,正中方格位置上有一正方形高台,高台上是一平顶的圆柱形玉石。九宫格式的布局代表九州,玉石是中岳,四侧方格内的山形浮雕分别是其他四岳。整座碑就是盛唐文化的浓缩。


1973年,因地基下沉,石台孝经碑碑体倾斜。当时,文物修复专家还在碑身内发现了两件珍贵文物,一件是目前仅存的宋金时期整幅“集王圣教序”拓本,另一件是宋金时期的《东方朔盗桃》版画。也是因为这次意外,人们发现石台孝经的碑身是由四块巨石榫卯套接而成的。


02

昭陵六骏石刻


“太宗旨在振王业,王业艰辛告子孙。”唐太宗李世民在征战天下时,常骑骏马冲锋陷阵。为了告诉子孙自己创业的艰辛,同时也为了表达对与他共同征战的六匹骏马的怀念,贞观十年兴建昭陵时,李世民下诏将“朕所乘戎马,济朕于难者,刊名镌为真形,置之左右。”这,便是大名鼎鼎的昭陵六骏。


六骏分别名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由画家阎立本画作图形,雕刻工艺家阎立德依形复制刻于石上,刻成后放置在昭陵北麓的祭坛之内,承载着唐太宗在开国战争中南征北战的卓越功勋。


六骏中唯一出现人物的一块石刻,表现的是大将丘行恭为飒露紫拔箭的场景。武德四年,唐军发动了统一战争,出兵攻打洛阳。在邙岭会战中,李世民为试探敌阵虚实,骑着飒露紫率领部将冲入敌营。混战中,飒露紫中箭受伤。危急时刻,紧随其后的大将丘行恭及时赶到,将自己的战马让给李世民,又迅速为飒露紫拔箭。然后手持长刀,和李世民一起杀出重围与大军会合。


昭陵六骏石刻每件宽约204厘米,高约172厘米,厚约40厘米,均为青石质地。六骏都采用高浮雕手法,线条流畅简洁,刻工精湛,每匹战马栩栩如生,表现出不同的体态、性格和驰骋疆场的情景。


关于刻六骏于昭陵的原因,除了目前大众所熟知的李世民为纪念战役、彰显功勋,希望子孙后代谨记创业不易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皇陵修建模仿唐长安城格局。陵寝的玄宫相当于都城中的皇宫,而唐长安城的北司马门外有六厩专门养马,所以刚好刻了六匹马。还有学者认为,陵寝刻战马也是突厥习俗对中原文化的影响。此外,最新的观点提出,昭陵六骏石刻是受波斯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在古波斯文化中,帝王和马关系十分密切,战马是帝王的一种象征,而唐代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密切的时代,这种观点也在研究中。


但非常遗憾的是,这六位“战友”被迫分离。分离背后,是那个战火纷飞年代里沉痛的记忆。20世纪初,偷盗者将“飒露紫”“拳毛騧”剥离开来准备偷运,被当地农民发现拦住。然而,这“二骏”又落入当地军阀之手,后来又在北京被古董商以12.5万美元的价格盗卖到国外,现藏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而剩下的四骏也遭遇被偷盗的噩运。为方便运输,偷盗者将四骏碎成数块,好在运输过程中被当地民众发现并拦截,后被陕西图书馆保存。陕西省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前身)成立时,接收了这四件石刻,并对它们进行拼合修复。1961年4月,石刻工艺师谢大德依照照片复制出“飒露紫”和“拳毛騧”,连同现有的四骏陈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石刻艺术室。


2010年,大明宫基金会招募志愿者赴美修复“二骏”。西安碑林博物馆党委书记周萍回忆,当时她和修复团队还专门去了六骏石刻石材的原产地——陕西富平宫里镇,采集了石粉和多种石材样本。“从专业角度看,这些石材在美国当地也能找到,但我们还是想从六骏石刻的老家带去修复材料。就像输血一样,这是家乡的血脉和气息,意义是不一样的。”周萍说,修复团队还带去了昭陵六骏石刻考古现场发现的疑似六骏残块的石膏模型,希望进行比对后能够复原。


周萍说,看到“二骏”的第一眼,如同见到“最熟悉的陌生人”。经过一个月的修复工作,它们已经走进了修复团队每个工作人员的心里。


03

颜氏家庙碑



颜真卿被誉为“楷书第一人”,与柳公权并称为“颜筋柳骨”。“流光盛 庙貌融 永不祧 垂无穷”,这是颜真卿留给世人最后一方碑刻——颜氏家庙碑上的内容。


颜氏家庙碑是颜真卿72岁时为其父颜惟贞所书写的。四面碑文皆为楷书,记述了颜氏家族的经历。


从颜氏家庙碑可以看出,72岁的颜真卿在见证了亲人离去、见过了战场残酷、见识了世态炎凉之后,书法风格与早期相比已有明显不同。碑书“力透纸背”,构架上横轻竖重,颇具立体感。横画端平,左右竖笔略呈向外的弧形,使整个结构圆紧浑厚,富有庄重感和强大的内在力量。


除了高超的书法造诣外,最令人钦佩的是颜真卿的浩然正气和铮铮风骨。“道德君子”“忠臣烈士”,历代对颜真卿的评价总是不惜笔墨。颜真卿一生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天子,为官恪尽职守、刚正不阿,从不阿谀奉上,敢于直言。安史之乱时,他率领义军对抗叛军。唐代宗时,他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


在完成颜氏家庙碑三年后,颜真卿被叛乱的李希烈缢杀。死讯传回后,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半年后,叛乱平定,颜真卿的灵柩才被护送回京。德宗皇帝痛诏废朝五日,举国悼念,并亲颁诏文追念颜真卿。


颜氏家庙碑是“颜体”的典范之作,也是颜真卿传世碑刻中最后的巨作,能够让人们更好地体会盛唐楷书风貌,感受这位“大唐书魂”的气概。


往期精选


编辑 / 季慧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