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宁波紫石粮库改造 | 理想水乡 秩序与诗意

佚人营造 景观设计小学徒 2023-09-06

△ 桥前的行船  摄影:陈斌

△ 内院与“桥仓”  摄影:苏圣亮

建筑及室内设计  佚人营造建筑设计事务所

项目地点  浙江宁波
建成时间  2021年
建筑面积  约2500平方米


位于宁波北仑的紫石粮库改造项目,是佚人营造主持建筑师王灏最近完成的一件作品。紫石粮库原为紫石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当地北仑建筑设计院改造为国有粮仓。2018年初,紫石粮库所在的政府部门委托佚人营造将废弃多年的粮仓改造为芯港小镇会客厅。

受到贵州茅贡地扪村的独立吊脚粮仓和火塘的启发,建筑师通过开放的“火塘”水系和架空的风土粮仓,构成了一处与风景和历史相交融的“理想水乡”。


△ 场地鸟瞰  摄影:苏圣亮

*文章首发于 有方空间;视频来自 慢门匠


Q&A

受访人:王灏

佚人营造主持建筑师

访谈人:莫万莉


粮仓与聚落


莫万莉:印象中这似乎是佚人营造的第一个聚落尺度上的建成作品,而粮仓又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建筑类型。或许可以先谈谈场地的历史。

王灏:粮仓作为一种建筑类型,构成了中国传统和现代乡村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往往呈现为合院式或是行列式布局,一般以乡为单位。

合院式粮仓基本以四到六米高的单层粮仓为主,形成整体的空间营造。印象中,宁波的春晓粮仓便是典型的合院式布局,大约东西向200米、南北向50米,而中央则有一幢上为员工宿舍、下为出纳结账之用的小楼。行列式布局往往规模更大,在如苏州、嘉兴这样的重要产粮区更为普遍。在当下,伴随着乡村收储粮食功能的调整和更新,这些粮仓往往被改造为艺术酒店或是创意办公园区。

△ 模型  摄影:吴清山(上);朱骁铖(下)

△ 粮仓鸟瞰  摄影:苏圣亮

△ 隔水远望  摄影:苏圣亮

莫万莉:紫石粮库应该属于合院式粮仓吧?

王灏:紫石粮库兼有两种布局。历史上,这片地区曾经一度受海水侵袭,导致芦江水患泛滥,直到王安石担任鄞县县县令时,修筑了堤塘堰,才将洼地转为了可用的耕地。人们因此建造了王安石庙,以纪念他的功绩。这座庙也因用了偏紫色的石头,而又名“紫石庙”。在上世纪80年代,这里被改造为紫石粮库。也由此继承了原先庙宇建筑的行列式布局。因为我的表哥的亲戚家住在离这不远的一个村子里,便对这座粮仓一直印象颇深。

△ 改造后的紫石粮库  摄影:苏圣亮

△ 粮仓与水岸的交接  摄影:陈斌

△ 隔水远望粮仓  摄影:陈斌


莫万莉:这么看来,紫石粮库经历了从仪式性的庙宇空间向实用性的仓储空间的转变,那么在着手改造之时,又是如何切入这个复杂的空间结构的呢?

王灏:第一次考虑设计的时候,便意识到了场地的封闭性,但同时它的周边环境以及与水系、远山的关系又是清晰可循的。那么,一开始的想法便是是否能够通过局部的拆除,来恢复到原先具有仪式性的空间状态。但很快,这个想法被2015年与左靖老师一起的贵州茅贡乡地扪村之行给否定了。

△ 改造后的紫石粮库  摄影:苏圣亮

△ 改造后的紫石粮库  摄影:苏圣亮


这趟旅行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般来说,谈及黔东南乡村,大家总会联想到如山地建筑、木构营造等等,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三样不太起眼的事物。

一是地扪村里的泉眼:在村里行走,总会在不经意的地方发现一些汩汩而出的古泉,似乎令人与大地、水系和自然形成了一种充满灵性的对话。

二是村里的禾仓建筑:禾仓是当地村民为了解决粮食储藏问题而形成的建筑类型,也可以说是最小版的粮仓。它往往由四角独立柱支撑,立于村中的水塘之上。禾仓采用井干式的杉木建造,为防潮、防鼠,而使用了密闭的木板壁,严严实实。在耕作文化中,粮仓“掌管”了一座村子的生与死,也由此具有神庙般的意义。

最后则是村里的火塘:因为村里以木构建筑为主,所以经常发生火灾,而当地的习俗是,一旦发生火灾后,被烧毁的建筑场址便将被挖为一个水塘,名为“火塘”,一方面是以“水”来镇“火”,另一方面,也为村里提供一处消防水池。

所以,地扪村是一个既有空隙、而又通过整个水系相联系的结构,而这为紫石粮库的改造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即是否可以通过局部的动作,令原来填充较满的场地既重新面向周遭打开,又在场地内部形成一定的空隙与联系。

△ 新建“粮仓”外观  摄影:陈斌

△ 墙洞内的深邃视野  摄影:陈斌


我们首先通过切角,将原先封闭的四边形合院于西北角和东北角打开,令场地北部高耸的铁塔与杂乱的电线杆与水系一道,构成了一种粮仓的对立风景。我们挖出了两个浅浅的“火塘”,通过河埠头与芦江相连。而面积最大的第三处“火塘”位于南部中间庭院。原来的管理用房及仓库进行了局部拆除,留下了品质相对较高的围墙,而一个东西向的火塘穿插在几栋建筑之间。“火塘”的布局完成,意味着散出水面在场地内引导着后续所有的设计,原来的四合院式封闭布局也变成了八字型合院,转角对外形成放射型的视线与空间辐射。


△ 粮仓平面布局的调整  ©佚人营造

△ 调整后的流线示意草图  ©佚人营造

△ 围合的庭院  摄影:苏圣亮

△ 粮仓旁的“火塘”摄影:苏圣亮


△ “火塘”依附建筑而设  摄影:陈斌


完成了三个“火塘”的布局之后,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布置“粮仓”。我们采取了与传统水上粮仓类似的架空支柱型结构。三个不同尺度的架空“粮仓”处理三种不同的空间关系:靠近西北角的“粮仓”由于预算的局限,取消了顶部,留下了楼板结构,而成为了一座“桥”;东北角的“粮仓”在形式上完整脱胎于老的木桁架,用现代层压木技术制作全新的骨架;位于最南边的“粮仓”最长,东西约20米左右,横亘在三组建筑之间,与被拆除的管理用房的老柱子形成一体。

△ 新旧关系示意(棕色为新建“桥仓”)©佚人营造

△ 从“粮仓”演为“桥”摄影:陈斌

△ 悬于地面的“粮仓”体量  摄影:陈斌


经济与修辞


莫万莉:当原先的四合院式封闭布局转变为八字型合院布局之后,似乎场地关系也形成了一种反转:从被包裹在内到向外投射。说到位于转角的两处廊桥,它们在结构和构造上,有意识地强调了不同构件之间的连接和转换。

王灏:对我来说,桥下空间比桥上空间更为重要。当桥上空间往往承担了会议、研讨与办公等实用性功能之时,桥下空间与周遭的环境形成了一个更为强大的整体,构成了外部空间的一个重要节点,所以我们会对此进行“强调”,形成一个具有一定的力学作用、但又并非以最为直白的方式来完成这一结构。

△ 新建“粮仓”生成示意草图  ©佚人营造

△ 隔水望桥  摄影:苏圣亮

△ 桥下的“火塘”  摄影:苏圣亮

△ “桥仓”与庭院  摄影:苏圣亮


传统的禾仓直接立于四根立柱之上,这里的“桥仓”的跨度或许用两道斜梁即可完成,但若去掉另外三道之后,似乎桥下空间的感染力便缺失了那种木构建筑特有的纷繁之感。纯粹基于经济性的结构和空间,往往丧失了一种人文的感染力。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个装修的手法,而更多是对结构语言的强化。

△ 桥体轴测、剖面构造示意草图  ©佚人营造

△ “桥仓”摄影:苏圣亮

△ 桥体构造细节  摄影:苏圣亮


莫万莉:如果用语言来打比方,主语、谓语、宾语可以构成一句话,但也会需要定语和宾语。这或许可以说是一种介乎经济的结构和修辞的结构之间的状态。

王灏:对,结构的修辞是一个比较准确的说法。从我们的第一个作品——砖宅,便存在着一种结构的修辞。当然,对于紫石粮库来说,不仅仅是单体的考虑,也有关于单体之间的关系的考虑。


△ 粮仓一角  摄影:陈斌

△ “粮仓”屋面构架  摄影:陈斌

△ 作为图书室使用的“粮仓”摄影:苏圣亮

△ 书架与门洞  摄影:陈斌

△ 空间内景  摄影:陈斌


莫万莉:此时,语言可能在另一个层面上构成了一个隐喻。在紫石粮库中,可以看到不同时代、不同集体或个体留下的“语言”系统,有一些源自场地的历史,比如粮仓、水系;有一些带着1980年代的集体设计的痕迹,比如旧仓库的弧面雨棚、木桁架屋顶;而佚人营造又带入了自己独特的“语言”系统,比如水系的引入、水磨石的运用等等,最后这些不同的“语言”编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现在的紫石粮库

王灏:这里确实涉及到一个如何面对1980年代的“建筑遗产”的问题。相比很多进入遗产目录的房子,它们其实处于十分弱势的状态,但亦同时带有很多时代的特征,比如可以看到很强烈的1980年代的民用建筑设计院的生产方式,以及对于材料的运用。这种特征,既令我们在处理它的时候能够以一种更为放松的状态去介入,但亦能够肯定和认识到它的价值。

△ 立面细节  摄影:陈斌

△ 空间的转折  摄影:陈斌

△ 构造细节  摄影:陈斌


莫万莉:通过局部的拆除以及源自佚人营造的“语言”和做法的介入,最后似乎令我们能够更好地注意到1980年代,那些看似日常的做法的独特之处。

王灏:那个年代的建筑,在建造与材料上带有一种真诚,而这种真诚往往在今天业主的“涂脂抹粉”的要求下,渐渐消失。从素水泥粉刷到砖墙,再到内部装修和门窗系统,那个时代的建筑在很大程度上都显得十分朴素。而如今,我们会发现家具往往是工厂定制的,混凝土表现需要经过清水混凝土处理,复杂的涂料系统取代了过去的毛石墙、夯土墙。这种建造系统的复杂化折射出了时代变迁下价值观的变化。

△ 具有原始感的材质选择  摄影:陈斌

△ 新旧的并置  摄影:陈斌


时代与精神


王灏:当中国传统建筑往往具有一种极强的秩序之时,当下的中国建筑却缺乏一种严谨度。在我看来,诗意是内在秩序极度强大之时的自然而然的外化表达。当然,由于是改造项目,紫石粮库处于一种介乎秩序与半秩序之间的状态,还没有那么强烈地去表达一些严谨的东西。在未来的一些项目中,我们正在进行这样的尝试。

莫万莉:或许用一个老套一点的词来说,这可能是一种“Zeitgeist(时代精神)”的转变。整个1980年代之后,全球开始逐渐进入到一个碎片化的、去中心化的后现代状况中,斯坦·艾伦(Stan Allen)写过一篇关于当代建筑的场域状况(filed condition)的文章,便表达出了这种建筑师逐渐对于秩序不再那么感兴趣的状态。

△ 风车、田野与粮仓  摄影:陈斌

△ 桥上的行人  摄影:陈斌


△ 桥端的停驻  摄影:陈斌


王灏:尽管如此,我认为无论说是时代精神,还是有一些内在的东西,应该是亘久不变的。秩序并非仅仅是轴线,而更多是建筑师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精密的阅读。


今天的时代为我们带来的一大挑战是它提供了太多的便利,以至于我们无法感受到去建造一个有价值的空间是有意义的。无论是希腊的古典建筑或是南美的粗野主义建筑,它们都已经存在了。那么,今天的时代的真实性在哪里呢?我们要去继承些什么呢,又要去发展些什么呢?

△ 透过树枝远望粮仓  摄影:陈斌

△ 远山、田野与粮仓  摄影:陈斌


当然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话题,每个建筑师或许有不一样的回答。在我看来,能够发展出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有体系的自我意识的表达,并带动同一批有着相似意识的同代人的共鸣,便已经足够了。


△ 粮仓、田野与云海  摄影:陈斌



设计图纸


△ 总平面图  ©佚人营造

△ 一层平面图  ©佚人营造

△ 二层平面图  ©佚人营造

△ B粮仓正立面图  ©佚人营造

△ B粮仓侧立面图  ©佚人营造



项目档案
项目名称:紫石粮库
项目地点: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柴桥街道
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
基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
业主:北仑区柴桥街道
设计时间:2018年—2019年
建成时间:2019年—2021年
建筑及室内设计:佚人营造建筑设计事务所
主持建筑师:王灏、裘浙锋
项目团队:周扬、杨可鸣、易亚杰、李威、郑敏,等

结构顾问:曾学为、北仑建筑设计研究院



- 感谢 佚人营造 -

更多精彩 关注 「景观设计小学徒」

近期阅读

小而美 | 这些咖啡店气质被设计师稳稳拿捏了

大地艺术般的城市公共空间 - “消失的体育场” 建成 | 马岩松/MAD全球最大覆土建筑群设计

植物干货 | 种植设计中的“小心思”

对城市大型郊野公园的设计探索

成都两处互动智慧景观探索 | 东安湖体育公园时尚潮玩地 & 东部新区三鱼萌狮文化村

商业场景营造 | 广州中海・江泰里

黄山悦榕庄-黄山文化村 | 徽州村落的诗意田园

融创青岛海洋活力区・未来展示中心

公共空间自然主义种植与景观营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