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活家 | 程工:捕捉真实,生活万岁

寇淮禹 TimeOut北京 2019-10-19

即将上映的纪录片《生活万岁》,导演是程工。程工尚且不是一个为大众所熟知的名字,但其实他已拍出过《舌尖上的中国》和《极地》这样广为人知、备受赞誉的作品。作为导演,他在近十年间的成长极为可观。在新片《生活万岁》中,他以冷静旁观的姿态和克制的表达,呈现了十余个普通人各自的生活。


舌尖上的中国


广受赞誉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程工是第一集的联合编导,另一位是原中央电视台《人物》编导,拍出过系列纪录片《留住手艺》和《北京记忆》的任长箴。2012年《舌尖》爆红,媒体在报道中提到,央视领导审片,一定要看第一集,所以第一集是重中之重。总导演陈晓卿为保质量,将这一集的任务交给了任长箴和程工。程工听我提起此事,摇了摇头:“我不认识陈晓卿,我和他没有来往。任老师了解我,她知道交给我拍,我一定会拍到我能拍的最好。”



在《自然的馈赠》的七个故事里,程工承担了拍摄最为辛苦的三个:云南高山采松茸,远出南海捕鱼和吉林冰下捕鱼。三个故事均围绕“自然的馈赠”这一主题展开叙事:我们的饮食仰赖自然的给予,在采挖和捕捞时,人们依循着自然的限度,从而可以在自然的轮回中,无尽地享用自然的馈赠。影片叙事流畅明快,每个故事都是对“自然的馈赠”这一主题的演绎,而这演绎绝无溢出于主题之外的冗笔。表意清晰,这对拍广告出身的程工来说并不难。


广告岁月


程工团队的工作间位于远离城区的中间艺术区,一楼是剪辑师工作的地方,屋子正中的长桌上摆放着一方石雕,四面刻着佛像;二楼则是制片的办公区。工作间门口拴着一只柯基,那是一位剪辑师的狗,每天带来上班,拴在门口;不忙的时候,大家把狗放到公司里玩儿。从工作间出来,走上几步路,就是导演自己的工作室,每天中午只要程工在,就和团队成员一起吃饭。


苏,程工团队的监制,后期总导演,是一个大家姐式的女孩儿。2008年,程工为拍奥运会宣传片招人,“当时说可以随拍摄走遍中国,我觉得挺好,就来了”。苏在大学学的是视觉艺术,制作抽象的、实验性的影像。“当时觉得特别牛,觉得那才是真正的表达,是灵感迸发式的创作。但回想起来,估计在程导他们眼里,我们做的都是小儿科。”


跟随程工十年,在苏看来,他们始终在做的,是捕捉真实:真人、真景、真故事。“因为故事是有力量的。”她特别记得2010年随程工一起为上海电视台拍摄十集纪录片《生活万岁》时没有拍成的一个故事:一位在老年大学教小提琴的老人,民族资本家的后代,在共和国时期的经历使老人选择尽可能逃脱一切记录。“老先生人很好,请我们去家里做客,和我们聊天。但是他不想被拍,他希望湮灭在历史中,无声无息最好。”


这种对于真实故事的倚重,即使在广告片的创作中,也是一样的。2013年,有两部程工为宝马集团旗下的豪华小型汽车品牌MINI拍摄的广告片问世,都取得了极佳的反响。《城市微旅行》在豆瓣上有2133个评价,评分7.7;《进藏》得到的评价更多,有3401个,得分高达8.1。



在三十分钟时长的《城市微旅行》中,程工选择了北京、上海、杭州三座城市,由在这三座城市生活的作家冯唐、《外滩画报》编辑文林和绿茶餐厅老板娘路妍驾驶MINI进行了一场“微旅行”。他们开车造访自己喜欢的城中去处,一家店铺,或者一处寺院,拜访老友,或是和师傅一起品茶。


“事先做访谈,了解他们的生活,从他们的生活中,选取可以用来拍摄的地点和人物。”苏说。比如冯唐在访谈中提到爱吃涮羊肉,而片子的拍摄恰在冬日,于是剧组的问题就变成了在哪间馆子来拍这一场涮肉。通过调研,他们选择了裕德孚——店有几代的传承,在簋街,一个小小的门脸。片子里,老板讲着经营之道,冯唐吃着,末了来了句“跟写东西道理是一样的”。



而《进藏》的片长则有90分钟,相当于一部电影长片。“片子出来时,业内颇为震动,没想到广告片可以这样拍。”余梅,程工团队的制片如是说。


《进藏》以五组人马分五条线路驾驶MINI进藏为叙事线索,展现藏地风土人情,佛教僧侣的苦修,坛城的成与毁,有着藏族血统的美国姑娘开工厂生产牦牛绒围巾;影片同时兼及进藏人马的辛劳,以及一位老者对于年轻岁月的回忆:68年从北京高中出来,投身三线建设,步行四十余日从四川进藏,在工厂里度过十年青春。这位老者是程工的父亲。程工18岁时,他们一家决定迁居西藏,三个月后,因挂念北京,又举家而返。这段进藏的经历对程工影响很深,西藏,成为了他可以获得力量的地方。


生活万岁


程工对于即将上映的《生活万岁》并不满意,在他看来,这部作品里几乎都是生活状况不佳的人,而这样的人,显然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已经开始筹拍《生活万岁2》了,这次拍中产,五个人,每个人拍半年。”程工说。



然而在我看来,《生活万岁》比《极地》更进了一步,更为成熟。这一次,程工完全弃用了旁白。这一次,他只让生活呈现,不做任何评论。十余个人物交错登场,出现在城市间,出现在他们自己的场景里。他们交谈,他们做事,他们走路,他们吃饭,一幕又一幕,关于生活的那难以名状的、不能确切陈述的部分,得到了呈现,那是氤氲的、意义模糊的、生活本然的样子。


年轻的女孩儿在夜店舞台上摇摆,眼神狂野,身姿妖娆。放工了,她和朋友在街头小饭馆吃火锅,喝酒。闲聊,发微信,一会儿,她眼眶红了,她喝酒,她说:没事没事。酒桌上的她的一个男性朋友说:以前你不珍惜人,现在轮到人家不珍惜你。酒局散了,她回到家,她开门。小区里,或是街头,她遛狗,很多只狗,“小皮,你回来。小皮,不要乱跑。”



一个又一个人物,枝蔓的、氤氲的、无法加以概述的故事连串上演。唯一的遗憾,在于影片最后,出现了一幅满是文字的画面,导演直接用文字表达起对生活的看法。尽管在点映时有观众对这幕文字表达了强烈的认同,但对一些人来说,这可能破坏了充满全片的是枝裕和式的留白意味,之前由影像呈现的生活被简化,浮动的意义被逼迫着清晰起来、固定下来。这些文字不管不顾地要强迫之前的十余个故事就范,将它们统统纳入到自己的陈说之中。


只要删去这幕文字,《生活万岁》就是一部充满了言外之意的佳作。


Q

A

    TO2010年的电视纪录片《生活万岁》采取了访谈的形式,与现在电影《生活万岁》完全不同。


程工   是啊,那都是快十年前的作品了。而且当时经费有限,8集才50万,访谈是最可行的方式。


    TO拍摄纪录片要寻求真实的故事,不知您的团队是怎样做前期调研工作的,怎么能找到那些有故事的人物呢?

 

 程工   这个还是要敏感,比如你进到一个村,村口坐着个瘸子,那你就要想会不会有故事。

 

    TO您会要求调研团队搜集哪些信息?


程工   家庭关系,朋友关系,三代,工作,个人特点等等。这个其实都是一般流程性的东西,关键还是要看你的团队是否敏感。

 

    TO《生活万岁》里描摹的多是状况不佳的人,为什么好的文艺作品通常不表现富足而快乐的人呢?


程工   你这个说法好,到时我就给你拍一个富足而快乐的人……真的有富足而快乐的人吗?


/ END /

排版 | 人书

图片、影像资料 | 受访者提供

欢迎朋友圈分享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往期回顾

微醺 | 北京这些爵士乐现场,值得你去喝一杯

一周好玩 | 与其在家里做吃瓜群众,不如到外面的世界看看(内含福利)

一周好吃 | 别只关注新店,“老店新番”更得人心!(内含福利)

寻味 | 小锅米线大满足,我们为你挑了这几家

北京声音 | 吴虹飞 ——幸福大街十九周年音乐会(内含福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