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有房子的“正部级首长”住在这里 | 北京秘境

杨多杰 TimeOut北京 2019-10-15

蔡元培只做了两年多北大校长,却使死气沉沉的官办学堂涅槃重生。他宦海为官数十载,高薪厚禄,却无一处房产。东堂子胡同西口这座简朴的小院,就是大校长租住的府邸,这一租不要紧,还打这儿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来。


“正部级首长”租来的故居


在东城区东堂子胡同里的高楼大厦旁,有一座四合院直接面对灯市口路口的绿地,孤孤单单、仿佛掉了队一般。翻阅城市规划档案,如今的这座东堂子胡同75号院,就是很多书中记载的东堂子胡同33 号。为什么能够保留下来,是因为这里是蔡元培在北京的故居。



院子在胡同西头路北,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三进院落,小院面积不到400 平方米,连街门都是利用一间倒座南房后辟出来的,没什么规矩可言。这样的四合院在民国,实在算不上什么豪宅。远的不提,在东堂子胡同里,就有咸丰朝大学士赛尚阿的宅子。《天咫偶闻》载说:“院内原有一联曰:有水有山有竹,宜风宜雨宜晴。”后来赛尚阿因为与太平军作战不利,宅子被朝廷收回,稍加修整,就做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可见赛府的规模之大了。


要说蔡元培曾任民国时期的教育总长,后又任北大校长。职位比前清的大学士至多低半格,也算是“首长”了,就住在如此一般的宅子里,不免让人诧异。但其实,就是这样的宅子,还是蔡元培先生租住的。


有人可能质疑,蔡元培一生在教育系统里工作,撑死算是高级教书匠。会不会本身的收入就买不起房呢?事实并非如此。当年李大钊在北大任教时,一月的工资为140 银元。按当时北京的物价水平,一块钱可以买半袋(一袋为44 斤)上好面粉。140 银元,可以让一个五口之家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民国时期,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十分惊人。学者、教授绝对称得上高收入人群。作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一月的工资高达800 块银元,为北大最高。


至于蔡校长每月这800 银元工资是如何花销的,蔡元培之子蔡怀新对此做过解答。原来蔡元培当北大校长期间,收入多,支出也多。工资除了购买中外图书典籍外,还用来捐助社会公益事业及接济有困难的亲友、学生。他的社会兼职虽多,但多数兼职是挂职尽义务,不但挣不到钱,有时还要捐款。



关于住房,蔡怀新说蔡老在老家绍兴是有一座老宅,但外出后从未回老宅住过,老宅也归蔡氏叔伯子侄居住了,蔡家老小也就随蔡元培任职之地变动而不断迁租。因此现在全国各地的蔡元培故居,无一例外都是蔡元培租住的房子。他的书籍分别存放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都没有一个集中安置的地方。



在他70 岁寿辰前夕,蔡老在北大的老同事胡适、王星拱、丁燮林、蒋梦麟,学生赵太侔、罗家伦等人倡议集款为他建一所住宅,这一建议得到数百人响应。蔡元培对诸君的爱戴也“拜领厚赐”,并没有矫情地推辞,但终因抗日战争的爆发而未能实现。


这里也是“五四运动”的司令部


蔡元培先生一生四海漂泊,仅在北京,就搬过三四次家。之所以将如今的东堂子胡同75 号定为故居,是因为这座小院既见证了蔡元培振兴北大时的春风得意,也经历了大校长被迫离职时的伤心落寞,更酝酿了“五四运动”的起承转合。


因为是蔡元培的居住过的故居,这里才被保留下来成为小型博物馆。


蔡元培到北大之前,那里的校风可谓乌烟瘴气。当年光顾八大胡同最多的,就是“两院一堂”的客人。“两院”是指民国国会的参议院和众议院,而“一堂”指的就是北大的前身京师大学堂。


蔡元培上任后,励志改变旧北大的恶习。他在北大组织了“进德会”,认为“私德不修,祸及社会”,意在以改变士风以影响社会风气。蔡元培自己首当其冲,不置产业,没有艳闻。以中国古代“士”的标准要求自己。冯友兰认为,蔡先生的人格感召力甚至比“兼容并包”的教育思想还伟大。当时北大不少的学生,甚至老师,都成了蔡元培的粉丝。东堂子胡同蔡家宅院,社会名流来往不绝,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蔡元培先生的书籍及手迹


1919 年的5 月,东堂子胡同蔡元培的小院显得格外躁动。这时北洋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谈判正在节节败退,千里之外的蔡元培在家中由担忧到不安,最终转为气愤。当年5月2日,蔡元培走出东堂子,在北大饭厅召集学生班长和代表100余人开会,给他们讲述了巴黎和会对中国不利的情形。蔡元培略带亢奋地对学生说,这是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号召大家奋起救国。全国政协委员何思源后来回忆说,他从来没有见过温文尔雅的蔡校长如此激动过。全场群情激奋,学生们个个热血沸腾。大家于是决定在5月7日举行示威游行活动。


但当时的时局可谓风云突变,仅在蔡元培召集北大学生开会的一天后,也就是5月3日,北京政府密电在巴黎的中国代表,要求他们准备秘密在和约上签字,此事是绝对的机密,对内外完全封锁消息,国内民众事先并不知道这件事。时任外交委员会委员长的汪大燮,知道这封密电内容后,立即坐马车赶到东堂子胡同蔡元培先生家,将密电内容如实透露给蔡先生。


这些虽非蔡元培先生的旧物,却也让人触物生情


蔡元培立刻在晚九点,紧急召集了北大学生代表来东堂子胡同开会。也就是在如今的倒座南房里,蔡先生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学生。这一夜,这座小院通宵忙碌,以北大为首的各学校代表,穿梭往来,筹划对策。这座东堂子胡同75 号,俨然成了学生运动的“前敌总指挥部”。第二天,“五四运动”爆发。


“五四运动”爆发后,不少学生被捕入狱,甚至有生命危险。蔡元培怎能在家中静坐?他再次走出东堂子胡同的书斋,联合其他14 所学校校长前往总统府、教育部、警察厅请愿,要求释放学生。当被捕学生终于返回北大时,蔡元培为他们开了热烈的欢迎会,勉励他们。本以为此事就可风平浪静,怎奈树欲静而风不止。



北洋政府当局将蔡元培视作眼中钉肉中刺,甚至派出了特务、密探,到东堂子胡同蔡府踩点,意欲行刺蔡元培,还要炸毁北大。蔡元培迫于各方压力,提出辞去北大校长职务,虽然学生进行了“挽蔡运动”,但最终,蔡元培还是离开了北大。不知是否因为东堂子胡同承载了蔡元培太多的悲欢离合,不久后,蔡家搬出了这里。


起死回生的老宅


如今的蔡元培故居修整一新,朱红色的油漆大门比起当年,还要气派了几分。一进院子里的五间倒座房是原来的客厅。不少北大师生来此拜访,蔡校长都是在此接待的。往后走还有两进小院,正房与厢房间有廊子连接,这里当年是蔡家的住所,如今被当做了展室。



展厅里一尊汉白玉半身像显得十分醒目。两侧刻着毛泽东对蔡元培的评价“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展厅的右首, 一间是蔡先生的书房,一间是卧室。房间内的布局,按照蔡元培先生居住时的样子进行了布置。只是其中的摆设,都是馆员从旧货摊上淘回来的,已经没有一件东西是原来的物品了。其实想想不难理解,蔡元培是租住在这里,搬家时自然要给房东腾空房子,即使有东西剩下,也会被后面的租户扔掉的。


解放后,故居变成了大杂院,住了十几户居民。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就定为了文保单位,在2000 年前后开发金宝街时,效仿欧洲保护古迹的思路,投资上千万,由私人出资,政府指导,有了今天的蔡元培故居,供后人参观缅怀。


文 | 杨多杰

摄影 | 子胥



点击查看更多


24小时餐厅

名人大厨古志辉

9家艺术范儿商店

网红书店

餐厅大赏

中国头牌寺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