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是谁还没走出演唱会的「戒断反应」?

戒断反应中的 TimeOut北京 2023-09-22


“你抢到票了吗?”似乎成了人们最近新的问候方式。这个夏天,线下演出尤其是大型演唱会突然来势汹汹地回归了我们的生活,制造了前所未有的轰动与话题。这是一次不同以往的热闹,不知道有多少人此刻还未走出演唱会的“戒断反应”?


这次回归,意外却又合理。“演唱会”已然成为一种符号,它是一次大型集体疗愈,在这个场域中,人们的情绪在同温层中得以肆无忌惮地释放并能获得及时回应。过去三年即便无法面对面,人们也总在想方设法以线上的形式去努力呈现这种“仪式”。



线下演出为何在今夏迎来了爆发?人们为什么如此需要演唱会?“现场”承载了怎样的意义与价值?我们与行业内外的人们聊了聊。


图源@某郭今天有没有加油



现象 :

“久旱逢甘霖”

不同以往的热闹


2023年的夏天比以往来得都早,五月,北京已是暑气逼人。8号线奥林匹克公园站人满为患,地铁每个出入口都站着不止一名穿粉色马甲的志愿者,高声为那些精心装扮、带着应援物,满脸兴奋的男男女女们引路。一波波人流朝着鸟巢这座超大型体育场蜂拥而至,接下来的两周,五月天将在这里举行6场演唱会。


然而即便是如此规模的演出,仍是一票难求。许多歌迷抢不到票,便自发来到场馆外听歌,组成了场外“摇滚区”,不仅有同步内场场控的互动荧光棒,野餐垫、露营椅等各种装备也一应俱全......此前五月天也曾在鸟巢巡演过数次,这番景象却是少有的。


鸟巢场外“摇滚区”  ( 图源@某郭今天有没有加油)


北京的夏天已经许久未见如此热闹了。老狼、陈粒、任贤齐、李宇春、梁静茹陆续开唱,接下来还有林俊杰、刘若英、鹿晗、伍佰、告五人......各类音乐节、live house回归。“官宣”“抢票”“缺货登记”成了网络高频词,至今,网易云音乐“北京榜”前20位全被五月天占据......全城似乎都在戒断反应中。


“几年前,歌手们都会按照自己的节奏发专辑、办巡演,虽然如周杰伦、林俊杰等国民度较高的歌手演唱会门票也会一票难求,但很少因为抢票成为全民热议的大事件。”音乐记者Young回忆,与几年前相比,她感受到如今的氛围是一种“饿”到极致后的“报复性”观演,譬如五月天演唱会,无论是否是死忠歌迷,每个人都想亲临现场聆听,加入这场狂欢。


风雨无阻、自备椅子在场外听歌的歌迷


‘热闹’的不同来自情绪的不同,以前可看可不看的演出现在只要条件允许,通通都要看憋了三年了,是一种久旱逢甘霖的痛快和积压许久后的宣泄。”前《Q》杂志编辑、音乐记者惠智茹对此现象感到理解,另一方面也认为对于很多乐迷来说,看现场就是生活的必需品,“夸张点说跟吃饭、睡觉一样必需,那么迫不及待行使这种权利也是return to normal life表征的一种。”


撰稿人、资深媒体人线条儿表示:“当下的恢复是众望所归,人民群众需要精神食粮,需要精神抚慰,演出类从业者也需要恢复正常工作与收入。大家憋了三年,尽管期间也偶有各类演出,但与真正的放开后的复苏还不一样,期待值与参与度也不一样——所以目前扎堆看演出的现象是自然的。”



“疫情后我的第一场演唱会”


 @小刘 

任贤齐巡演北京站,朋友一次出其不意的邀约。平静里带着一点点兴奋回归五棵松听起了演唱会,小齐哥的歌十首里能得听过八首吧,跟着异常兴奋的观众们在座位上挥荧光棒的时候,心里想的是四年了,终于又能被舞台灯光晃到眼晕,熟悉的生活可能真的要回来了。



 @長樂 

今年3月在北京凯迪拉克中心看了老狼演唱会。太久没进大型演唱会场馆了,感觉这几年的记忆都是空的,特别怀念全场荧光棒亮起来的感觉。



 @J 

6月3日的“诺亚方舟”,是五月天在鸟巢开的第20场演唱会,也是我去鸟巢看的第一场演唱会。一直在小红书疯狂地看前几场的消息,人真正到鸟巢之前,已经听了几十遍现场了。三个小时把微信、钉钉,把工作、烦恼全部丢到脑后,挥着荧光棒跟着蹦了全场。听到许愿了很久、歌词里提到鸟巢的《任意门》的时候,真的超级感动超级想哭!


 @芊芊 

疫情之后我看的第一场个人演唱会是薛之谦的。心情有点激动,真的很开心,因为感觉正常的生活渐渐回来了,一切在有秩序的恢复。



 @Yc

第一场看的是队长黄礼格的live house,真的太久没有看演唱会了,整个人都很兴奋很激动,度过了很愉快一个晚上。


 @Joy 

疫情过后去的线下演出是泰国明星Earth&Mix在曼谷的一个见面会,超级开心,超级放松。我觉得自己仿佛是一个愉悦的观察者,能在现场认真感受听到的、看到的东西,增加人生不同的经历和体验。


 @BBji 

陈粒2023年「洄游」演唱会。终于不用再担心好不容易抢到了演唱会门票,却由于某些因素被告知演唱会取消。很开心,但也忐忑、紧张,像是收到一份“过了期”的礼物。



 @线条儿 

五月底在北京莫须有工厂的一个Techno现场,去看我喜欢的SCSI-9。当晚来了大约有一两千人,感觉是北京最时髦好看有品位的年轻人群体,人挤人,沙丁鱼式,就像大家一起上了一辆电子大巴。戴口罩的人很少,跟我一起去的朋友没两天就阳了。但那天大伙都非常开心,就像身处柏林或者纽约同类场地,收获了一次高质Techno Trip。



“戒断反应”

耗尽了我的手机内存


 @J 

距离演唱会已经超过一周,但是我每天通勤路上的背景音乐都还是演唱会的视频,还有从演唱会开始挖掘的一些冷门歌。一直在小红书和B站考古各种五月天的视频、周边消息等等,朋友圈的封面也换成了当天拍的提词器。我还加入了各种群,做好了抢票广州站的准备!


演唱会散场后,不舍得离开


 @小刘 

应该大部分人都会有“演唱会综合征”吧,当然音乐节同理。听完当下发个微博或者朋友圈留个纪念,之后时不时地翻出自己亲手录的live回味一下当时的状态、现场的氛围,解解馋,然后再去找艺人的live听听看看,对未知的下一场现场体验保持隐隐的期待。


 @远山芙蓉  

除了每晚下班后不由自主翻看手机录下的视频,更是体会到了在现场经历了多巴胺高潮之后被叫醒的感官,神奇的是,做研究读论文也因此找回了一种更鲜活的思维体验。


 @AKi 

去看了王菀之在香港的一场演出。心情自然是激动,经过三年疫情,开始觉得每场演出都有可能是最后一场演出,所以都会珍惜每次的机会。这次看完王菀之,我剪了两个安利向的视频,剪的时候很开心,上传完每天都要自己看两遍。现在从北京飞去香港看演唱会已经形成习惯了。



 @韦斯莱北方分莱 

我的“戒断反应”不只是翻手机相册刷视频,还重新捡起了买周边的“习惯”。限量黑胶入手了(后悔当年没有收藏,现在难抢还很贵),还有各种联名T恤都准备下单。


 @六七十三 

会在一段时间内想起来就像做梦一样,会想去更多的演唱会,比如去泰国看Twice的演唱会。



记忆 :

那时的疯狂奔赴,改变了人生


 @惠智茹  

2015年在伯明翰看的Paul McCartney演唱会,记得票价就是40磅,但是泡儿唱了有41首,看他弹贝斯弹钢琴满场飞奔,都有点心疼想让他歇会儿。我再次确信我耳中最伟大的披头士、在我眼里也是最伟大的、最爱的披头士虽然不是他,而是George Harrison,但是披头士和他们四个人的音乐是永恒的。后续2018年又在海德公园看了Eric Clapton,2019年还在北京采访了George的前妻Patti,捡拾一块块拼图去完整自己心里的哪怕是想象出来的一个人/形象,都是极致浪漫的。



 @Young 

对我来说,印象最深的是2010年5月,在成都热波音乐节上,刚上大学的我第一次看苏打绿的压轴表演,也是第一次听到所谓的“现场演出”。我披着雨衣站在第一排,看着台上穿着金色裤子的青峰在磅礴大雨中肆意歌唱,深深震撼。这场演出导致的结果就是大学四年我都主要在听独立音乐,并到处去看各种现场表演,最后甚至走进了音乐行业,成为一名音乐记者。林宥嘉曾提过一句话叫“A great live can change the world”,对我来说,这场表演的的确确是改变了我的世界。


 @再吃一颗苹果  

在内地看过很多次,2017年终于去高雄看了五月天「人生无限公司」的首轮,不得不感叹这个主题的舞美至今仍是最牛的,尤其是《成名在望》。全程反而几乎没怎么拍照,专心地挥荧光棒专心地看。



 @Yc  

我有专门去伦敦、考文垂看演唱会。演唱会结束得晚基本都要住一晚,所以成本还挺高的。对我而言演唱会为最优先级,如果朋友叫我去聚餐或者旅游我都要先说明哪些日期有演唱会是一定要去看的。



 @Joy 

2010年我刚去韩国读大学,打工攒钱去了Super Junior的Fan meeting,那是我第一次看他们的舞台,非常感动。从高中开始喜欢他们,清楚的记得2009年他们去了成都,但我在甘肃。“小镇做题家”怎么可能在紧张的高中去看演唱会,只能在周末短暂的休息时间去贴吧看其他人的文字描述。我后来在地图上标记了他们的位置,想着以后一定要去现场,直到拿了全额奖学金去了韩国。那次我买了两场的票,给远在国内的其他粉丝做文字版的现场直播,像是个轮回。


 @芊芊 

喜欢郑秀文二十几年,2019年7月我去看了她在红磡的演唱会,终于听到了现场版的《终身美丽》,听到了那句“任她们多漂亮,未及你矜贵”。



 @BBji 

2016年,考研前的一个月去了陈粒「小梦大半」演唱会。开演的前一天,临时决定也很顺利的收到了两张“分手票”。在北展剧场,座位很舒服。演出时她说衣服后面的带子掉了,很紧张,影响了发挥。结束后,我发了条微博,给了她99分的鼓励,她默默点了赞。(关注Time Out也是在2016年前后,因为一篇陈粒的专访。)


 @AKi 

2019年8月去香港看容祖儿的Pretty Crazy演唱会,因为是第一次在香港、在红馆看演唱会,也是第一次把看演唱会当做旅行的目的。



 @小刘  

2015年夏天,林肯公园中国巡演北京站。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LP的演唱会,后来CC就走了。或许那时候就应该意识到,很多事情当下不做以后很可能就没机会了。


 @远山芙蓉  

万人相聚的体育场,是我心中温柔的水域,永恒的避难所。对梁汉文音乐的喜爱陪伴了我自身激烈成长的阶段,当年粤语正是因他而学,也因为他重新学钢琴。今年“520”从北京飞到广州听他的演唱会,当熟悉的前奏响起,指尖的记忆把我拽回大四毕业前跟朋友一起在琴房扒谱的时光。这几年的封锁和离别隔开了这么多人,却突然在另一个遥远的空间找回那段珍贵日子。演唱会第二天和老朋友在饭店喝了一瓶百年糊涂,然后挥别,各自离去。



背后 :

演唱会是有期限的乌托邦

是真实的精神力量


有人说:“人生真的很没意思,只有那三小时我还活着。”无论三年前或是三年后的今天,们为什么如此需要演唱会,需要现场演出?它附着了怎样的情感或是其他价值需求?


跟着蹦、跟着唱、跟着喊,暂时逃离现实世界,释放情绪,这个场域是平淡生活的解药,是一处短暂的乌托邦,人们可以暂时忘掉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也有人会把它当成一种“看世界”的方式,为此去到别的城市,看不一样的风景,吃不一样的美食,听不一样的故事......


Young认为,愿意花钱去看演唱会的人大多还是和歌手本人或者歌曲本身有强烈的情感链接。困难的日子激励过自己,青春岁月里陪伴自己长大,那瞬间和相同喜好的人们一起合唱循环过无数遍的歌曲,感受到的是纯粹的爱意流动。


线条儿说,一个人活着即需要精神享受——追随自己喜欢的偶像,追随作品能让自己深度碰撞的艺术家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他们也会带来能量与动力,反向鼓励自己。


惠智茹讲了个小故事:“苏打绿主唱吴青峰第一次出远门追演唱会看的是齐豫2009年北京‘The Voice无界’演唱会,唱到最后一首歌《橄榄树》时齐豫说:‘唱了这么多年一直觉得橄榄树在很远的地方,直到现在才发现它活进了自己的内心,对它不只是要追寻和找寻,更是要去成为。’站在台下的吴青峰哭成泪人:‘我现在还能站在台上唱歌,要感谢齐姐,是她的那句话让我觉得自己不能放弃。’虽然吴青峰管齐豫叫‘救命恩人’是以玩笑的方式,但这就是真实的力量——虽然它不具备普世的价值,不是每个人都能看了一场演出就能成为吴青峰,但我作为普通人,也是被一个个现场感召,才写了十几年音乐报道,也坚信自己的旁观和书写是有意义的。



困境,担忧,期望

未来会如何?


抢票难、票价虚高、购票机制不完善、现场体验差强人意以及“休业”三年更加猖狂的黄牛......复苏后的演出市场虽然热闹,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三年疫情结束对演出行业是极大的利好,不管是观众还是歌手视角,许多人超过三年都没有体验万人大合唱感受,现场的互动、共鸣是线上演出这样的形式无法替代的。”演出项目经理皮卡丘表示,或许等大家的这把瘾过完、不再饥渴之后,情况会有所好转,“经过上半年的抢票浪潮后,可能下半年的演出市场会趋于理性。目前上半年观众购票有种跟风行为,不管是不是想看艺人或演出,都要去看看热闹,下半年观众购票就变成按需购票了,会相对理性很多。”


对演出爱好者和从业者来说,演出市场繁荣固然是好事,但即便在演出发展相对成熟的日韩、欧美也存在黄牛代抢,因此无论票价、现场体验还是各种问题,都需要艺人、主办方、票务平台和观众的“通力合作”。站在主办的角度,皮卡丘也期待演出市场能够健康良性发展:“市场给予了积极的反馈,从各地官宣门票售罄的情况可以感受到,但大家一旦看多了走多了,迫切心理没有了,市场还能不能继续强劲就不好说了。另外经过三年疫情,大家的维权意识都在增强,如何完善演出服务也是演出商需要考虑的问题。”


期待与担忧是并存的。“期望我们能跟国外优秀艺术家建立更多连接,看到更多世界性优秀演出。同时希望相关机构能给予演出单位、艺术家个人更多的包容和扶持。担忧也是上述。优秀的演出现场永远一票难求,也许这阵狂风刮过去,大浪淘沙后演出市场也会呈现出它的真实面目。”线条儿如是说。


或许还需要一段时间,这阵风才会平息。但某种程度上这又何尝不是种“甜蜜的负担”,至少我们又能去创造新的共同的回忆,能亲耳听到那些歌声,哪怕是在场外。


但愿未来,面对面的相聚不再有任何阻隔,就像阿信说的:“没有什么理由让我们再等待一千多天了。”



 疫情之后你去看了谁的现场? 

 此刻,你走出戒断反应了吗?

 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 




编辑/撰文:莫兰

图:相信音乐;受访者提供

商务合作:Ruby 18611097075


玩乐指南 | 好书、好茶、好剧,是夏日的降温神器

「观鸟」是城市生活的另一种解药

六月京城看展指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