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待值拉满!播放量超3亿的“年度最佳”要出续集了!

青年报 青年报 2024-03-27

在当下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成为了社会热议的话题。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代表、委员,他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采访中记者得知,2023年播放量突破了3亿的《中国奇谭》的续集《中国奇谭2》已在中后期制作中。


建一个体系

让传统文化走进心里

传统节日能“活”起来



市人大代表

邬斌:


“以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强化对传统文化内涵的阐释,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作为补充,鼓励家长言传身教,动员呼吁社会力量参与。”




传统节日是“活着”的文化,青年是文化传承的希望。如何让传统文化走进青少年的心?今年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团市委副书记、市青联主席邬斌提交了一份《关于进一步引导青年坚定文化自信过好中国传统节日的建议》。


我国传统节日如除夕、中秋、重阳、端午等,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积淀了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但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生活在城市的青年缺乏节日参与度、仪式感和体验感,而个性化的情感追求又让他们想通过节日释放压力、宣泄情绪、寻找乐趣,使得传统节日对青年的吸引力逐渐下降。


邬斌说,传统文化可以凭多种形式走进青年中心 ,不仅可以联合文艺院团聚焦传统节日打造演出季,吸引青年在文艺演出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积极参与线上主题活动。几天前,由全国青联秘书处指导的第四届中国青年助农年货节拉开帷幕,通过年货直播,公益帮扶推介各地具有民族特色的非遗文创、文旅产品、民俗文化。“青年可以积极参与如‘网络中国节’‘中国青年年货节’等主题活动,也可以在各个社交平台晒出身边的节日习俗。”对于高校学生、留学归国青年、新兴领域青年等不同群体,也可以分层分类引导,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宣传活动。


要让更多青少年关注、喜爱传统文化,邬斌建议,可以加快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以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强化对传统文化内涵的阐释,让传统文化进课堂、让民俗艺人进校园,相关部门可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资源倾斜,鼓励学校加大投入。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作为补充,鼓励家长言传身教,动员呼吁社会力量参与,推动成立相关民间组织,做好对民俗节日活动的政策推动、组织引导和调查研究。在强化传承文化教育中增强文化认同。


着眼未来,邬斌提出需要为传统文化创新赋能。可以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加大传统节日宣传力度,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和“五四”“七一”等重要时间节点创作节日海报,制作新媒体产品,加强节日氛围渲染;贴合年轻人社交特点和消费特点,组织开展龙舟赛、重阳登高等节日活动,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艺大师等研发更多符合现代消费者口味的节日食品和手工艺品,融合民族性与现代性,让传统节日“活”起来、“潮”起来、“火”起来。


寻一个内核

传统文化的创新

需要有趣的灵魂


市政协委员

罗小慈:


“创新其实不仅仅是形式,它更需要有一个创新的、有趣的灵魂,这样我们的形式、我们的作品语言才会鲜活,才会真正灵动。”




市政协委员、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在接受青年报记者专访时透露,2024年乐团将继续做一些有意思的尝试,“可能会做一台用AI来创作的中国传统文化主题音乐会”。“民族音乐,就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我们作为从业者需要跟大家分享更多我们的思考、热爱,尤其是创造和创新。”她说。



近年来,上海民族乐团一直致力于传统民乐的创新,“我们早在2016年的时候,就开始在《海上生民乐》中尝试了。”2023年,上海民族乐团又推出了全新的音乐会形式《云之上——让听觉从东方出发》,除了极富艺术审美的演出服装,在音乐内容、舞台形式、灯光等环节,也进行了许多创新。


在不少年轻观众的眼中,乐团的演出服既有传统的飘逸仙气,又有当下时装设计的前卫;音乐本身也并没有拘泥于中国民乐器,一些有特色的世界音乐乐器也加入其中;对于民族乐器的使用,乐团的演奏家们也在不断探索,开发这些乐器在音域上的更多可能性。


“其实,我们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吸引年轻人,创新其实不仅仅是形式,它更需要有一个创新的、有趣的灵魂,这样我们的形式、我们的作品语言才会鲜活,才会真正灵动。”罗小慈说。


她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首先要以‘手上有真功夫’为基础,真功夫是要坚持的。此外,无论怎么创新,传统文化中的高雅品味,‘雅正’这样的一种审美的意趣,也同样是要坚持的。不是为了博眼球的创新作品,才能有高雅的意趣,才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搭一个平台

青年学子不缺关注和热爱

他们需要更多交流的机会


市人大代表

李俨达:


“在市级层面筹办‘两节两赛’,为大学生建平台、搭舞台,来展现沪上学子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吸引更多青年关注传统文化议题。”




李俨达是今年两会上唯一一名00后代表。他建议,可以在市级层面筹办“两节两赛”,为大学生建平台、搭舞台,来展现沪上学子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吸引更多青年关注传统文化议题,共同掀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为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贡献青春力量。



根据李俨达的设想,“两节”,可以是大学生社团文化节和寝室文化节。大学生社团文化节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节日进行开展。初步由各高校组织传统文化社团在校内进行展演,再由市教委、团市委等组织各类传统社团面向社会公众进行集中展演。寝室文化节可考虑结合新生开学季进行,以用传统文化装扮寝室为主题,在广泛参与的基础上,进行评选和展示。


“两赛”,即文创作品大赛和社会实践大赛。文创作品大赛可通过面向全市高校学生征集带有青年味的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创意产品,并进行评选、展示。社会实践大赛以传统文化、传统节日为主题,鼓励大学生在假期围绕传统文化主题广泛开展相关社会实践,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所学探索传统文化议题。


讲一点心得

兴趣终将带着孩子飞奔起来

他们会让传统文化获得新生


市人大代表

丁向阳:


“最重要的是兴趣引领,让他们学有所乐、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感兴趣的孩子会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快,最终飞奔起来。”




曾获得过全国优秀辅导员、“全国模范教师”光荣称号的丁向阳是松隐小学资深班主任、语文老师,他另一个身份还是民乐艺术类老师,擅长笛子等吹奏类民乐。


今年上海两会现场,丁向阳聊起如何让传统文化走进青少年的心时说,要让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田,需要家庭、学校和社区相互协调融合。



此外,丁向阳还提到,为了让传统文化深入孩子的心,松隐小学所做的创新性的尝试。比如,他们将传统的金山农民画和孩子们喜欢的彩泥相结合,“彩泥农民画”课程成了金山区的三星课程。彩泥融入了学生创意,他们按照农民画的样式风格,用彩泥再现,创作了立体的农民画。“让孩子们接触传统文化,我们做的是引导,搭建的是平台,但最重要的是兴趣引领,让他们学有所乐、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感兴趣的孩子会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快,最终飞奔起来。他们也会赋予传统文化很多创新力量,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这就是传统文化在当代孩子心中不断传承、不断学习、不断升华的过程。”


做一点尝试

共创品牌和作品

全球一起来传播


市政协委员

周平:


“让世界各大机构共同合作,共创品牌、共创作品,变‘我们自己传播’为‘全球帮我们一起传播’。”




作为国际知名文化机构的负责人,市政协委员、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今年除了和文艺界一起联名了高校与文化机构的提案,自己也关注了两大方向,其中之一就是“国际文化如何更好地和传统文化融合”。


要让全球都认同一个项目,周平认为,一定要关注到这些作品的题材和精神核心,“它应当是基于人类共通的主题,比如爱。”


她以业内关注的主旋律作品创作为例,讲述了当下创作的一些新动向。“以前大家创作时可能更关注重大的时间节点,我觉得,除了时间节点之外,我们还应该关注一个很大的方向,那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的概念继续扩大,扩大到让世界各国都感觉这是大家共通的东西。”


而在乐团迎来145周年庆的时候,他们又“举重若轻”地做了一个有趣的选题。“我们今年正在筹划推出一部新作品,它是一部由10个短小乐章组成的大交响作品,它的主题是中华美食,其中甚至包括已经成为非遗的美食。”


她表示,美食文化是公认的中国传统文化,但同时又是世界人民都喜闻乐见的文化,对年轻人来说也极具吸引力,“从这样一个角度切入,既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示我们深厚的文化积淀,又因为题材本身的轻松感,能让观众乐于接受。我们希望,通过多个角度,让观众跟我们一起融入传统文化的探讨当中去。”


找一点启示

中国哲学思想是创作根基

中国动画需要更多年轻人


市政协委员

速达:


“吸引更多的年轻创作者加入中国动画的创作,让更多的美术风格、创作思想齐聚,因为我们的动画需要后继有人。”




2023年年初,一部《中国奇谭》火爆出圈,让中国全年龄层的观众,再度看到了老牌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创作实力。1月22日,市政协委员、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速达接受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它的破圈,是基于当下年轻人对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这也让美影厂坚定了‘坚持中国传统文化再创新’的创作思路。”她还透露,《中国奇谭2》已经完成了前期工作,目前已经进入了紧张的中后期制作进程,“包括大家期待的《小妖怪的夏天》影院版,可能都会在2025年完成。”



速达认为,《中国奇谭》的火爆无论是偶然还是必然,“其实都是美影厂坚持自己定位的结果,我们一直认为,中国的哲学思想始终是我们创作的根基,这不可动摇;另外,我们也在坚持中国的美术风格,用年轻的更有现代感的主创,用更新的方式,来体现我们的传统文化。”


创作层面的坚持,等来了观众层面的文化自觉。“随着我们国力的增强,可能我们在宣传方面也做得非常好,大家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度提高了。我们自己的孩子成长起来以后,就特别热爱我们本国的文化,所以我们动画片也受到他们的喜爱。”


美影厂正在吸引更多的年轻创作者加入,一方面给老的IP“翻新”,一方面再全新创作一批新内容,诞生新IP。她透露,尽管《中国奇谭》第一部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第二部中,“创作者已经不完全是第一部的那些人,也吸引了一些更年轻的,特别有激情和活力的主创进入,来丰富我们的创作,希望这个IP可以给优秀的年轻人更多的舞台。”


她希望,上海这样一座百年前就吸引了大量动画人才、产出了众多经典作品的城市,“能够适应当下我们新时代的动画影视的高品质需求,推动上海文旅产业的发展。”


文字:青年报记者 周胜洁 陈宏 刘昕璐

图片、视频:青年报记者 施培琦 郭容 周胜洁

编辑:魏文娟

审稿:梁文静


往期精彩


动图解读!新鲜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亮点逐个数

早·知道 | 新疆深夜突发7.1级地震,最新进展→

好熟悉的配方!国足输球,出线仅剩理论可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