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7 UABB 展览作品大发现!

2017-12-06 UABB 深港双城双年展


从城市探索到现场介入

从建筑案例到装置实践

首个以“城中村”为展场的双年展

汇集来自全球的建筑师、艺术家、学者

邀请居民,共同创作

“零距离”的展览互动

“接地气”的观展方式

十二月的深圳,

在UABB发现城市的无限惊喜!


第七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将于2017年12月15日,以“城市共生”(Cities, Grow in Difference)为主题,在主展场深圳南头古城揭开为期三个月展期的序幕。

 

本次展览将从内容结构上分作三个有机联系的板块:“世界|南方”、“都市|村庄”和“艺术造城”。来自25个国家的两百多位参展人将透过融合建筑、艺术和设计的作品,探讨和反思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模式,并尝试描绘未来城市的愿景。


本届深双主展场南头古城是历史古城与当代城中村碰撞与共生的典型。将展览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遍布南头古城的大街小巷和住宅厂房,借此探寻一种“和而不同”的城市模式,挖掘人们对城中村、对城市与公共空间的重新思考。


世界 | 南方

Global South

板块以“影响与抵抗”作为副题,着眼于探讨地方性与全球化的权力、资本与文化动力之间的广泛博弈与丰富表现,以及它们如何通过自身条件的适应与改造,导致“差异化的现代性”后果的实现。展览以此为线索做了从世界到南方再到珠三角直至南头古城渐进式的铺陈。

南头古城俯瞰图©UABB

拉美经验

非正规城市的“代表作”


圣保罗贫民窟艺术实践

Paraisópolis Art Practice 

富兰克林•李 / 吉尔森•罗得里格斯

Franklin Lee / Gilson Rodrigues


Paraisopolis是圣保罗最大的贫民窟之一,人口约8000人。十年前,一个NGO组织进入这个贫民窟协助本地居民探索这个社区的发展之路,通过艺术介入希望逐渐改善整个社区。在过去的时间里,这个社区陆续建立起了儿童芭蕾舞学校,将高雅艺术带给贫民窟的孩子们;通过艺术家的参与,培育本地手工艺者利用垃圾和废品进行艺术创作;建立了妇女之家,为妇女提供庇护、教育和培训的场所。这个社区介入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吸引了国际和国内的注意,获得了一系列的国际奖项。

圣保罗贫民窟艺术实践


管控与自发:拉美非正规城市案例

Governmence & Spontaneity:Informal Interventions Case Study of Latin America

裴钊

Pei Zhao


到2012年,据联合国数据估计拉美城市中24%的人口生活在非正规城市中, 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停地上升。在拉美,非正规城市呈现出多样的形式,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专用的名词称呼贫民窟,即使在同一个城市,贫民窟之间也充满了差异,而正规城市的归类方法在非正规城市这里显然是失效的。


这个展览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展览将选择三个代表性的社会住宅项目,从社会经济、政治变革、城市规划制度,以及建筑设计等几个纬度展示拉美非正规城市与正规城市之间的张力。第二部分选择了40个设计策略各异的当代拉美建筑项目。

拉美非正规城市案例


江南-岭南

两个“南方”的建筑差异


西村•贝森大院

West Village·Basis Yard

刘家琨 / 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Liu Jiakun / Jiakun Architects


西村·贝森大院的设计一反中心体量集合的城市综合体常见模式,采用外环内空的布局,环绕街区沿边修建,围合出一个公园般的超大院落,成为一个外高内低,容纳纷繁杂陈的公共生活的“绿色盆地”,呼应了四川盆地的原风景。大、中、小竹林院落层层相套,面向公众开放,自由穿行,再现传统生活环境,激发集体记忆,延续了成都人民热爱的竹下休闲传统生活方式。功能设施式的骨架设计,任由富于个性的世俗生活自由填充,又被大院的巨大尺度所归纳,最终形成“市井立面”,传达出群体创造的丰富表现力。一条架空休闲跑道巡遊大院并攀升至屋顶又环绕一周,为跑步和骑车人们带来了自由兴奋的超常体验,并赋予建筑具有动态能量的鲜活形象。西村·贝森大院的建设使日常休闲方式获得了具有纪念性尺度的集合表现,成为周边社区民众休闲生活的乐园,也为自身带来了丰沛的活力和巨大的成长空间。

西村•贝森大院


都市 | 村庄

Urban Village


“杂糅与共生”的“都市|村庄”板块是本届双年展的主题板块。板块包含了一系列主题展、研究展、城中展和展中展,呈现为多个展览的重叠与共生。“都市村庄 ”作为全方位呈现城中村观察、研究、实践案例以及改造介入的主题板块设置有:“城中村档案馆”、“城中村演武场”和“城中村实验场”三个子板块,从城中村的知识库、改造工具手段和空间实践三个方面聚焦城中村。同时增加特别活动策划—— 城中村群艺馆,强调居民参与,将展览本身通过“群艺馆”的方式嵌入到城中村的日常生活之中。

南头古城天际线©UABB


装置介入

展场即实践


信息亭

Information Pavilion

 (Brick Pavilion) of 2017 UABB

张永和 / 非常建筑

Yung Ho Chang / Atelier FCJZ


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信息亭,近南门公园入口,为参观展览第一站,在展览期间提供接待咨询服务、饮品制作售卖功能以及休闲停留的场所。此亭为永久性建筑,展览周期结束后仍留存于此,作为售卖亭服务于南门公园,功能上将会发生转变。


建筑采用砖与混凝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砖是一个最少时代性地域性的材料,混凝土是当下使用最⼴广泛的结构材料。而在此设计中砖和混凝土结合,完成了一种具备特殊肌理和两种材质质感的一体结构:屋面配筋砖做为模板与钢筋混凝土共同浇筑为结构板。亭子大进深的挑空空间即由此种“砖混结构”建造完成。亭子空间开放,檐下空间丰富,与室外场地结合设计以提供休憩和停留的空间。亭子内部供工作人员使用,有四面不锈钢柜台,其中两面为服务柜台接待游客。

信息亭


柱廊华盖:南头城中村意象

Zhulang Huagai: A Figure for

the Nantou Urban Village

纳迪尔·特拉尼 / 库伯联盟欧文·S·钱宁学院

Nader Tehrani / NADAAA / The Irwin S. Chani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of The Cooper Union


“双年展”这一文化盛事的开展有助于让这些弱势核心区得到公众的关注。但由于策展的限制,经济方面厉行节约,无法支持长久。正是由于这样,我们考虑在主广场上设计一座结构,使其与城市肌理融为一体;打造一座公共结构,使其成为社区的组成部分,更长久地服务社区,并具备为各类活动提供场地的灵活性。


广场用地沿城中村的墙壁形成了城市边界,适合用于功能激活。由于该结构以墙为基准,我们提议采用各种的线性拱廊来呼应广场自身的长度。每一个开间都采用个性化定制,而结构采用标准钢脚手架,外观大气、价格经济且具备一定的文化标准。

柱廊华盖:南头城中村意象


WEGO

智慧研究所 / MVRDV 

The Why Factory / MVRDV


你是否曾梦想过悬浮睡在半空中?你是否想象过睡在一张抬头可见城市全景的床?如果你的房间是由阶梯构成的会是怎样?你敢睡在一个是由广告牌组成的房间里吗?睡在一个带天窗的房间里会是怎样?或者在一个闪烁石室般的房间?你梦想的房间是什么样的?

 

基于最大密度和满足最大需求的假说,WEGO装置在极限的尺度之下探索了基于需求而产生设计的可能性。

 

尽管WEGO装置展现的想法是基于建筑尺度的,但它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模型——生成模式完全属于使用者。它致力于在高密度的都市环境之中形成一个共享的、不断演化的美好梦想,一个生活的马赛克拼图。它包含了无限的可能性,而每一种都和创造它的人一样独特。当城市不再受功能和法规的束缚,而是遵循使用需求的时候,城市会变成什么样?

WEGO


面向社区

自下而上的自发参与


房屋17号:深圳迁移场所

HOUSE 17: Migrating Shenzhen Scenes

罗伯特•亚当斯 / 玛丽•安•瑞 / 罗伯特•曼固彦(密歇根大学)

Robert Adams / Mary-Ann Ray / Robert

Manguri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房屋17号是清朝时期建造的一栋庭院式房屋的历史遗留,坐落于南头古城聚贤街,即现今的乐平街。该设计项目修复并改造了该历史性房屋,使之更加现代化,以此提供了一个同时结合了清朝及21世纪初期时代特征的空间,在双年展期间为人们带来全新的生活体验,并展现了该房屋未来新的使用性。

 

房屋17号是一个以类似于舞台形式面向街道开放的家用空间,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可以品茶、打麻将和聚会的场所。展览期间还有一系列活动、歌剧、演出着重讲述着南头村及其居民的故事。

房屋17号:深圳迁移场所


城中村家具交换计划

Urban Village Furniture Exchange Program

黄河山 / 姜凡

Huang Heshan / Jiang Fan

 

在麻烦与生机共存的城中村里,居民会在生活中使用自己制作的“野生设计”。虽然工艺粗糙、材料廉价、毫无“美感”,但务实直接、简单有效。它们是见证城市变迁和底层生活有趣而真实的“文献”,但却不是生活最好的选择。所以我们实施了一个城中村家具交换计划,用双年展原本购置的新凳子交换城中村居民自己制造的“野生”凳子。通过这个交换计划我们从被换掉的“野生”凳子中选出50张有代表性的样品放置到展场中以供参观者使用,这些凳子实现使用功能的同时,作为文献向公众展现城中村居民的日常生活智慧,同时让更多人关注城市发展进程中底层人民的生存。这个项目通过交换凳子把双年展的带入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也把双年展的理念传递给参观者。

城中村家具交换计划


闯深圳

Path Breaking Shenzhen

握手302

Handshake 302


了解深圳历史也就是发现多元化的价值。什么叫“深圳人”是值得探索的课题,而不是一个确定的身份。“深圳经验”没有一个标准版本,只有不断增加的多元化。有关“内、外”的经验,有本地、外地、客家的在地实践,有老、新 - 两代深圳人的视角,南北东西的老乡。每个元素都是城市生态的可能性,也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所创造的“深圳经验”。然而,深圳人几乎没有机会轻松地分享个人经历和讨论这座城市的历史。


《闯深圳》这件作品以游戏的方式让深圳历史变的更有趣,让我们对城市生态更敏感。我们以为多样性只是“复杂”的另一个说法,其实以游戏形式来讲深圳历史能促使我们对这座城市的优势和潜力更清楚,尤其能让我们对深圳的多样性更慷慨、更宽容。我们相信,只有了解过城市生态的多样性,我们才可以在城市里培育更加深入人心的、能够滋养不同社群的土壤,才能够培育具有生态弹性的城市环境。

闯深圳


一村十想

One village, ten thoughts

谢璇 / 刘潇 / 刘琮晓(广州美术学院+全体建筑)

Xie Xuan / Liu Xiao / Liu Congxiao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 Atelier ALL)


"一个村庄,十种想象"。


“一村十想”由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与全体建筑合作,展示30名学生关于广州深井村的研究型设计。


深井村是一个位于城市边缘“不太典型”的城中村。这里,城市化矛盾尚不激烈,其未来的发展存在许多不确定性。这些村落的成长或是衰落,理应在城市化讨论中占据一个位置。十个方案通过圆桌模型的形式展示:村口、祠堂、祖坟、广场、街道、河涌、农田、高架桥、出租屋、民房。他们的组合并不是完整还原深井村的版图,而是以片段形式拼贴,组成一个反映真实场景的微缩景观。展桌上的泥土、桌椅均来自深井村现场,由学生现场挖掘和采集。模型、图像及日常物品的并置,使观众置身讨论城中村问题的第一人称视角,再现城中村集体活动的场景,如宴席、会议、甚至大排档……从而体验一种“日常的仪式感”。

一村十想


记录变化

探寻非正式的城市空间


罗伯托 ·伯勒 ·马克思与莱昂纳多·菲诺蒂 - 对话

Roberto Burle Marx and Leonardo Finotti,

a dialogue

莱昂纳多·菲诺蒂/米歇尔·吉恩·德·卡斯特罗(LAMA-SP)

Leonardo Finotti / Michelle Jean de Castro (LAMA-SP)


罗伯托 ·伯勒 ·马克思的作品极为多元化,超越景观本身,因而世界闻名。他的宝贵遗产包括壁画、城市设计、油画、绘画等。伯勒 ·马克思改造公共空间构造,通过由外到内深入巴西现实来重新诠释规则和物体的含义。近几年,摄影师莱昂纳多·菲诺蒂踏入了罗伯托 ·伯勒 ·马克思的世界。

罗伯托 ·伯勒 ·马克思与莱昂纳多·菲诺蒂 - 对话


我也不是这里的

I'm not from here either

梁永光

Mark Leong


上世纪90年代,当我刚住在北京开始学普通话的时候,我经常都在街上迷路,所以要想路过的人问路;而他们往往是抱歉地耸耸肩,说“我也不是这里的”——我也不是这里的。广东的城中村往往是那些“不是这里的”流动人口的一个过渡地带。它处于城乡之间、发展与建成之间。就我的纪实摄影风格而言,我长期以来都重点关注于这样的社区:它们一方面在适应新的生活方式,而同时又一小块一小块的画地为营。


近三十年间,我在大中国区所拍摄的很多照片中都带有这种“不安定流动”的精神实质。我感觉自己也像是处在一个过渡地带,身处其中但却并不一定有归属感:一个外乡人拍摄其他的外乡人。因此,此次展览中所展示的图片并不是想要记录时间轴线上某个单一的地理性时刻,而是希望能记录城中村村民定义其自身过渡性空间那样的特定视角。

我也不是这里的


街头壁画

不期而遇的惊喜


五谷丰登 / 寻根

The Five Cereal Ritual /

West find your roots

RUN


Giacomo Bufarini是国际街头艺术之壁画复兴的重要实践者。来自意大利的他源于对旅行的热爱定居伦敦,在世界各地创作了许多巨幅壁画,包括最近在黎巴嫩、非洲各地、洛杉矶和俄罗斯的作品。他的壁画极具个性、其细节和复杂性极为罕见。各种生动的手印和色泽明艳的脸谱引人入胜。RUN的作品具有令人惊叹的尺度感,且一直保持优雅的画风。

五谷丰登 / 寻根

The Five Cereal Ritual / West find your roots


饕餮盛宴 / 广场

The Feast / The Square

Hitnes


Hitnes的作品展现的是艺术与多样性物种间的特殊关系。Hitnes是他创想出来的名字,正如他画得那些现实中并不存在的物种。他有能力让它们超越文字的描绘,完美呈现同时与观者有趣互动。来自意大利罗马的他,其作品可以在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德国、比利时、英国和澳大利亚的出版物中找到。自2001年以来,他一直在博物馆和画廊创作并展览,包括壁画,蚀刻和绘画。2011年至2015年他任欧洲罗马设计学院的版画教师。

饕餮盛宴 / 广场

The Feast / The Square


群艺集结

为城中村留像


城中村片场


“城中村片场”拍摄计划,意图用数部短片,为在现代化与都市化道路上狂飙突进的城中村和城中村现象留像。对这些正在剧烈变化以拥抱未来、或即将消失湮没于未来的风景,几位风格各异但皆极具敏感的电影作者展开创作,呈现他们所思所感。


高鸣的《排骨》是深圳前30年最具代表性的纪录片。12年后,不论高鸣还是他所拍摄的排骨,以及他们所厕身的这座城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站在过去和未来的十字路口,他和他的主人公如何应对?


法国真实电影节和日本山形电影节都是最重要的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作为极少数在这两个影展都曾获奖的中国导演,李一凡一直把城乡关系和城市化转型作为关注的焦点。此次拍摄关于杀马特文化的纪录片,不止深具话题性,更是他多年研究与思考的延续和呈现。


金马奖得主耿军是电影界的异数。他冷得掉碴的幽默独树一帜,魔幻地塑造了极寒之地“鹤岗国”的形象,为自己的创作构架出疑幻疑真的母体,以荒诞见现实,赢尽东西方喝彩。此番将大东北浓妆艳抹的风格植入城中村,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王小帅执导的电影多次在国际上获奖,是最具国际声誉的第六代导演之一。这次在南头古城的拍摄,兼具艺术性与实验性,让人想起早年拍摄《冬春的日子》、《极度寒冷》的那个他。


借本届双年展的机会,“城中村片场”希望以影像方式为城中村、也为急遽变化的城乡关系、为将或走或留的个中人群,留下一丝记录、一点思考、一瞥回眸。

“城中村片场”四位导演过往作品


南头影像、肢体故事、即兴舞蹈

 全民参与的开幕计划


南头照相馆

Nantou Photo Studio

杨延康

Yang YanKang


将在南头古城春景街42号模拟一间“南头照相馆”,开幕式即开业之喜为南头人、城中村人拍摄家谱照片、照片现场打印免费送给村民家庭,张贴在照相馆专门的墙上,有所互动,并留存为深圳家谱南头档案,参与影像深圳家谱的艺术事件中。

南头照相馆


从众生喧哗到...

From Cacophony…

李凝

Li Ning


《从众生喧哗到…》将以报德广场周围的数座居民楼为剧场背景,通过灯光设置,将每个家庭的窗口变成电影或皮影的背景效果,演员将在窗口、楼顶及阳台进行表演,表演主题更是与《七十二家房客》呼应,体现居民日常生活以及城中村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同时该作品与影像艺术家的楼体投影作品结合,更将作品变成一部关于移民、建筑、生命的编年史。

从众生喧哗到...


在城中

In the City

施璇 / 周念念

Shi Xuan / Zhou Niannian


《在城中》尝试将南头古城中日常生活的空间变成一个呈现新的行为、思想和感情的大舞台。由施璇、周念念及四位现代舞者,在展览开始前的一个月,在南头古城中与村民进行现代舞工作坊,并在过程中创作与南头息息相关的现代舞作品。


在开幕式当天,在南头古城中的关帝庙、城门、小榕树、握手楼、报德祠、报德广场、厂房等7个地点呈现最终的作品,所有的舞蹈都将根据不同的空间而编创,个别舞蹈片段将与观众进行即兴互动。

在城中


艺术造城

Art Making City


今届深双一大亮点是首次凝聚艺术为一个板块,构筑一个艺术家与规划师、建筑师、设计师跨界合作的图景。“艺术造城”板块在展示世界各地当代艺术家对街道、居住空间、公共空间以及社会生产问题的种种批判性探索同时,引入一系列“艺术介入城市”的直接行动,利用当代艺术创造性的表达介入城市生活,激发多元的试验,尤其强调与当地社区居民的互动合作,由此衍生更有活力和创意、开放、民主的城市生活系统。

南头古城大街小巷©UABB


94岁建筑先锋

刷新深双参展人年龄最高纪录


街道美术馆

The Street Museum

尤纳·弗莱德曼

Yona Friedman


尤纳·弗莱德曼根据自己作为建筑师对设计过程的整体把握,为深圳双年展构思的项目可谓是一种即兴形式的创作成果。这些为特定场地设计的项目构思为一种新型的“街头博物馆”之约。根据弗莱德曼《移动建筑》原创构思的观点以及自由发挥和自给自足为根本的生存策略,项目利用市民的日常生活元素来体现他们的记忆。弗莱德曼的作品侵入城市,与公共空间互动,激发市民的体验和目标。这场大规模的干预活动将弗莱德曼的项目细胞带出了博物馆,走出了展馆,侵入了城市的屋顶和公共广场,漂浮在月池的水面,成为了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的移动结构,组成了整个城市区域。

街道美术馆


日常用品的“不安”发声


酷毙的自由

Phat Free

大卫·汉蒙斯

David Hammons


大卫·汉蒙斯往往会避开艺术式的场景。对于创作手法,他的理念是:艺术展览并非意味着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相反,它们应该受到展览环境中那些出乎意料或格格不入的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因此,应能包容(政治上的)颠覆性元素。哈蒙斯的作品受到其身为非裔美国人的生活经历的影响,这种经历也是他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决定性因素。为改变白人主导社会中关于黑人的固化形象,他常在作品中用一些普通的物品进行创作,如纸袋和食品(纸袋系列,1975年)或雪球(卖雪球,1983年)。这一点在他五分钟的视频作品“酷毙的自由”也体现得很明显。这部视频作品是以哈蒙斯1995年的一次行为艺术为基础的。哈蒙斯用“踢桶”的理念唤醒生命的瞬间。日常物品也能在城市空间中发出令人不安的声音。在视频中,这种声音演变成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刺破了通常用于播放视频的博物馆展厅的庄重氛围。

酷毙的自由


碎片空间中的多功能 “大排档”


火焰美食家俱乐部

Fire Foodies Club (FFC)

犬吠工作室

Atelier Bow-Wow


新开发的高层公寓和这些高楼之间翠绿的开敞空间构成了深圳主要的城市印象。深圳看起来宛如“光辉城市”(“Ville Radieuse”)的热带版本,但又缺乏亚洲城市的真正活力。这种活力存在于“城中村”人们的街头行为集合中,尽管城中村往往只被看成是这座城市中“松散的城市肌理”。


为了建立起深圳街头烹饪与当地城市生物质之间的物料流,项目伊始就提出了将街道上树木保养维护所产生的残余物用作燃料的想法。然而,随着2017年8月15日《珠三角地区臭氧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实施,明火的使用就被明令禁止。由于空气污染程度严重,因此树枝焚烧是绝对禁止的。这正是人类工业化驱动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真正悲剧性的普遍后果,而这种工业化又在人与自然资源之间竖起了一道屏障。

火焰美食家俱乐部


脑洞大开

横空出现的“高速车道”


永不停息

Continue Forever

西野达

Tatzu Nishi


今年UABB的展览在南头古城——在世界上最极速发展的深圳的,但又极力抗拒这种发展的地区举办。但是,开发的热浪无论如何都会来。建设车道是解体旧的建筑后第一个工程。我们打算现在就让它出现。


艺术能扩展人的想象力。将来这里将会出现的车道会在很多层面刺激人的想象力。

永不停息


天际线运动场

你也是风景的一部分


竞技场

The Arena

尹秀珍

Yin Xiuzhen


在南头古城南门入口草坪上平出一块20x20米的地,在地上建设“运动攀爬架”,形状取材不同城市的不同角度的天际线,在天际线的交错处,或在尽头或在当中,加有许多汽车或摩托车的排气管和尾喉与不锈钢管链接形成牢固的结构。这件作品是一个公众参与的公共作品,城市成为被抽象的线图,成为公众可以承载身体的运动器械,是一个公众聚集的公共空间。开幕的时候可以请体操运动员和舞者进行集体表演;在日常生活中,参与者将与装置形成不可分割的景观。

竞技场


传统花牌手艺+地道南粤风味


大排档花牌

Da Pai Dong Fapai

广煜 / 蔡荣基

Guang Yu / Choi Wingkei


在广东,小规模、低档次的店铺或摊位被称为“档”或者“档口”,而大排档作为一种街边饮食档,浓缩了南粤饮食文化,是南粤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反映着城市历史与生活形态的复杂演变。它最早起源于香港,如今却在香港式微;然而其与生俱来的草根性,却使它仍然保留于内地城市的城中村中。


而花牌则起源于香港十九世纪初,当时通信未有广泛流通,大多只靠报纸及从别人口中得知资讯,所以在一些如新店开张、嫁娶及各类喜庆事情中,会搭建一个楼高二至三层的花牌,以示喜庆内容,加上当时香港四周均为农田及平房为主,因此从远处也可以眺望到大花牌,吸引市民前来观看,造就了花牌的宣传作用,花牌发展至今已差不多一百年历史,跟进香港兴旺的步伐至今,成为香港独有传统手工技艺,更被列入为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此次大排档花牌由北京设计师广煜设计,香港花牌师傅蔡荣基制作,合作碰撞出南方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历史新价值。

大排档花牌


西班牙壁画天团

“平衡”的中国梦


平衡 - 理解中国

PINGHÉNG - Understanding Chinese Reality 

鲍尔·米斯图拉

Boa Mistura


平衡 - 理解中国是一个大型的介入装置,由西班牙团队鲍尔·米斯图拉集体设计,实施于一座旧厂房建筑的外立面之上。该作品反映了创作团队对自身工作场所的感受,体现了其在研究场所用户的语汇时的惯用策略。

 

他们的作品可视为是对一种在每个具体场所能找到自己具体口音的通用语言的研究。他们的新作同样遵循了他们一贯的工作方式,采用了开放式和表演式的方式进行。在实施这一作品的三个不同阶段,建筑外立面将变得鲜活:首先出现黄色字体的“传统”,然后是红色字体的“发展”,最后是两个词汇重叠在一起。这两种颜体现了个性和现代的需求,二者之间的对话将生成一种新的颜色以及一种新的“存在状态”。在表演行为结束时,事实上这两种矛盾概念之间的冲突将被和谐所取代:两种颜色交汇的区域出现了微微的蓝色。

平衡 - 理解中国


采集城中村的“表情”


你的表情是我的符号

Your Expression is My Symbol

刘庆元

Liu Qingyuan


城中村是日常活力与自由生长的象征,并且永远伴随着各种边缘问题和未解之谜。这一切让城中村的“表情”更丰富,更平等,甚至是此起彼伏、延绵不绝。我习惯做一个表情与符号的采集者。

 

我选择一排围墙作为壁画的选址,只因为它极其朴素和常见,在灰色墙面上可以看到时间和生活遗留的信息。我在这些墙面上创作壁画,并与原来的灰色水泥墙相互呼应。壁画内容来于我的工作笔记,这些“表情与符号”当然和城与村有关,也和时空的想象有关;我相信黑白是底色,“你”和“你的日常生活”才是彩色,当然这是所有人的介入和共同参与促成的。

你的表情是我的符号


跳舞也能讲故事

流动的舞蹈学校


深圳叙事舞蹈学校

The School of Narrative Dance

马里内拉·森纳托瑞

Marinella Senatore


2013年,马里内拉•森纳托瑞创办了叙事舞蹈学校,学校的核心理念是以编排舞蹈的形式来叙述故事,着重通过非正规教育进行无分层学习、自我训练并培养积极的市民精神。


学校采取流动形式,不收取任何学费,结合临时场所的具体情况可呈现出多种形态,提供以独立、宽容和自我修养为基础的另类教育体系,学校提供各类课程,如文学、口述历史、木工、艺术史、手工、摄影、数学、戏剧、编舞、电影语言等,鼓励参与者主动传授技能或学习新技能,建立新团体并树立团体新理念。


项目以舞蹈这一共同语言为形式,充分展现地方人士、业余人士和专业人士的优美舞姿。

深圳叙事舞蹈学校


影像、装置、行为艺术

超过100位艺术家用作品介入现场


✕✕✕✕✕✕✕✕

林一林

Lin YiLin


构造一条此时此地三百米长的“商品食物链”,在这条“链线”中,参与者的躯体成为商品空缺那段的填充物。这条街道的日用品商铺、肉店和小食店众多,行人也川流不息,这一“链线”成为一条中心线而干扰了人们日常的活动,而不像马路的中心线起到规整的作用。行为的过程使“链线”的一端从城门到达县衙的另一端,这挑明了一种状况——不管哪个朝代,官府的建筑一直处在中心的位置,就算现在它仅仅是一个不大的翻新景点,也没有被城市的发展所改变。

✕✕✕✕✕✕✕✕


人民城寨:第二人生城市计划

RMB City: A Second Life City Planning

曹斐

Cao Fei


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崔西计划在第二人生里建设一个“人民城寨”(RMB City),这里是一个浓缩了几乎所有中国当代城市特征的新城,它是一系列高度自相矛盾的、相互整合的、充满揶揄与质疑的、同时散布极度娱乐和政治意识的新中国幻境。

 

中国当下最热衷的土地开发热情将得以继续在第二人生里面迅猛延伸。人民城寨作为一个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鲁莽的混合体,连同对中国现实符号过剩的挤压,对中国未来粗劣想象,在更广阔的全球化数字版图里得以实现。

人民城寨:第二人生城市计划


消失的香港(三)

Disappeared Hong Kong Art (3)

林东鹏

Lam Tung Pang


《消失的香港艺术(三)》是一组被锯碎的玻璃钢材质的大碗。艺术家早年参与香港一个农村的改造过程,将经验化成创作,并以碗的造形作为载体,承载城乡生活共存的理念。作品原本计划于一次公共艺术群展展出。但是开幕当天由于项目负责人与场馆方面产生的分歧,导致展览在公众开放参观前刹停,作品在公共空间的围栏内存放了12小时之后撤展。作品最后运回艺术家工作室,林东鹏決定将大碗割成碎片,纳入他当时正在发展的《消失的香港艺术》系列,并写下:当处境改变,艺术也被改变。


艺术家将这件“被消失”的作品存放在香港的货柜码头三年半,至二零一七年展出。

消失的香港(三)


样板屋

Model Home

林明弘 & 犬吠工作室

Michael Lin &  Atelier Bow-Wow


林明弘和犬吠工作室以及同盟们计划完成样板屋项目,最初是为上海外滩美术馆,现为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项目重点正是围绕合作的模式。艺术家们表示,设计方案以包豪斯的“大美术”概念为出发点,试图探讨其在当代中国大环境背景下的影响和矛盾。他们不仅设计出了的一系列供农民工居住的样板屋,雏形未脱的房屋设计与加工制造也实现了最大的经济、材料和空间效益,同时达到基本的舒适水平,为居住者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从民工使用的毛毯上提取民俗图案元素进行放大,再现于墙面,成为无处不在的建筑“装饰”;设置了工人俱乐部,俱乐部内的家具采用街头餐厅风格;举办了讲座、工作坊、音乐会等表演活动,让展览和博物馆成为名副其实的、容纳即时社会生活的栖息装置。在这里,展现的是最具实验意义的艺术实践。

样板屋


aqui

雷纳塔·卢卡斯

Renata Lucas


雷纳塔·卢卡斯(Renata Lucas)的艺术介入作品“aqui”最初是在圣保罗市实施的。作品源于一个(由于政治原因)而未能付诸实施的项目。原本的想法是项目完成后,应能从圣保罗艺术博物馆二楼看到镌刻在景观里的一个完整句子。但由于时间紧急,该作品最后成了一个要走到不同地方才能观看的片段式的介入装置。孤立的单词成为刺破景观的标点,指向城市肌理的若干个建设层面。


该艺术介入作品是对场所含义的一种诗意化的微小暗示。这个词同样也暗指“项目”的意思,只有从双年展大楼高处的某个特定视角才能看到。而从地平面上,就只能看见互不相连的片段。


在幸存于深圳这座新兴城市的肌理之中的南头古镇,作品试图展示形成城市景观的无数的时间层次,并由此引发人们的思考。

aqui


百叶帘摇篮曲

Shutter's Lullaby

奥拉夫•尼古拉

Olaf Nicolai


百叶帘摇篮曲”由一个个环形帘幕构成——帘幕环环相套,中间形成小走廊。帘幕由黑色塑料珍珠制成,圆形与椭圆形的珍珠有韵律地交替组合,形同加密代码、摩尔斯电码或诵经念珠。作为装置作品,帘幕起到类似双层结构的作用。一方面,帘幕外观十分优美,如同一袭长袍,更重要的是,帘幕起到对动作和眼神的精细控制,从而实现了游走于边界线的辩证逻辑。进入环形帘幕,观众会发现两个帘幕的运动形成一种特效。当他们回首走过的地方,就能看到所谓的莫阿效应”。

百叶帘摇篮曲


1/2大碗

1/2 Bowl

沈远

Shen Yuan


这件装置由四个成分组成:1,大碗形的建筑,2,散落于碗内在大城市中典型的密集而简易的贫民建筑,建筑群落由上而下如依山而建,3,横断在半个大碗前的铁丝网,4,红土。

 

“大碗”,它既是盛放食物的器皿,又隐喻世界常有的圆形建筑所代表的力量协商装置,在此被铁丝网切开成一半,让我们看到其中显示的力量与存在的反差。

1/2大碗


腹地计划/班车:深圳站 

冬天的故事

Hinterland Plan/ Shuttle Bus: Shenzhen Stop 

Winter's Story

石青

Shi Qing


“腹地计划”是艺术家石青在2015年组织发起的以空间为实践对象和方法的项目组合,包括“班车”、“茶叶工厂”、“快递员之夜”、“英国馆”、“移动的植物”等部分,这次参展的“腹地计划/班车”项目的做法,将深圳作为新的一站。项目将实践的重心放置在深圳城市的“平行线”和“分裂点”上,正如像南头村这样的具体在地的空间场所。“腹地计划”将使用“媒体剧场”的工作方法,即强调从田野的“第一现场”出发,将观察实践纳入的写作和传播称为“第二现场”。项目采取“临时集体”的组织方式,邀请艺术家及学者在深圳南头村展开调研、收集和发现,并将这些转化为“故事”文本,通过项目组织排演、拍摄和编辑。作为一个延续中的项目,在整个展览期间,这些过程都是现场开放的。

腹地计划/班车:深圳站 

冬天的故事


Whisper Harmony

西斯莱·赛法

Sislej Xhafa


5个颜色不同、大小各异的化学厕所,顶部设有天线和卫星信号接收器。脆弱的塑料屋面戳满锈蚀斑斑的象征现代通信的金属。作品描绘了我们目前所处的一种很难用言语表达的过渡状态,并融合了西斯莱·赛法作品所特有的一种令人不安的讥讽感。在信号被屏蔽的情况下,站在这幅作品面前的观众会产生强烈不安全和不稳定感,体会到社会在不知不觉中已完全被操控的主题。

Whisper Harmony


是永远不是

It is Never

何岸

He An


找到一位生活在深圳的女性(为什么是女性?因为这样才具有生理城市的特征)让她自己写下自己的名字或者她想说的一句话,依照她的笔迹做成一个一模一样的双面发光的大型灯箱,安置在场馆上空。通过网络技术,将这个灯箱的开关连接到她真实家中的客厅,实现双方互控,这样她家中的灯光就可以和路过现场的每个人互动。再预设另一个互动开关在展场附近,以毫不相知的第三方身份互动介入,这个第三方可以用街边的路灯为参照物。由此三个点大概可以预测一个城市的生理机理,以灯光的不同类型作为城市考古的一个尝试。

 

过道采取和类似周边城中村建筑的装修风格,浅金色和灰色相间的马赛克能够让这个巷子和周围的建造起到空间互补的作用。二十四小时不定时开关的灯箱和路灯让马赛克产生行踪不明的反射,此时的巷子将处在一种特殊的语境状态,尝试以此达到诗化的可能。

 

作品的名字,本想以接受互动要求的女性去命名,但因为目前还不知道具体是哪一位,或者她到底是否写上自己的名字还是她喜欢的话。考虑到这些都是展开工作前的不确定因素,目前暂时可以叫它为《是永远不是》。

是永远不是


艺术机构、公共计划

塑造新型社区共同体


时代美术馆

The Times Museum


2003年9月29日,时代地产和广东美术馆合作成立的“广东美术馆时代分馆”在时代玫瑰园社区临时空间正式开放,2005年第二届广州三年展的“三角洲实验室”(D-Lab)项目中,策展人侯瀚如邀请雷姆·库哈斯和阿兰·弗劳克斯为美术馆设计了一个永久性建筑空间,该建筑空间最终于2010年9月建设完成。

 

广东时代美术馆于2010年10月在广东省民间组织管理局正式注册为非营利性公益美术馆(民办非企),2010年12月31日正式对外开放。广东时代美术馆从构思、设计到实现的过程,反映了珠三角地区独特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是一个中国南方城市化进程的独特案例。

 

广东时代美术馆一直坚持“学术独立”的专业化理念,已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专业性公益型民营美术馆之一,并享有良好的国际声誉。

时代美术馆


村雨

Rains in Village

徐坦、村雨计划

Xu Tan、Rains in Village


在南头古城的村与公园之间,在双年展的室内展示厅之外的空地,搭建一个户外的棚子空间,基本结构是以木,竹,藤条搭建成的棚子。这个空间,也构成连接两个展示空间的通道,从功能上说是提供讨论,播放活动的空间。“村雨”项目将在这个空间中将开展系列研究工作,主要观测居住和工作在珠三角某些城市社区及郊区村落的艺术群体,如何针对社区社会环境进行工作,以及他们自身生存的情况;此研究不仅针对艺术人群从事社会实践情况,而且由于他们自己生活在社区环境中,也针对他们的社会实践和生存之间的关系;而通过对这些艺术群体的研究,期待能折射或者说“带出”对这些地区居住人群的生存状态的展现。本次研究项目将由南浦西三村(广州番禺)、上阳台(广州)、观澜鳌湖老村(深圳)三个项目构成。


项目具体参与人员:

徐坦、卢川、梁健华、喻旭东、刘声、钟志超、刘洋、韩飞、佩琳·谭


参与组合、机构主持人员:

郑宏彬、邓春儒、孙黎、冯俊华、李筱天

村雨


西三电影制片厂

Xi-San Film Studio


“西三电影制片厂”强调专属观众“村民”,它是几个艺术家临时建立起来的联合集体行动,一个西三村问题的影像加工厂。他们用媒体的方式在西三村做田野,尝试让影片成为一种公共的“消息”在村里流转。更或是成为一个村子的第三方“媒体”,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使他们与村民手拉手一起做一些应然的事。

西三电影制片厂



👇 布展进行时



12月15日

南头古城

等你来发现!



关注公众号,回复“门票”&“T”获取电子门票免费观展


关于2017深双



2017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主题为“城市共生(Cities, Grow in Difference)”计划于2017年12月15日在主展场深圳南头古城开幕,同时还将有罗湖、盐田、光明、龙华等城中村实践分展场与主展场形成多区联动与互补。


| 相关阅读 |


深双进村,城市共生——2017 UABB第一次新闻发布会

2017 UABB主展场参展人名单正式公布!

2017 UABB展场改造看点正式发布!




官 网: www.szhkbiennale.org 

微博: 深港双城双年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