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网友们玩转的那些生僻字

2016-04-18 语言锋标 武大冯学锋



生僻字,又称冷僻字,指不常见的或人们不熟悉的汉字。
 
互联网炒热流行语,也可以焐热生僻字。2015年语言生活有几件事情不能不关注:
益智节目《汉字听写大会》热传
电视剧《芈月传》热播
观复博物馆“冷字墙”热展

……


这些“热播”“热传”“热展”引发了人们对生僻字的重新关注,“生僻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再度成为媒体聚焦的热门话题。


益智节目玩转“文化字”




自2013年《汉字听写大会》火爆荧屏以来,各卫视相继推出与汉字相关的益智类娱乐节目,例如汉字英雄、成语大会等等。这些节目所涉汉字难度不断升级,频出生僻字。例如:




饕餮

相传为上古四大凶兽之一,古代青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叫做饕餮纹。传说是龙生九子之一的第五子。现在则用来形容极度好食的人。


汗牛充栋

唐代学者陆质对孔子的《春秋》特别有研究,著书《春秋集注》等。柳宗元对他的治学严谨深表敬佩,在陆质死后作《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后用“汗牛充栋”形容著作或藏书极多。


大车无輗

出自《论语》,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比喻人若无信,则难以立足于社会。

 

这类节目较多地涉及了汉语成语或俗语,难度很高,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多来源于神话传说、历史掌故、文学典籍等等,这些词语里的生僻字多为“文化字”。从生僻字的普及而言,这种益智类娱乐节目的确实是一次“全民焐热冰封汉字行动”。


互联网玩转“民俗字”




近年来,一些字形有趣的民俗字,常常借助互联网以全新的意义闯进人们的生活。

 

民俗字是文字符号在民俗文化的作用下,为适应某些特定文化现象或社会群体的需要而产生的流变,是伴随一种文字符号主导系统的非主流文化形态。网络上流行的民俗字不尽相同,主要有两种形成方式。


一是不改变原来的字形,赋予汉字新的意思,以异体字为主。


囧(jiǒng)

在古代,“囧”是“冏”的异体字,意思为“明亮、光明”。


现在,“囧”是在中文地区的网络社群间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是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频繁的字,被赋予“郁闷、悲伤、无奈”之意,甚至被形容为“21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



“囧”字表情包


兲(tiān)

在古代。“兲”是“天”异体字,本义为人的头顶。


现在,“兲”作为网络流行字,常误用此字作“王八”解。例如:

  • 兲蛋

  • 真兲

  • 叫兲兲不应

  • 好一个兲

  • 偶的兲呀


二是改造字形。一般为创造者自己改变和创造新字,属于民间自造字。




“biáng”字,陕西方言。 笔画复杂,多达56画。指陕西关中地区流传的一种面食, biángbiáng面。关于其写法,网上流行一首顺口溜:


一点飞上大,黄河两边弯;

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一扭,右一扭;

西一长,东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

心字底,月字旁,留个勾搭挂麻糖;

推了车车走咸阳。




成都民间在使用这个民俗字,但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解读。


广西、四川、重庆地区:它的音义同“贼”,顺口溜是“一点一横长,二字口言旁;两边丝扭扭,中间马大王;你一长我一长,心字底,日月旁,扯起竹竿晒衣裳。”


 晋江、漳州、厦门等地:奇异字中的“马牛羊”,应该是“长马长”,音义都同“一”。


湖南相关地区:它在湖南民间音同“扒”,形容父母辛苦育儿女。




这组民俗字是一副谜语横联,现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秋口村161号古民居的门楣上。这幅横联上的4个字,分别由两个或三个独体字组成,从左往右依次是“青气”、“万丈”、“山水土”和“多年”。有学者认为青色之气为“天”;万丈寓意为“长”;山水土是“地”的组成元素;而多年则为很“久”的意思,这4个字应该依次念作“天长地久” 。


影视剧玩转“历史字”


随着历史剧的盛行,影视剧中出现大量与历史有关的生僻字,引起了观众的关注和讨论,主要有两类。


与姓氏相关


2013年,在江苏卫视热播的《新洛神》中,女主角甄宓的“宓”字,曹丕、曹植两兄弟有两种不同的叫法。曹丕管甄宓叫“宓(fú)儿”,曹植叫她“宓(mì)姐”,激起了众多观众的求知欲。

 


电视剧《新洛神》剧照——甄宓


《甄嬛传》本应该被念做“xuān”的“嬛”,因为被念成了“huán”,被《咬文嚼字》列入了2012年度语文十大差错之一。



 

与地名相关


2015年,大型历史古装电视剧《芈月传》登陆北京卫视,剧中有不少与地名相关的生僻字,引发网友热议,掀起了一股全民识字热潮。例如:

 
电视剧《芈月传》剧照


郢(yǐng)

 

曾是古代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附近。


穰(rǎng)

 

地名,战国时楚邑,今河南省邓州市。历史上,魏冉因食邑在穰,号曰穰侯。

 

虢(guó)

 

西周初期用以分封诸侯国名,分东虢、西虢。

 

莒(jǔ)

 

莒国为周代的一个诸侯国,后为楚国所灭。

 

微生活玩转“方言字”



十大最难懂方言


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的兴起,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微”“秒”的变化。更新微博、刷朋友圈、浏览微小说、看自拍网剧……网上"秒杀"成为网络语言生活的常态,“微生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微生活不断突显个性,地域特色成为张扬个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东辣西酸、南甜北咸,多元文化竞相绽放,饱蘸地域文化色彩的方言字以不同方式进入大众的视线。


微信


2015年12月,有篇《上海人会说不会写的十大汉字》的微信,其中很多字都是看不懂的生僻字。例如“皴”字,上海人平常说:“哦哟,手冻皴特了,快擦点油。”


微博


2015年7月,一条名为《这15个字!99%的贵阳人只会讲不会写!》的微博被网友大量转发,引发网友热议。


  • 今天嘞冬瓜排骨炖得好火巴(pā)哦!快点克把淘米水滗(bì)干!


  • 我看到拉嘞时候拉一个人跍(gū)起在路边,好造孽哦!


  • 啊只狗狗好乖哦,好想挼(ruá)几把!


  • 有一种鸡叫菢(bào)母鸡,也就是孵蛋的母鸡。


  • 拐噢,我遭鱼刺骾(gěng)倒起哦!


  • 天,你看,你嘞鞋子奓(zhā)了一大个口!


贴吧


2015年12月,网友在网络上发布了《合肥人会说但不会写的15个字》的网帖,人们争相模仿学说。

 

:形容词,确定的,不会变通的,如:脑子怎那样獃。

 

:动词,汤沸腾溢出,如:汤都抪出来了。


:动词,吮吸,如,小孩就喜欢嗍手指头。

 

滗:动词,去汁液,如:把汤滗掉,我喜欢吃干的。

 

:动词,把已经熟了的食物再加热,如:馒头凉了,馏馏再吃。


 网剧


众多网友“脑洞大开”,将合肥话运用到很多影视片段的配音中去。在一款名为“配音秀”的APP中,有许多网友上传的影视片段配音,一搜索合肥话,就会出来很多用合肥话配音的影视片段。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1304g4gh97&width=500&height=375&auto=0

合肥方言版《还珠格格


生僻字,当然不只是“玩玩”的,随着语言生活的信息化、数据化程度的日益增强,生僻字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意义和价值。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承担了“中华字库”中“当代人名地名用字搜集与整理”项目的研发,预计收集人口信息中3000个左右未编码生僻字,将有效解决生僻字在经济社会中的相关问题,值得期待。




图片来源:好搜图片



 
猜你喜欢





尊重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授权、投稿及相关事宜请联系。




  
本期撰稿人:吴雪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