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职业门创始人肖哲:如何靠高性价比打造一个30家门店年入1亿的职业男装品牌?

有情感有温度的 新消费智库 2022-11-27

这是新消费内参第035期文章

口述 | 肖哲

记者 | 海上繁花

【新消费导读】

伴随着电商、互联网等新经营模式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外快时尚服装品牌的强势抢占市场,服装消费已进入信息对称、价格透明的时代,以往高投入、高增长、高回报率的传统服装行业模式已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整体传统服装行业的日子都不好过,男装更是如此。报喜鸟、步森、杉杉等上市公司业绩下滑明显,其他男装品牌更是大面积沦陷

今天要介绍的男装品牌职业门,早在2009年创业的时候,就专注于商务装细分领域,以定位精准、性价比高、周转快等求得生存和发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成为商务装领先品牌。

以下是新消费内参(ID:cychuangye)根据对职业门创始人肖哲的专访,整理的口述内容


路上看到穿正装的,多半以为是卖保险的

2007年大学毕业以后,我就进入汇丰银行工作,那时候必须每天穿正装,所以我本身就是商务装的高频消费者。

我在买商务装的时候,发现对年轻人来说比较尴尬的是,市面上要么是ZARA,G2000这样的品牌,一套西装加上衬衣领带,需要两三千,要么就是街边裁缝店、批发市场、淘宝上售价两三百的衣服。

对于一个刚大学毕业,初入职场的人来说,前者超出了消费能力,后者产品质量太差,稍微注意自己形象的人,不会愿意选择这种产品。所以我就发现,200元-2000元之间的商务装是断档的,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专注于服务年轻人的重度垂直品牌。


职业门创始人肖哲

其实在职场上,一个人的形象气质,跟他的成长环境、受教育的程度密切相关,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但是一套有质感的商务装,可以带来很大的提升。

我曾经因为工作的原因在香港呆了一段时间,每天路过中环,都能看到很多西装革履的人匆匆而过,不管他们颜值如何,至少看上去形象气质非常好,非常精神气派。回来以后,发现大家在路上看到穿正装的,多半认为他是卖保险的或者是房地产中介。所以我当时内心就有一种情怀,希望能做一个提升中国年轻人形象的商务装品牌。

此外,整个中国的经济在快速发展,职业化进程也在加速,中国年轻人商务形象的追求,会越来越接近港台地区,新加坡甚至是日本的水平。而且中国职场人群的数量非常大,所以这个市场的规模会很可观,发展前景会很好。

我们是2009年6月启动这个项目的,当时就几个大学同学一起凑了5万块钱,在广州体育西路地铁站的通道口租了个七八平米的小店,除去进场费和房租,剩下不到一万块钱全部拿去进货了。

开始也经历了一些波折,第一个月的销售额还没有房租多,差点就准备散伙了。后来发现地铁站另外一个出口人流量很大,就放手一搏,在供应商那儿想法设法赊了1000条西裤回来,搞了个西裤节,市场上三四百的西裤,我们100块钱甩卖,三天就卖断货了。

三天一共卖了11万多块钱,当时对我们来说还是很震撼的,算是小小的赚了人生第一桶金。更加让我们有信心,这个事情是靠谱的,坚定的在这个领域做下去。后来就在那个地方开了第一家店,接着就有了第二家,第三家店。

服装行业有一句话,生纱烂布死成衣

当时我们几个合伙人很年轻,本身工作经验都不多,更没有服装行业、实体店管理经验了,能一直做到今天的规模,虽然走了一些弯路,但还是做对了几件事情的。


“职业门”服装展示

首先,我们一开始就聚焦在男装细分领域里面的商务装,非常垂直。

那时候服装行业过得比较滋润,躺着挣钱,还没有很多细分垂直的概念,我们算是做得比较早的,市场还是真正意义上的蓝海。

我们如果是做一个综合性的男装,肯定竞争不过海澜之家、ZARA,优衣库之类的。包括现在在广东,男生如果要买休闲装,会有很多品牌选择,而说到商务装,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职业门。

所以说,垂直方向的定位是一颗钉子,你这个品牌做的各种努力就是一把锤子,不断的去敲打,早晚会深入消费者的内心。

其次,我们的客户定位非常明确,就是20岁-35岁的年轻男性,收入在3K到20K之间,大部分是职场新人和精英白领。所以我们的版型都是欧版的,穿起来很修身,年轻人特别喜欢。

这个群体大概有1.4亿人,一年的商务装消费在2000亿左右。我们切入的主要是轻商务,包括商务正装和商务休闲两个板块,占比40%以上,至少是800亿以上的市场规模。

可以按收入再把这个群体划分为低中端,低端人群主要是刚从大学跨入职场的新人,这个人群的购买力不高,但数量非常大,而且是刚需,一直是我们主抓的流量。而薪资水平在15K-20k之间的人群,应该是部门经理或者总监级别的了,我们的产品在迭代过程中,也有一些高端产品可以留住他们。

所以我们的定价区间是,衬衣在100-300元之间,最高的能到500元,西装在500-1000元之间。一套西装套餐,西装衬衣领带所有的加在一起,差不多五六百元到一千多,刚好能满足市场上低中端人群不同的需求。


“职业门”门店展示

反观海澜之家,虽然现在做得很大,但在客户定位上很模糊不清。他们号称做男人的衣柜,什么都有,但进去发现他们的衣服,20多岁的人可以买,50多岁的人也可以买。

而且海澜之家的主战场在三四线城市,这些地方的年轻人薪资就两三千,消费海澜之家还是有点吃力的,所以他们真正的核心人群是四十岁左右的人。这些人对品牌的认知主要是通过央视的广告和明星代言人,而海澜之家找的代言人又都是二三十岁的明星,明显跟他们的客户群不匹配。

第三,加价倍率压在很低的水平,一直保持高性价比。

我们刚开始真的是靠价格取胜,甚至还做过一次活动,一件衬衣,只赚1块钱的纯利,把衬衣当白菜卖。所以说价格杀手在什么时候都好用,关键是你在什么阶段,跟谁用这套打法。

即使到今天,大家都说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消费升级了,其实消费者对价格不是不敏感,而是更敏感了。市场竞争和电商最大的作用,就是让信息越来越透明,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了,在确保产品好的情况下,要比的还是价格。

可以说,消费升级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消费者更加理性的用更低的价格去买到更好的产品。 

我们一直要做高性价比的商务装,但如何在定价对消费者有吸引力的情况下,还能保证我们的利润空间呢?

刚开始跨界做服装的时候,可以说是无知者无畏,做了很多创新,有些也违背了行业的基本规律。对于行业基本规律,你其实还是要心存敬畏的。

比如说服装行业的加价倍率,普通品牌的大概在4倍到6倍之间,中高端的在8倍到12倍,高端品牌则要加到20倍以上。我们前面3家店,加价是1.5倍到两倍,后来复盘的时候发现完全是赔本赚吆喝,做得很嗨,销售很猛,但都不赚钱。


“职业门”门店展示

刚开始没有概念,以为做服装品牌就像开个杂货店一样,成本结构就是生产成本加上租金,人工,水电等杂费,销售额减去这些成本就是最后的利润。其实这些只是眼前的显性成本,考虑到品牌长期的发展,你要在员工培训,市场推广,设计研发等方面不断的投入,这是一笔很大的支出。

所以按刚开始的加价倍率,是没有利润的。这几年一直在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和毛利,当中也调了两三次价格,现在基本上做到了2.5到3倍的倍率。当然倍率提高了的前提,是我们的规模上去了,成本降下来了,所以这个定价对消费者依然非常有吸引力。

第四,商品控制能力强,库存周转快。我们追求低毛利高周转,越来越接近快消品。所以我们的库存周转很牛,大概是65天,比优衣库、H&M、ZARA还快,他们至少需要75天的样子。

过去一二十年,传统的服装行业一直是高毛利低周转,80块钱成本的衣服卖800块钱,做10件卖一件出去就回本了。所以即使有20亿的库存,营业额做到30亿,照样活得很好。


所以很多服装企就本末倒置了,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做好产品,而是做好每年的订货会。只要把订货会做好,把渠道商代理商招待好,事情基本解决了80%,其他就不管了。长此以往,品牌商对市场反应越来越迟钝,产品越来越跟不上消费者的审美。

当然,最开始还是大家都有钱赚,随着快时尚和电商的冲击,首先是加盟商开始不赚钱了,最惨的是那些小B,在三四线城市开个店,把辛辛苦苦存的20万块钱投入里面,结果一年挣20万,库存30万。

加盟商只能自己想办法处理库存,处理不了的话,倒了就倒了,反正渠道商和品牌商还是赚钱的。后来下面倒闭的加盟商多了,渠道商也不赚钱了,最后就是品牌商,订货会也不管用了,压着的大量库存,已经成为很多服装品牌逃避不了,也绕不过去的坎儿了。


“职业门”服装展示

再说说海澜之家,他们之所以能做到上市,模式上还是有创新的。但它的创新也是偷梁换柱或者换汤不换药,就是把原先强加在加盟商身上的库存压力,偷偷的转化到上游供应商身上去了。

在传统的游戏里,作为上游的供应商来说,只负责生产加工,利润比刀片还薄,甚至给一些大品牌代工都不赚钱,因为大品牌单量大,能保证工厂正常运转,然后工厂再接一些小单子赚点钱。

工厂做一件衣服,成本100块钱,出厂就卖到1000,利润全在品牌那里,工厂是非常羡慕的。海澜之家很清楚这一点,就把供应商拉进来,分享一部分利润给供应商,但供应商要承诺100%退货,这样就把库存的风险全部转移到供应商身上。

然后终端的加盟商在当地投资开店,海澜之家负责店铺管理,双方按比例分成。海澜之家的这种创新,导致它的模式很轻,利润很好。尤其是前几年市场不饱和,海蓝之家不断地开店,高速增长,迅速成长为A股里最牛的公司。

上市以后首要目标就是股东利润最大化,前几年的利润有很大一部分主要来自新增门店带来的增量,但门店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市场饱和以后遇到瓶颈,那就要想办法重新找利润点了。

新增门店走不通,只能想办法把成本降下来了,原先的成本结构固定死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推翻重来,自建工厂。带来的后果就是把原先的货品退回到供应商那儿,就去年一年,供应商把前面几年挣得钱全赔进去了。

现在库存周转天数成了服装行业的核心指标了,我们也一直把库存当成核心的生命线,现在解释一下我们是怎么做到周转快,库存少的。

首先,我们全部是直营+联营模式,终端控制能力非常强,对市场反应速度很快。

我们的产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最基本的经典款,生命力很强,一直很畅销,我们会多压一些货,今年如果卖不完,明年还可以卖。


“职业门”服装展示

第二类针对高端人群的高端产品,我们把实时的销存数据开放给供应商,供应商调整面料,管理控制库存,我们就不用担心库存问题。

第三类设计款式产品,主要是丰富我们的产品线,做波段式管理,多款少量,卖得好的就迅速返单。万一卖得不好,到最后我们一个打折指令下去,所有的门店迅速就执行了。

从服装的角度讲,我们现在的毛利结构,只要做到80%的售罄率,基本达到我们的盈利预期了。这个还是把剩下的20%库存当垃圾处理得到的,事实上这个是相当极端的情况,一般不会出现。

这也是我要说的第二个原因,我们这个细分领域,不像其他时尚类品牌,流行趋势变得很快,过气的服装来年3折都卖不出去。商务装的设计变化的基本就是衣领,袖口,门襟几个部分,常规的颜色也就是平纹、斜纹、条纹、格子,或者是这几种的拼接。所以产品本身定位的严谨性决定了它的持续消化难度相对偏低,但我们在设计属性上还是一直在努力提升。

我们从5万块钱起家,先解决了生存问题,然后经过野蛮式的扩张,做到现在广州男装品牌第一,也覆盖了珠三角地区。现在直营+联营店,差不多有30家店,一年流水一个亿左右。

未来,我们准备接触投资机构希望借助资本的力量,把我们在广东地区基本验证成功的模式和经验,更高效的复制扩张到全国。而且基于职业门已经稳定的商业形态和品牌构建的全面升级我们在客户数据挖掘和社群运营层面也会有更多的动作!

the end



新消费内参(ID:cychuangye)点评:

采访职业门创始人肖哲的时候,除了职业门本身,我们也聊了服装行业的现状,未来的发展机会等等,在提到近年创投圈比较活跃的定制服装方面,作为业内人士,肖哲肖总有一些观点,跟大家分享一下。

肖哲说:

我今年开始比较多的接触投资机构,也跟很多投资人聊,发现投资人很喜欢定制服装的C2M模式。

深究里面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传统服装品牌,由于库存问题业绩惨淡,危机重重。而定制服装是先有订单再生产,直接就跨过了库存问题,所以受到资本的青睐,近年也出现很多定制服装品牌。

我觉得当资本回归理性,他们会重新审视这件事情。服装定制的确没有库存问题,也有一定的需求,但有多少真实的需求呢?服装行业发展到今天,已经非常精细,在胸围腰围肩宽袖长等几个关键数据的设计上,基本能涵盖绝大部分人的需求,剩下需要额外定制的能有多少呢?所以说定制服装不是刚需,频次太低,很容易触到天花板。

所以,我们不会追所谓的风口,还是坚持初心,着力解决年轻白领的职业装问题,这是我们从创业之初就确定的主营业务和方向。

当然,在行业沉淀这么长时间,我们有足够的实力和资源去切服装定制这一块儿,包括我们的门店,现在针对会员有一个微量身项目,计划3年要覆盖500万会员。以后我们做服装定制的话,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数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