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朴坊洪伟无:如何花6年时间打磨供应链成就一个年入6000万的生活方式新品牌?

有情感有温度的 新消费智库 2022-11-27

这是新消费内参第042期文章

来源 | 新消费内参

口述 | 洪伟无、林仲友

记者 | 龙猫君

【新消费导读】   

创业者需要等风来,今天介绍的朴坊,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等风来的案例 。朴坊的创始人洪伟无和他的合伙人们,2000年从一家小店起步,到做到6000万的年销售额,用了快16年时间。

今天无印良品大行其道,中国中产消费开始崛起,生活方式品牌也大量涌现,他们的风口要开始了,朴坊感觉。

2016年的最后一天,龙猫君在杭州与朴坊创始人进行了一场跨越1500公里的对话(龙猫君从北京到杭州,朴坊两位创始人从福州赶到杭州)。

以下是新消费内参(ID:cychuangye)根据对朴坊创始人洪伟无、联合创始人林仲友的专访,整理的口述内容。

渠道品牌的黄金三角能力:供应链、品牌、销售 

首先,我先来介绍一下我们朴坊,朴坊是一个生活方式产品的新渠道品牌,下面有自己的产品品牌和代理品牌。

我们的销售体系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实体,有直营和加盟两种模式。第二部分是线上,目前有淘宝店和亚马逊中国店,近期也开始跟内容电商合作,还有一部分是一定比例的分销业务。

我们是2000年5月19日,在福州鼓西路上创立了这个品牌。当时是我一个人,做云南的木雕、首饰,尼泊尔的银饰等手工编织产品,后来有其他的合伙人陆续加入进来。

我很清晰地记得,当时的店大约只有40平米。开第一家店之后,市场反馈非常好,所以我们在第二年又开了第二家店,大概100平米左右,第三年又开了一家150平米的店。 


朴坊创始人洪伟无

那时候其实主要做的是手工制品,所以到2003年的时候,越来越满足不了需求,因为手工产品是没办法规模化量产的,这就会导致供应链非常的不稳定。 

我们就开始思考向生活类产品的开发去转型,到了2005年,就有很多人来找我们做加盟。

这个时候,对我而言,需要思考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到底是要赚一笔快钱,还是做一个长久的品牌?

如果只是赚一笔钱,加盟当然是不错的选择,但是需要对供应链有很好的把控,否则这种模式的持续性就会很差。

在我内心深处,还是希望可以做一个长久的品牌。 下定决心以后,从2008年到2014年,长达6年的时间里,坚持做自己的产品品牌,同时也开始引进国外的一些优质的生活方式品牌,最终才逐步完成了作为一个生活方式渠道品牌的供应链的梳理。

对于渠道品牌而言,想要做好,其实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非常考验均衡能力。

首先,需要非常熟悉和了解产品本身的供应链与选品策略。

其次,需要有非常强的品牌塑造和传播的能力 。

第三个就是,你还需要具备非常强的销售体系和渠道搭建的能力。

这三个点,就是我认为的做好一个渠道品牌应该具备的黄金三角能力。

 供应链背后都是坑,但建立起来后就会形成很深的壁垒 

首先来说说供应链。 供应链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困难的事情,就像至家优选这篇文章里说的一样,里面有特别多的坑,我真的是感同身受。

朴坊店内示意图

早期开始做,你是一个非常小的品牌,很难有话语权。所以有时候不得不跟供应链妥协。比如交货期是60天,可能突然就变成了80天,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 

光梳理供应链体系,我们前后花了近六年的时间。时间都花在哪儿了?

我们有很多不同材质的产品,比如陶瓷、木头、玻璃、纺织、金属等等。每一种材质背后,都有它这个领域里你所不知道的东西,需要你花大量时间去探索,去整合。

我们目前有2500个SKU,按照大类别细分,一共有70-80个大类,大类下面还有二级品类,二级品类下面才是单品,这背后一个系列就是一条供应链。

我们以玻璃为例,玻璃本身就是一个大类,然后我们会围绕着使用功能、产地、设计风格来设计二级类目。

设计完二级类目之后就是供应链的选择,目前我们的玻璃系列的供应链分为两块,一块儿是国产的,另外一块儿来自意大利,比如有些玻璃要做贴花,意大利做得比较好,所以我们就选意大利的。

市场趋势是在不断变化的,不同的玻璃材质,就要选择不同的厂商,要去判断跟谁合作会比较好,这些都是供应链管理中非常复杂的事情。

选品,靠的是大量吸收信息后的直觉  

其次我想谈谈选品逻辑。其实选品的逻辑与方法主要是两大块, 第一块是经验选品法。


朴坊产品示意图

坦率的说,2008年以前,我们主要就是凭借感觉,或者说是商业本能,或者说是创始人的审美观点来选择。

而这些审美的建立,首先还是依靠你大量的输入信息,当大脑吸收信息以后再提炼,就变成了你的判断和直觉。然后再依靠市场的测试和反馈来验证自己是否正确。 

我们每年会参加大量的国内、国外的设计展会,展会上有大量的玻璃、灯具、电子产品领域的产品。

当你参加展会数量足够多以后,就会发现,原来东京展和香港展在某些局部产品上对未来趋势判断是一致的,到了法兰克福展又会发现一些其他共性趋势,所以结合这些共性,再结合你的优势,你就有了选品的基本判断了。

另外,对于我们这样的消费品渠道而言,能够做到对热点信息的预测和预判还是很重要的。

那个时候互联网还不发达,我们主要依赖去国外地毯式调查,看看他们的热销产品是什么样的,然后在适当引进来。

这中间就有一些小小的技巧,其实也就是一个经验活。

比如对于所有的KA(大型商超渠道等)而言,成熟的生活类品牌都有一定的陈列逻辑,也有一些陈列手册。我们根据陈列经验以及收集到的资料,大概可以判断商店布局怎么样,哪些是促销产品、哪些是热卖产品、哪些是打折产品,你只需要进到不同国外渠道去找到他们的热销产品就好了。

当然,不是所有的国外热门产品,放到国内都会畅销,还需要结合国内市场需求来进行选品。

举个非常容易懂的例子,国外餐垫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几乎家家户户都需要,但是中国就不需要餐垫,因为中国需要的是餐盘。两个国家饮食结构不一样,导致完全不一样的需求。


朴坊产品示意图

所以大的选品框架而言,你需要洞察趋势,同时还要能够结合本地的需求。 

第二块是数据分析选品法。 我们从2002年开始就已经进行数据化管理,在做产品的销售分析了。

这么长时间下来,积累了大量的销售数据量,然后结合对供应链趋势的研究,就可以做一部分产品的选择。

具体来说,数据分析的核心是我们的ERP系统,我们是国内比较早的使用自己定制ERP系统的公司。在我们ERP系统里,会有产品排名分析、品类分析、周转分析,基于这些数据,我们会去编制类目手册。

然后我们会基于店面的面积,大致判断出一个店需要多个SKU,同时根据店面的陈列环境,最终确定每个店每个类别的SKU。 

不是说选定了SKU之后,就一直是稳定的这些SKU了,接下来还会根据品相、销售排行、库存周转三个要素来决定这个产品要不要保留,这三个指标都满足,长久沉淀下来,一直没有被淘汰的产品就会变成们所说的经典型产品。 

在选品中,还有一类产品叫做定位型产品。

举个例子,我们店铺里有一个茶壶,它的材质很好,销售价也会比较高,这往往意味着它在零售终端呈现的产品周转会比较慢,可能一个月才能卖掉一个,按照我们上面说的周转率,它肯定是不合格的选品。

但是市场是需要这个产品的,我的基础用户可能不会购买它,但是未来他们成为高净值消费者以后就会买它。只要用户买了一次,就会对我们这个店有很深的印象。所以 ,保留这个产品最大的价值,在于在视觉以及品牌层次上拉升品牌,所以叫它定位型产品。 


朴坊产品示意图

在选品中,还有一类是组合型产品。 

举个例子,当你买了一个壶,你一定有很大概率是需要买杯子和盘子。当你买了香薰机,你就肯定需要买香水、精油。这些选品就是基于组合需求去做选品。 

另外,对于一个零售渠道而言,你需要找到属于你自己渠道的引流型产品。

比如我们店里有一款梳子,在其他渠道中大概卖到100元左右,但是我们店里的价格是15元,利用这些在市场中很容易对比出价格差异的产品,来吸引用户下单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类产品大概占1%,基本选择逻辑就是高频、可以大量重复购买并且跟其他渠道有明显的价格优势的产品。 

所以,我们选品的价格组合策略上,就是40%-45%是高毛利产品,1%的引流款,剩下的就是中等利润产品。就是高频带低频,利用低毛利引领,再靠长尾部分产品去产生真正的经济效益。

销售的本质是价格和体验 

最后我再来说说我们的销售体系和销售策略。

销售的第一件事情是定价。

如果是我们自有品牌,我们主要会对比竞品的价格,这中间就包括产品的市场接受度、以及产品竞争力,在判断之后我们会有一定的加价率进行销售。

而代理类的产品,加价方式则又不一样,主要考虑的是原有的成本,在这个基础上加一定毛利。

总结起来,我们的定价策略叫做“贴近市场定价”的策略。

我们认为毛利率不重要,重要的是毛利总额。只要是消费者能接受,薄利多销也可以。在保留一定利润率的前提下,能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产品,企业才可以更好的持续发展。

接下来销售好不好,主要就是看选址与进店转化了。选择基本上没有太多要说的,大家普遍的选址策略可能都差不多。

当你的选址很好,人流也很大的时候,你最重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吸引用户进店。让用户愿意走进店里,核心靠的是店面的场景与陈列。

朴坊店内示意图

当你的装修与设计做的非常棒的时候,大部分用户都会进来看一看。所以你要在设计上创造让他可以进店来体验的机会,要让他觉得舒服和好玩,愿意走进来逛一逛。

进店之后是否购买,一是看他的需求是否被满足,第二还是与体验有关系。比如利用音乐来调节他的情绪,来增强他的体验感,这一块是被我们重点强化的。

我们在音乐上花了很多心思,会根据季节、节日等情境去精选音乐,所以你会看到,当你真在体验上花费了时间的时候,用户会真的感受到。有很多用户经常讨论我们的音乐,这也是体验很重要的一部分。 

体验还有一部分跟灯光、颜色以及货架陈列有关系。店里面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用来陈列产品,会刻意的用桌子、椅子来搭建一些体验的空间。

同时依靠于强大的供应链,我们可以做到每隔一段时间去变换一下我们的软装饰部分。这些体验的部分,一些传统的店往往都是忽略掉的。他们习惯的把这些只是当成装修的一部分,而我们则是把它当成了产品的一部分。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他们在供应链丰富度不够,没法做这些陈列的组合。

最后,对于我们这样的潮流生活方式渠道品牌而言,销售好不好,还在于你是否能把握好上新产品的节奏。 

要做到这一步,核心是要解决两个关键的问题。

 一个是供应链的问题。你的供应链速度要非常快,能及时的交货。我们这么多年深度耕耘,这一块儿基本是没有问题的。

第二个是你需要找到好的IP去合作。热点是天天在变化的,当热点出来之后,你需要有应变的措施。

比如你可以先把底层的SKU产品做出来,任何热点一出,贴上相应的IP内容,就是不同的热点产品了。

另外,在做全年的产品规划过程中,也要为你的潮流与热点产品留出空间。常规的产品,我们一般会提前备50%,剩下的50%就是基于随时变化的潮流来开发一些新的产品。

以上就是我们大概的商业运营模式。目前我们一共有35家店铺,直营15家,20家加盟店。2016年我们的销售额大概在6000万左右。目前正在寻求投资,有兴趣可以与我们联系。 

the end


新消费内参(ID:cychuangye)点评:

 1  这是新消费内参(ID:cychuangye)报道的第一个新渠道品牌。它的主要销售额是依靠线下连锁店的形态实现的,同时它又有大量的自有品牌,具备新消费品牌的特征。

所以你很难说,它到底是消费品牌还是新消费渠道,只能称之为带有渠道属性的新消费品牌。其实大名鼎鼎的屈臣氏也是如此。

2  采访的品牌越多,就越体会到对于新消费品牌而言,供应链的优势实在太重要了。优质的供应链可以保证产品的价格优势,同时也能保证推新品过程中的及时反应能力。淘宝上的产品,更新速度快的原因,就是在上游掌握了非常丰富的供应链优势

3  一个新渠道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只是更方便的让用户接触到产品吗?龙猫君认为这只是其中一部分价值。

未来,伴随着新消费品牌的涌现,新渠道也会大量涌现。但是渠道将会摆脱只是中介的角色,自己本身也成为一个产品。这个渠道包含用户的体验、产品的交付、用户售后服务,以及用户需求和用户数据洞察的功能。一个好的渠道绝不只是卖货,更重要的是给到用户很好的体验。

4  生活方式品牌未来会在中国大量涌现,具备强供应链,从而自己做终端的是一类,还有一类是依靠某一个爆品起家,然后依靠获得的流量反向扩充品类,再进化成渠道(平台),这几种模式都在赛跑,最终会走上同样的路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