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侨都人文|第5期:梁启超(上)

信息部 广东江门市文化馆 2024-02-12














侨都人文

第5期:梁启超(上)




1873年2月23日(清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新会茶坑村的秀才梁祥徽(莲涧)的赵氏夫人喜产一子,他就是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梁启超。

梁启超天资聪颖,5岁就由祖父和母亲教读四书五经,背诵如流;8岁就学会作文,9岁能写上千字的文章。

一天,梁启超爬上竹梯玩耍,祖父怕他有危险,摇头跺脚急叫:“快下来,快下来!会跌死你的……”

梁启超调皮地往竹梯上再攀一级,还脱口念了两句诗:“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祖父一听不由地宽怀笑了,感觉到自己的孙儿非同凡响。

10岁的梁启超随父亲上县城,夜里住在李秀才家。李家大宅里有个杏花园,拥红簇翠,彩蝶翩翩。

翌日清晨,早起的梁启超来到花园玩耍,正摘下一朵杏花,却见父亲与李秀才谈着话走过来。梁启超急忙将杏花藏于袖里,但仍被父亲看见了。

父亲碍于朋友的面子,就用对联的形式来责备儿子,他吟道:“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梁启超仰头凝思,瞥见对面厅檐挂着的“挡煞”大镜,即念出下联:“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李秀才不禁为小启超的敏捷才思拍掌叫绝,于是也随口出一联考他说:“推车出小陌”,梁启超立刻对上:“策马入长安”。李秀才连声赞妙,称赞他文思敏捷,年少志气大。



新会茶坑村有座山叫凤山,凤山顶上有座熊(ni)子塔,又叫凌云塔。童年时期的梁启超时常和小伙伴爬上凌云塔登高远眺。

11岁时,梁启超曾给祖父交作业写了首《登塔》诗:“朝登凌云塔,引领望四极,暮登凌云塔,天地渐昏黑。日月有晦明,四时寒暑易。为何多变幻?此理无人识。我欲问苍天,苍天长默默。我欲问孔子,孔子难解释。搔首独徘徊,此时终难得。”

1884年(光绪十年),12岁的梁启超上广州参加考试 ,考中首榜第一名秀才,被乡亲们称为“神童”。

1889年,17岁的梁启超应己丑恩科广东乡试,中第八名举人。乡亲们引此为荣,如过大年一样兴高采烈,燃放炮仗、舞起龙狮。

有一年,梁启超到江夏(今武昌市)游玩,拜访了当时坐镇江夏的张之洞。趾高气昂的张之洞出一上联来考梁启超:“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上联就是借地名“江夏”, 张之洞自诩数一数二的学者。梁启超稍加思索,即对出下联:“三教儒在先,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后!”

三教,指儒、道、佛;三才,指天、地、人。这个对句,梁启超表面自卑为“小子”,实则自负不凡,张之洞不得不刮目相看。

1890年梁启超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

在广州攻读期间,梁启超得同窗陈千秋介绍,到南海万木草堂拜见了康有为,接受康有为的改良维新的思想学说,就读其门下。



几年中,梁启超协助康有为校勘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又手批《四库提要》数十册,他成为康有为推行改良维新的最得力助手,被当时合称为“康梁”。

1891年,梁启超入京与李蕙仙完婚。这段婚姻是梁启超在考举人时深得主考官李端棻的赏识,其将自己的堂妹李蕙仙许配给梁启超的。李蕙仙是十分传统的贤妻良母。婚后她随丈夫南归,在新会县茶坑村住了一年多,她的大女儿思顺(令娴)就是在茶坑出生的。

李夫人既贤且能,使梁氏无后顾之忧,从没有为家事而分心。梁启超自己曾经说过:结婚以后,常受夫人之策励和帮助,年青时无钱买书,多得夫人的陪嫁首饰变卖资助。



1895年春,梁启超随康有为入京会试,再次名落孙山。他曾四次上京会试都落第了,这并非他的考试文章不出色,而是食古不化的考官都认为此考生的头脑“新”得出格,文字“锐”得难容。

应试的举人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的时候,清廷因甲午战争败于日本而签下《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这个消息引起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

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的18000字的“上今上皇帝书”,18省举人响应,1200多人署名。

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举人与数千市民聚集在“都察院”门前请代奏,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虽然上书没能得到清政府接受,但是这“公车上书”的事件在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自此,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以“变法图强”为号召。1895年8月,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出版《中外纪闻》,宣扬变法,组织强学会。

梁启超与黄遵宪、汪康年等于1896年在上海创刊《时务报》,他亲自任主笔、总编述,发表《变法通议》数万字的连载文章,系统地论述了变法图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变法运动大造舆论。

1897年2月,梁启超在澳门创刊《知新报》。该报刊除了宣传变法方针外,还选取兼具时效性和趣味性的译文来强调废科举、兴学校、育人才、重科学。其所涵盖的知识范围可满足各阶层的需求,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它与《清议报》成为维新派的宣传舆论中心。

这一时期,梁启超与北京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以及谭嗣同、严复、黄遵宪、容闳、章太炎等交往频仍、书信不断,讨论国事、历史、西学、国学等,这对梁启超的知识积累有很大裨益。

当时,广东新会籍的伍廷芳出任驻美国公使,邀老乡梁启超随任使馆参赞,并送上旅费银千两。梁启超却以“上循公义,下迫贱事”为由委婉推辞,仍然致力于他热衷的报业和社会活动。

梁启超应湖南巡抚邀请,在长沙任时务学堂总教习,宣传开民智、伸民权的系列变法思想。他先后与友人创设“不缠足会”、女子学堂和大同译书局,提倡女权和发展文化事业。

在康、梁的影响下,严复在天津主编了《国闻报》,唐才常等在湖南成立了强学会、创办了《湘报》,各地建立的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新式学堂、出版报馆达300多个。国民关心国运、议论时政蔚然成风。

康有为5次向朝廷上书,在梁启超全力协助下于京都成立保国会,在维新人士和某些开明官员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决心革新,颁布“明定国是诏”诏书。1898年7月,梁启超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进行政治改革,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光绪帝启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史称“戊戌变法”。

在此期间,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经济上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军事上裁减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办大学等等。

对于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措施,权贵显宦、守旧官僚却阳奉阴违,深恶痛绝。有人上书慈禧太后,要求捕杀康、梁;御史杨崇伊多次到天津与荣禄密谋,甚至传言将废除光绪,另立皇帝。

9月中,光绪皇帝几次密诏维新派商议对策,但维新派手无实权,纸上谈兵,向光绪皇帝建议重用袁世凯,以对付荣禄。光绪皇帝两次召见袁世凯,授予重任。

维新派的谭嗣同密访袁世凯,劝他诛杀荣禄为首的腐朽官僚,举兵保皇。不料,却被野心家袁世凯出卖了。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太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直入光绪皇帝寝宫,将光绪皇帝囚禁于中南海瀛台。

当天中午,朝廷禁卫军杀气腾腾地包围了京都的南海会馆,而康有为预先得到光绪帝托人传递消息,在政变前夕悄然避开了京都的血雨腥风。

当日,梁启超正在谭嗣同的寓所对坐商量,谭嗣同闻噩耗却从容地对梁启超说,回天无力,唯有等待死期了!并劝梁启超试入日本使馆找友人致电上海领事求助。

梁启超不敢怠慢,即刻进日本使馆找了其馆驻华代理公使林权助。一见面,梁启超上气不接下气地在纸上写出几行字:“仆三日内即须赴市曹就死,愿有两事奉托。君若犹念兄弟之国,不忘旧交,许其一言。”

满面悲怆的梁启超接着补充说了眼前的危机,托友人利用外交关系设法解光绪的幽闭,同时救助康有为。他说到自己也许被捕杀时表示:“我的生命早就准备献给祖国,死不足惜!”

林权助承诺尽力帮忙,同时劝梁启超别做无谓的牺牲,遇到危险就到使馆里躲避。梁启超听了林权助的话潸然落泪,匆忙告辞而去。

当晚,梁启超仓惶地跑进了日本公使馆,得到林权助帮忙藏在厢房里。林权助将这实情告知了伊藤博文(前任日本首相,当时来中国游览),征得他的同情,协助梁启超逃往日本。

恰逢日本领事刚从天津到北京办事,林权助便让梁启超乔装打扮,随他避开使馆门外守候的捕快耳目,马不停蹄地离开京都。

当梁启超到了天津车站时,在月台上被清朝的捕快手发现,梁启超和日本领事沿着白河河边奔跑,慌不择路地跳上一艘小船,求船家撑船直向白河上游的日本军舰驶去。

清朝的捕手也乘坐小蒸汽船追赶,但向白河下游直奔,并停泊在日本商船的舷侧守株待兔。故此,梁启超虎口余生,乘了军舰东渡日本。

途中,梁启超在军舰上挥笔写了著名的《去国行》,其中有“大陆山河若破碎,巢覆完卵难为功。吁嗟乎! 男儿三十无奇功,誓把区区七尺还天公……”表达了他离乡别井、前途渺茫的惆怅和伤感。

慈禧太后操纵戊戌政变,发布训政诏书,再次临朝“训政”。所有新政措施,除了开办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全部都被废止,并通缉外逃的康有为、梁启超。



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捕,没几天就被绑赴刑场,慷慨就义。仅历时103天的“戊戌变法”彻底失败,故历史又有“百日维新”之称。

梁启超得到同情中国维新的日本大臣犬养毅等友人支持,在日本继续开展维新救国活动。当年12月梁启超联合旅日华侨,在横滨创办《清议报》,揭露清室“桎梏刑戮”的苛政,指责慈禧专制,要求还政于光绪,实行新政。

在日本友人的调停下,梁启超与孙中山的代表陈少白会面。当时孙中山首次重阳武装起义失败也逃亡至日本。梁启超与陈少白同是新会人,彼此热心地洽谈两党合作,后因康有为阻挠而没有结果。

梁启超在联络旅日华侨创办学校的同时,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初步拟定两党合并,党魁由孙中山当正、梁启超为副,两党一致进行“排满革命”。康有为极力反对,并勒令梁启超离开日本,合作之事化为泡影。

梁启超在横滨时还创办了《新民丛报》,着力介绍西方的哲学思想、社会政治学说,而他反对暴力夺权的观点与孙中山等革命派发生激烈的摩擦,其主持的报刊与同盟会的《中国日报》《民报》进行了几年的激烈笔战。然而,他撰写的文章对国内外的知识分子群体影响却很大。

在1902年写的《干涉与放任》一文中,梁启超预见“社会主义,其必将磅礴于20世纪。”在1904年写的《中国之社会主义》中,梁启超引经据典指出:“中国古代井田制度,正与近世之社会主义同一立脚点”,发表了社会主义思想“吾中国固夙(早的意思)有之”的观点。

辛亥武昌起义后,中国社会各派系对民主政治亦充满幻想,纷纷组织政党,政坛呈现党派林立、鱼龙混杂的局面,一时之间涌现出大大小小的政党政团达300多个。

为谋求社会稳定、反对暴乱,一贯以袁世凯为政敌的梁启超改变策略,提出“和袁慰革(命)、逼满服汉”八字方针,联合操有朝政实权的袁世凯。

袁世凯窃居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梁启超又以“拥袁”政策,设计了一个以共和为名,行“开明专制”之实的统治方案,并向袁世凯详细呈列了“理财、治政、组党”等多项建议。

1912年10月,梁启超结束了十四年的流亡生活回国。仅仅2个月就在天津创办《庸言报》,发表了许多关于“行政、理财、司法”等方面的文章。他对新的政府寄于厚望。

梁启超积极为组建统一、共和、民主的三党联合而奔忙,并举行联谊会,在演说中强调三党合并为进步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1913年进步党熊希龄组成“人才内阁”,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他希望通过开明人士与袁世凯结成联盟,建立强固的、开明专制的中央政权,在此基础上实行政治改造,逐步确立完善的民主共和制。

当时,任内阁财政总长的熊希龄发表了由梁启超起草的《政府大政方针宣言书》,规划了进步党人改造政治、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蓝图,主张贯彻法制精神,建设法治国家,实行责任内阁制;提出了发展实业、制定工商法规等一整套计划,体现了浓重的进步色彩。

1914年“人才内阁”仅存在5个月便宣告解散,梁启超辞去司法总长职务。同时,北洋政府在天津成立币制局,任命梁启超为币制局总裁。

梁启超总结西方各国经验,认为搞好经济是使国家走向富强的根本途径。他于3月开局就职,受命后即上书袁世凯陈述币制为国家财政命脉,他草拟的各种改革计划都如泥牛入海。

当时政府政客忙于争权掠地,梁启超的经济救国策略仅一纸空文。抱负无法实现,他干了没半年就提出辞职,袁世凯却不允。

(作者:廖振明、叶杜生;鸣谢:江门市美术馆;发布时略有改动,未完待续。)





往期回顾

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知晓、参与、满意程度和服务需求问卷调查

江门成功创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2023年第7期《江门市公共文化简报》



版权声明: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初注明出处和作者(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


江门市文化馆

编      辑  : 李   琛      苏丹青

校      对  : 郏雪萍

初      审  : 邓荣宗

终      审  : 王文瑛


联系电话:0750-3377208

地       址:江门市蓬江区发展大道五邑华侨广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侨都人文|第5期:梁启超(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