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美,是算法吗?

2017-05-26 赵嘉敏 译言

美,是算法吗?


·创意是一种机械过程。

·人工智能将帮助我们定义人性。我们需要人工智能来告诉我们,我们是谁。

·每一次,当机器人的表现比我们更好的时候,“像机器人一样”的比喻就向着褒义的方向更近一步,变得越来越有价值,越来越被我们羡慕。


下文选自喜马拉雅FM付费专栏《KK对话未来》。


前几天,湛庐文化给微软小冰出了一本诗集,叫《阳光失了玻璃窗》。


你知道微软小冰是谁吧?她是微软的人工智能机器人。《阳光失了玻璃窗》这本诗集,一共收了微软小冰写的139首现代诗。不过有意思的是,小冰写的《阳光失了玻璃窗》这首诗,并没有收录在这本诗集里。据说,这首诗是小冰以前以匿名的方式,发表在网络上的。我从网络上找了出来,给你读一下:


阳光失去了玻璃窗,

徜徉的苍蝇,

也变得彷徨,

明天——

是在阳光照射的方向,

还是阳光来自的地方?


我不知道你听了这首诗有什么感觉。今天早上我在路上回味这首诗的时候,竟突然想到了另一首很有名的诗——《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当然,小冰这首诗的意境可能远远比不上徐志摩的诗,但是我从小冰的诗里,还是体会到了一种比较复杂的味道。尤其是里面这句「徜徉的苍蝇」,让我感到一种很无厘头的味道。这本诗集一出,很多人都觉得,人工智能已经侵入到了原来我们以为人类神圣的领域——艺术。


《摩根》电影剧照


类似的例子,还有去年IBM的沃森(Watson)给福克斯的恐怖电影《摩根》(Morgan)做预告片。《摩根》本身就是一部关于AI的恐怖电影,福克斯竟然请了IBM的人工智能来给这部电影做预告片。当然,你也可以把这些案例看作是人类和人工智能合谋的行为艺术。不过,我们还是被迫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艺术,或者说我们对美的感知/认知,到底是人类独有的,还是说也只是一种算法,可以被机器学习和模拟?


关于这个问题,我很惊奇的发现,中国南宋诗人陆游已经给出了答案。他有一句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好的文章已经存在在那里了,写作技巧高超的人只不过是偶然间发现了它而已。


凯文·凯利(KK)对这个问题有他的答案。最近,他在机器人峰会上的演讲中有这样一张PPT,上面写着:「创意是一种机械过程」。什么叫机械过程?就是可以按照规则和步骤,一步步做出来的,或者换个更直白的说法——创意,就是一种算法。


你可能很难接受这个事实/说法。那让我们还是用AlphaGo的例子来详细说明一下。



AlphaGo刚刚战胜了世界冠军柯洁。柯洁在赛后的采访中,谈他对AlphaGo的感受是,他认为AlphaGo已经接近了围棋的上帝。我们知道,围棋之所以被称为一门艺术,就是因为它的规则极其简单,但它的变化几乎是无穷无尽的。AlphaGo在对弈中也不可能精确计算每一步的结果。在很多步骤上,它需要像人类一样,对棋子位置的重要性进行评估,做出一种类似于人类直觉的判断。也就是说,人类的直觉是可以被算法模拟的。这种模拟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搜索算法。当然再往深讲,你可能需要学习一些人工智能的专业知识。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想,下棋,尽管我们把它称为是一门艺术,但它更接近于一种计算。人工智能在计算上超越人类可能并不稀奇,你可能更关心,人工智能有没有可能具备人类的情感,或者说,性格?


KK认为,机器可能更容易具备情感,因为情感并不要求很高的智能。想想我们养的宠物、小动物,它们很容易就跟人建立起深厚的情感来。情感的内部机制我们还不是完全清楚,但至少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比如说,多巴胺可以引起人的幸福感。如果我们不去看这些内部因素,而是从外部环境去考察的话,那么情感的产生很可能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过程。


首先,情感需要交互的对象。如果没有交互的对象,就不太可能产生情感。一个孤零零的人,如果从来都没有跟别人打过交道,那么他可能连孤独的感觉都不会产生。


其次,情感需要一种自我强化机制,通过外界对自己行为的反馈来强化自己的某种行为模式。


第三,模仿也会对情感的形成和传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不管是交互也好,模仿也好,自我强化也好,这些行为其实都是机器很容易做到的,换句话说,是可以用机械的过程来模拟的。



关于机器能否具备人的情感和性格这件事情,我推荐你看一部科幻电影,叫《超能查派》当然,这部科幻电影并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是至少它从这样一个角度来去描写将来的人工智能,我觉得还是蛮独特的。具体的故事情节,我就不在这里剧透了。


到这儿呢,我们已经说过了,创意和情感都是可以被算法模拟的。回到我们今天的话题上,人类对美的感知、对艺术的认知,是不是也是一种算法呢?


我想,答案也是类似的。尽管我们对美、对艺术的认知可能要复杂得多,但从机理上来讲,也是可以被算法模拟的。如果开个脑洞的话,我会认为,人类对美、对艺术的认知,是刻画在人的基因里的。基因是什么?基因就是一种算法。只不过这个算法的复杂度太高了,我们到今天都无法理解。


我为什么会认为,美是刻画在我们的基因里的呢?


一个佐证就是,我们对美是有一种共识的。每个人对美和丑的认识,不会有特别大的差别。另外一个佐证就是,从时尚的角度来讲,我们都知道,流行是有周期的——一种款式,一种服饰,可能每隔多少年就会重新流行起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说,美是有模式的,有规律在里面的。模式和规律,都是可以用算法来表征的。


同样,我们人性当中那些特别感人的成分,比如说,牺牲精神,这些东西也都是刻画在我们的基因里的。这也是说,我们为什么对人类永远保有一种乐观的态度。因为人类的基因当中,已经刻画了这些高尚的成分。这些高尚的成分,可能并不是为了崇高而崇高,而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延续。如果没有这些高尚的成分,我们人类很可能不会走到今天。所以,尽管人性中有这样那样不好,有这样那样的丑恶,但同样人性中还有这些高尚的成分。所以,我们对人性、对人类,一直持有乐观的态度。


KK在《必然》中有一段关于人工智能和人性的精彩论述:


我们一直在重新定义,什么是人。在过去60年里,我们曾经以为是人类独有的行为和天赋,一次次被机械过程所复制。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我们到底与其他物种有何不同?每一次我们承认,下棋、开飞机、作曲乃至推导数学定理并非人类独有时,我们都会感到痛苦和忧虑。在未来30年里——也许是100年里,我们都会陷入这种旷日持久的身份危机,不断自问,我们到底优越在哪里?如果我们既不是唯一的工具制造者,也不是唯一的艺术家,甚至不是唯一有道德感的物种,那究竟有什么是我们独有的?最具讽刺意味的是,人工智能带给我们的最大益处,并非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富足,或是科研的新方法,而是帮助我们定义人性。我们需要人工智能来告诉我们,我们是谁。


最后我们再来聊一个小话题。在以前的节目中,我们说过,人工智能是不同于人的一种智能,用人工智能来完全模拟人的思维和智能也几乎是不可能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推论,即便人工智能具备美的感觉,具备对艺术的认知,那它很可能也跟我们人类对美和对艺术的认知是不同的。接下来一个问题是,不同的美之间有没有可能沟通和交流?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人工智能在模仿人类这方面的例证我们已经看到很多了,同样,人也在向机器模仿。比如说,太空舞/太空步,其实就是人在向机器学习一种美。也许真的应了那句话,唯有艺术没有疆界。



  

扫描二维码关注译言,获取优质译文资源,享受优质便捷的即时译服务。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走进古登堡图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