掇球壶为什么能令人回味无穷?(附:程寿珍掇球原作实物图)
三代而传
掇球为紫砂的传统器型,也是最优秀的紫砂壶代表款式之一。“掇”有拾取、选取、获取之意,也通“缀”即连接之义,因此掇球便是,将壶钮,壶盖,壶身,以小中大三个顺序排列的球体组成,壶腹为大球,壶盖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称掇球壶。、
▲ 形体主体均衡美
▲ 把虚实比例的美
▲ 壶体的黄金分割美
学过美术的朋友都知道,所谓美学,无非就是比例、平衡、气韵、节奏、对比、连贯、协调、呼应这些元素的运用,要在一件作品中能融会贯通,用好这么多艺术元素,确实是不简单。
古代制壶匠人虽不知几何学为何物,但其对艺术的把握绝对是非常到位的,掇球壶就是其中一例。
在宜兴陶瓷博物馆的名人名作展厅里,陈列着三把掇球壶,分别是大亨掇球、友廷掇球、寿珍掇球。掇球这三把造型有别的“掇球壶”,由紫砂历史上三位名匠所作,代表着三个不同时期的三种风格。
大亨掇球
掇球由邵大亨首创,其作壶体浑圆硕大,浑厚华滋,壶嘴短小前冲,曲线优美;壶把自由舒展,飘逸放达;壶口略小,壶盖略呈拱形,壶钮呈圆球状。整件作品雍容大度,气韵生动。
友廷掇球
制壶高手邵友廷改进,友廷掇球秉承了“大亨掇球”壶身势雄气沉的特点,但对大亨掇球进行了大胆的再创作,在壶身与壶盖的连接部拉高成壶颈,壶嘴微曲略直,显得冲力之势更为突出,壶口设计放大,壶盖抬高成三分之一的半球状,壶钮球形更圆,与“大亨掇球”相比,整体壶形更贴近“掇球”之名。
寿珍掇球
而最负盛名的,当属寿珍掇球。甚至可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掇球壶”在寿珍手中才达到了真正的“名副其实”和完美的审美效果。
国手匠心
程寿珍
程寿珍(1857-1939),别号冰心道人,宜兴上袁村人,是邵友廷的养子,随父学艺,得其真传,在掇球的制作上更是青出于蓝。他在“大亨掇球”与“友廷掇球”的基础上更大胆地三度创新。
程寿珍掇球壶原件欣赏
▲ 程寿珍掇球欣赏(实物拍摄)
▲ 程寿珍掇球原件
壶身更圆更丰满;
壶口再放宽,壶颈再度拉高更显精神充沛;
壶盖极度夸张,呈饱满的半圆球;
壶钮圆珠适度放扁,
在视觉上让壶盖的张力充分展开;
壶嘴增加曲线的弯度;
壶把飘逸舒展中见好就收,
形成了一个 “耳朵”形曲线的优美空间。
各部比例协调,多一分则累赘,少一分则缺憾。整体造型古朴敦厚、秀美醇和,壶钮、壶盖、壶身在视觉上形成了三“球”重叠之势。视觉感极为舒适,整个形体丰满自然。
▲ 1915年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
真正让寿珍掇球响誉后世的,则是在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太平洋万国巴拿马博览会(即后世的“世博会”)上,他的作品获得了头等奖,是代表中国紫砂艺术在国际上赢得头奖的第一人!又在1917年美国“芝加哥国际赛会”上,寿珍掇球获得了优秀奖。
一时名重,得传百年!
而在1915年的那天,程寿珍还在丁山的家中抟壶不辍,以手艺人的匠心和坚持默默制壶。尔后其定制品目不暇接,于是又有“价随声高”之誉。
▲ 壶内寿珍篆印
▲ 壶盖内印章
其后所制掇球壶,一律都有三个印记:壶底内钤“寿珍”篆印,壶盖内钤“真记”楷书小印,而壶底外所镌之铭文印记多达二十四字篆文:“八十二老人作此茗壶,巴拿马和国货物品展览会曾得优奖”。
▲ 底章
而说到这个底章铭文,还有一个小故事。据程寿珍的孙辈程永章、程永全两位先生所述,程寿珍并未享寿至八十,而这个底章,则是民国二十一年获“美国芝加哥博览会优秀奖”后不久,一位热心人刻好后送给其祖父的,他并不知道程寿珍具体年岁有多大,也不清楚程寿珍此次获的什么奖,所以图章上刻的是前两次的获奖。
而程寿珍索性将之后所作,都矜印上了此底款,也成一桩妙谈。
紫砂壶经典器型——掇球壶
——掇球:你的美无人匹敌
▲左图为临摹作品掇球 右图为寿珍掇球原件
不论如何,掇球此作在程寿珍的手里,达到了器近乎道的意味,乃是砂壶艺术与实用功能相结合的典范。
此次所实拍之寿珍掇球,乃是寿珍掇球实物真品,极为珍贵,同时,此次我们也尝试对此款进行临摹制作,相似度达到90%,并且采用大红袍泥料全手工精心制作,制作工艺和烧制都是极难(收缩率很大),但成品效果令人欣喜,气韵十足,颇有原作神韵。
▲与陈寿珍掇球原件细节对比
我们通常认为,对一件紫砂茶壶作品的理解与欣赏,是因人而异的,她与个人的审美习惯有关,有的人喜欢坚挺,有的人喜欢圆润,各有所爱。
倘若一件作品能够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好评,那肯定在方方面面都于大众审美产生共鸣!
人与壶的一见如故,是可遇不可求。
深得其味,全手寿珍掇球,霸气经典再现。
掇球壶,你的美无人匹敌!
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欢迎分享。
爱紫砂,追求慢生活,希望传播紫砂文化给每一位爱壶人。
若愿与我们成为朋友可加微信,验证暗号:壶友
微信号: 66777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