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6年8月2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哈佛女孩与她的爱国叙事

2016-08-03 鹏媒体

爱国不是一碗精致的心灵鸡汤


文|李江


前几日,微信群广泛流传一位哈佛女孩的爱国演讲视频。至今无法理解自己当时为什么要点开看,因为观看时心底泛出的那股冷彻心扉的悲凉让我难以忘怀。这位哈佛女孩在视频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政治学基本常识的惊人无知,对事实的选择性描述和对逻辑的无视让我极度失望。


不过,她非常善于叙事。叙事能力的强弱在于是否成功将别人带入自己构建的话语体系。很明显,对于没有接受过批判性和逻辑思维训练的人来说,她富有感染力的叙事风格充满迷惑性。那么,她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将国家拟人化。共情是道德的起源,人类所共同拥有情感在互动中形成了人类社会默认的行为规范。因此,爱国主义之所以在人类各种道德原则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根源在于能够引起一国公民的情感共鸣。然而,爱国主义所赖以维系的,往往是在共同历史记忆和情感体验中塑造的一种具有国家形象的人格。当国家人格化了,国民便可以与该人格进行情感互动,由此产生共情。尤其是经过社会化,该人格更加丰富多元,爱国者得以在互动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哈佛女孩在视频和后来发表于FT中文网的文章中充满了对国家拟人化的描述,她口中和笔下的国家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或父亲,赐予了儿女们稳定安康的生活。


其次,将流行元素注入人格化的国家当中。她十分聪明地以年轻男女朋友关系作为引子,一句“宝宝心里苦,但是宝宝不说”便将男女朋友之间的安全感与公民安全需求偷换概念。这一焦点转移竟如此成功,以至于观众理所当然地认为安全感是国家赋予的一种爱。不过,后来她在文章中解释说安全感包括“国家层面的安全感和政府满意度”,而她想表达的是前者。这着实让我吃惊不小。(欢迎关注鹏媒体微信公众号:pengmedia)


她不可能不明白,安全需求是公民让渡权利以换来国家作出的秩序保证,其中包括政治稳定、社会稳定和市场稳定。但是她将最基本的国内政治局势大体稳定和主权不受侵犯纳入到“国家层面的安全感”,将在安全方面更为丰富的权利诉求纳入到“政府满意度”的范畴,成功完成了对安全感概念的重新建构。如果这样的“安全感”是“国家赋予年轻人最好的礼物”,那么朝鲜人民也就的确拥有了痛哭流涕的理由。


第三,混淆是非。她在演讲中提到,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她经常被老师安排发言,这是因为老师觉得中国很重要。这让我非常吃惊,因为欧美学校基本上鼓励学生自愿发言,很少刻意安排。“安排学生发言”是因为某些课堂任务需要学生做展示(presentation)或者学生发言太少。而中国留学生主要围绕涉及中国的话题发言并非主要因为老师很想听中国留学生的声音,而是因为不少中国留学生对中国以外的事务很少关心或过于无知。笔者在英国求学时发现,所有的公共讲座如果跟中国无关,极少看到中国学生的身影。而面对外国人对中国经常表现出来的偏见,中国留学生会本能地产生对话和沟通的欲望。


第四,反复用口号。口号的作用在于其心理暗示的功能,而它最大功效需要在群体中体现。因为口号可以激发群体的共同情感,特别是群体非理性,使得个体被群体情绪所感染。哈佛女孩反复用梁启超的口号,明显将现场气氛引向了高潮。这时,她所有的叙事都得到了极大的“升华”,成功地将处于激动状态的观众带入到了她精心构建的爱国叙事当中。


哈佛女孩的爱国演讲,只有在反智主义盛行的国家才会成功。她完全有理由认为她言下的爱国建立在她个人经验之上,而我们永远无法否认一个人的经验。当然,我也没有兴趣和资格去质疑一个人的动机和品格 。我真正想审问的是,如果站在“无知之幕”的后面去思考,我们会认为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爱国主义?


在思考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回顾一下宪法第一章总纲第二条,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也就是说,所谓爱国,其实应该回归到对人的终极关怀而不是落脚到国家本身。如果爱国就是纯粹的爱国家,那么国家的存在对国民而言又有何意义呢?


爱国是发自人类内群体偏好的本能,但这不应该仅仅是作为一种区分“我们”和“他们”、“你们”的认知和情感。爱国能带给个体积极的情感体验,能让个体享受在与国家意志和集体意志互动中获得的自尊感和归属感。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国家意志和集体意志是个体在与人类社会的互动中建构起来的观念,如果该观念成为排斥“他者”的偏见,那么这种爱国就会使得国家偏离了立足于维护本国国民福祉的政治实体。


可是在现实当中,爱国主义往往成为流氓的庇护所。常年的单一话语规训使得许多人缺少理解复杂社会议题的能力,一旦发生他们所认为的社会危机,他们就会依靠规训下获得的经验对事件进行简单地归因。而爱国与卖国、忠诚与背叛、正义与邪恶等简单的二元论自然成为他们思考社会议题的思考模式。他们试图利用自己的力量打破社会议题当中他们认为的“恶势力”,以实现一种虚幻的满足感,或者宗教般的救赎感。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抵制肯德基的群众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豪。


然而,难以启齿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无力感,他们只能以从国家意志和集体意志所感受到的力量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发泄自己的不满。群氓的可怕,正在于他们无法理解爱国主义所承载的丰富内涵,却盲目通过仇恨和消极的方式表达“爱国情感”。当群氓暴民以爱国作为挞伐他者的正当理由,最终,国家将彻底沦为乌合之众的炼狱。


我们必须清楚,爱国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社会认同,而健康的认同应该表现在努力使“我们”生活在一个更美好的国家和世界,不是去毁灭“他们”和“我们的背叛者”。爱国的本质,仍是爱,而不是恨。


尤为重要的是,我们的爱国主义应当回归到我们具体生活的社会环境或社区环境当中。国家是一个极为宏大的政治实体概念,以至于个体在面对它时充满了无法做出有效改变的无力感。但在规训之下,中国人则过于关注国家的命运而常常忽略了所处的具体环境。对一个普通公民来说,他最应该做的是改善自身在一定范围内的生存环境(广义的)而不是专注于改变整个宏观环境。


哈佛女孩或许可以在国家不完美的情况下依然心安理得,但国家更需要的是公民直面国家、社会、社区存在的问题,并致力于改善家园。爱国不应该是对身边的不义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而对千里之外的“敌人”张牙舞爪义愤填膺,更不应该只是一番宏达的道德宣言,一碗精致的心灵鸡汤。爱国需要我们站在“无知之幕”的后面去思考,我们应该拥有一个怎样的国家?


相关阅读


毕业于哈佛肯尼迪学院的中国留学生许吉如,日前在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第三季中以一篇《国强则少年强》的演讲引起广泛关注。以下是演讲文字。



国强则少年强


许吉如


我想请现场的男生去设想或者去回忆一个场景:你的女朋友板着脸站在一边,忽然很委屈地哭出来了。你问她什么她都不开口,“宝宝心里苦,但是宝宝不说”。这个时候你心里很慌张,你想:“不对啊,怎么回事呢?上个月看中的包我买了呀,昨天的朋友圈我点赞了的呀,前天前女友发过来的短信我删掉了的呀。”这个时候大小姐终于开口了,她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没有安全感了。”(欢迎关注鹏媒体微信公众号:pengmedia)


这个时候你的内心是崩溃的,因为这是她第101次跟你提出“安全感”的概念。鼓掌的那个哥们儿,可能你女朋友跟你提了200次。


这个时候男生会很沉默,对吧?你女朋友看你不说话她很慌啊,她就跑到网上去发帖子,叫《跟男朋友说没有安全感,男朋友不理我了。姐妹们我该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这种帖子底下,一般回应也不会太多的。但通常会有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司机说一句废话,而这个废话被你的妹子誉为真理。


这个老司机说:“妹子,安全感不是男朋友给的。安全感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喔!”这个老司机说的其实没有错,生活中的安全感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好好工作,会有物质上的安全感;好好学习,会有期末考试的安全感;“不作死就不会死”,会有爱情的安全感。


安全感的本质是我们用自己的努力和生活进行的一场等价交换。但是今天我想说的,是一份不基于任何条件,不需要努力,我们往往“身在福中而不知福”的安全感。


今年春天,我们学院组织学生去各个国家实地调研。我选择了去位于中东地区的以色列。这个国家多灾多难,但又是国际强国,所以我对它充满了兴趣。有两个细节奠定了我对于这个国家的看法:第一个细节发生在机场,当时我托运行李。大家都知道托运行李一般只需要5-10分钟,不会问你太多问题,对吗?但是那一天,以色列的安检人员对我进行了足足半个小时的盘问,“你叫什么?姓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念过什么学校?做过什么工作?写过什么论文?去过哪些国家?有过什么梦想?爱过谁?”全部都要问。我觉得很被冒犯,因为我是一个普通游客,你为什么要把我当成恐怖分子?


这个时候我身边的以色列同学跟我解释,他说:“这是我们以色列航空多年的常态。自从1948年建国以来,我们一直受到国际上各种恐怖势力的袭击,阿拉伯国家至今没有承认我们的国家地位。所以我们只能用这种最保险、也是最笨的方法,去排查危险。”


“国家太小,袭击太多,我们输不起。”


第二个细节发生在机舱里。当飞机降落在特拉维夫机场的时候,机舱里响起了一阵掌声。我很纳闷,因为整趟旅行是非常安全的,连气流颠簸都没有。换言之,这是一趟常规到不能再常规的安全着陆。在这种情况下,鼓掌,有意义吗?


我的以色列同学又跟我解释。他说:“每一趟航班——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航班,只要安全着陆,我们就一定会鼓掌。因为我们对于‘安全’有一种执念。二战时期纳粹对犹太人展开了种族屠杀,我们的父辈不是在逃难,就是在逃难的途中遇难。从那个时候起,我们成为了一个没有安全感的民族。所以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就是——重建安全感。”


他的话让我意识到,不安全感,对于他的国家和国民来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不安全感其实不影响你综合国力的提升,因为不安全感催人奋进。所以今天的以色列,在国防、军事、科技、农业、商业、金融……你能想到的任何领域,都是世界强国。但是这样一种不安全感,一旦渗透进每一个国民的生活中,一旦蔓延进每一个国民的心里,会让人失去一份心安理得。这份心安理得,意味着你不需要向外界去解释你国家存在的正当性,你不需要时刻去提防国土安全,你更不需要因为担心国破家亡,而流落他乡。这份安全感,是一个国家給国民,最根本的安全感。


生活中的安全感,就像我们开头所说,是一种等价交换。但是国家层面的安全感,是一种抛开个人因素不谈,只因为享有国民身份,就可以免受漂泊、免于恐惧。


在美国的时候,我的班上有一个来自叙利亚的同学。当他得知我毕业以后就要回中国时,他跟我说:“我很羡慕你,我的国家常年在内战。虽然在今天,我们俩都是在美国的留学生,但是我们各自还有一个身份——我的身份叫叙利亚难民,而你的身份叫中国国民。”


难民与国民的最大差别,在与你是否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你是否一定要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的国家;寄托在一纸冰冷的移民法案,还是说,你可以轻飘飘地讲:“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是家里这么好,我随时可以回得来。”


安全感所带来的自由选择的权利,是一个国家赋予年轻人,最好的礼物。


因为这意味着,你不必非得在别人的国土上,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个体,才能够被尊重。你就踏踏实实地做一个哪怕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也会被善待。因为你背后是一个稳定的国家,而世界对你的国家,充满敬畏。


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我经常被老师安排,在课堂上向大家解释我们的“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解释我们刚刚出台的二胎政策,又或者是南海冲突。其实我的语言是有很多瑕疵的,我的观点可能也很平凡,但是这样的我能在课堂上永远有一丝话语权,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很重要;中国学生的话,一定要听。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经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中国强。”一百年后的今天,其实道理反过来是一样的。“中国强则少年强,中国强则中国少年强。”


因为强大的国家能赋予一个少年强大的安全感,基于安全感,他可以自由地选择他想生活的地点、职业、状态乃至是心情。他是轻装上阵去看这个世界,又理直气壮地回到自己的家园。


有一句话是这样讲的,它说:“如果你觉得你活得很舒服,那是因为有很多人,在默默地为你付出。如果你觉得很安全,那是有很多人在为你承担风险。”他们是边疆官兵、维和部队、外交官、公共服务的各行各业,为了你和我更强的安全感,在不懈努力。(欢迎关注鹏媒体微信公众号:pengmedia)


但即便是有不懈努力的他们,我们的国家,还是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我们也有自己的不安全感,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今日之中国固然强,但今日之中国少年,唯有更强。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骄傲地回应,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的期盼。告诉他:“少年强则国强,中国强则中国少年更强。中国强,就是因为——少年强!”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觉得@鹏媒体赵鹏 收集发布的文章不错,可随意打赏,也算是对我的一种支持和认可吧,谢谢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