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实务原创丨如何帮助社工应对执业环境的“南北差异”

吕翠倩 中国社会工作 2022-10-15


社工问
我是北京一家社工机构的项目主管,我们机构有些社会工作者曾在深圳和广州工作过一段时间,他们感觉对北京的工作环境有些水土不服,比如不适应这里的社区文化和项目强度等。于是,工作一段时间就很容易产生挫败感,觉得职业理想和抱负得不到实现,怎么帮助他们走出这一困境呢?



督导答
笔者作为一名从香港到北京工作的社会工作者对此深有体会。现在国内各地社会工作发展程度和文化差异性很大,如果一名社会工作者从广州、深圳等社会工作比较发达的地区来到北京工作,首先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是一个有情怀的社会工作者,因为在深圳和广州等地,无论是政府重视程度、社会认知水平还是行业平均薪酬都是高于北方城市的,他们能够来到社会工作发展相对较弱的地区从事社会工作行业,一定是抱有理想的。所以如何帮助他们留下来并加快他们适应文化和生活的脚步,就是社工机构必须要考虑和拿出切实行动的事情了。作为项目主管,可以从以下层面入手: 


一是入职导向要做好。社工机构和项目主管对社会工作者的入职导向要做好,这好比是给社会工作者打好预防针。有时候,一些北方地区的社工机构能请到在社会工作发达地区有过从业经验的社会工作者, 感觉就像得到宝贝一样,希望他们马上给机构带来新的发展思路,提供更多创新性的服务等。如果抱有这样的期待并希望在短时间内实现的话,往往容易出现问题,比如给这些社会工作者安排的工作量很大,让他们很有压力,加上他们又面临工作模式、工作环境等存在很大差异的状况,难免力不从心,导致出现困惑、失望、挫败、退缩等反应。因此,我们需要在问题出现之前,特别是在社会工作者刚入职的时候就做好预防,也就是社会工作者的入职导向很重要。除了要让社会工作者了解机构的各项规章制度、薪酬福利之外,还需要向社会工作者普及一下当地的文化、服务对象的特性和需求、合作方的模式、政府购买的模式、社区的特性、项目的周期性等情况。这就像社会工作者做个案和开小组活动的开始部分那样,要做好期望调整,让社会工作者有心理准备和预期,这样可以促进他们之后更快适应当地的工作模式、文化和习惯。二是跟进服务做到位。有了心理准备不等于就能很快适应新环境,因此除了做入职导向之外,项目主管也需要定期跟进社会工作者的一些情况。建议机构督导对入职一年以内的社会工作者每月做一次个别督导,跟进他们的适应情况。比如社会工作者可能会遇到强势且不太了解社会工作的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 他们会提出跟项目书订立的方向不一样的服务要求; 或者本来计划是一年的项目周期,可下半年才批下来, 只有半年时间来完成一年的工作量……这些情况都会让从社会工作发达地区来的社会工作者感到为难。此外,跟新同事沟通相处不顺畅也会产生一些困扰和心理压力。项目主管可以每月定期跟这些社会工作者面谈,了解他们的困难和困惑,尽量协助他们解决困难、理解当地的文化,调整心态。面对一些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的不完善,项目主管应带领社会工作者在现有模式下尽力做好服务,保证服务对象有好的体验和解决主要问题。负面情绪很多时候会削减社会工作者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这些负面情绪能得到疏导,就能带来更多解决问题的思路。三是常做总结促成长。虽然在服务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不如意的事情,但是如果能够定期总结, 做完一个大型活动或项目后开个总结会,让社会工作者一起鼓劲儿也是很好的。项目主管可以运用4F 解说技巧带领社会工作者对活动进行回顾和总结,即通过事实(fact)、感受(feeling)、发现(finding)、应用(future)四个板块引导社会工作者分享服务过程中的细节、自己的感受和收获、服务过程中自己发挥的作用、需要完善的地方等。这样的总结会, 可以加强机构社会工作者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促进团队整体专业成长。此间,在社会工作发达地区有过工作经验、对当地工作环境还有些许不适应的社会工作者也可以感受到团队的支持和力量,增强对机构的归属感,增加正能量。当然,这样的总结也不是一次就能见效的,机构培养人才需要像做个案那样,反复不断加强。(答疑者:北京仁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干事 吕翠倩)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转载请注明来源


小编说


您在服务过程中还有哪些疑问想寻求督导帮助?欢迎评论区留言。


END



责编:夏学娟

制作:谢霄


往期推荐



如何将抽象的社会工作服务进行可视化展示

如何处理个性差异造成的同事矛盾






立即关注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

投稿平台:

tg.shehuiwang.cn

今日头条:中国社会工作

抖音:中国社会工作

微博: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