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听到的真话越来越少,听不到真话的组织是不会成长的

2016-06-18 程天纵 深圳湾


— shenzhenware 


编者按:这里是被誉为「创客军师」的 Terry (程天纵)的周末专栏。Terry 自从退休后,就一直义务辅导年轻创客创业,将自己 35 年跨国公司管理经验无偿贡献出来,以前所未有的高度和视角审视新硬件生态,帮助创业者能够像拥有吉普赛人的水晶球一样,拥有预见未来的能力。


今天的内容,源自他发表在「深圳湾」和「Rocket Café」的两篇连载文章:『为了企业的正向成长,你需要辨别出这三种假话』;『谈完真假,我们来谈谈是非:如何在企业中拿捏对错?』,内容经过深圳湾(微信公众号 ID:shenzhenware)编辑整理。


在文章中,身为跨国企业总裁的 Terry 用了「主管」和「员工」两个角色,而对于创业团队中的 CEO 和团队,也是同样适用的。欢迎留言给我们,给 Terry。也欢迎你预约他的对话时间。

 ● ●


组织内的阶层关系,使得部属很难直话直说,大部分的时候,当员工的还是会选择顺着毛的方向摸。就算主管自认亲民开放、和第一线员工站在一起,也很难避免这样的情况。


── 经理人:『听不到真话的组织不会成长!两个真实故事』


经理人网站这篇文章中,提到了让组织内的同仁敢说真话,对组织正向成长的重要性;因为,听不到真话的组织是不会成长的


确实,在职业生涯里,一旦你当上了主管,你听到的真话就可能越来越少


其实,「听不到真话」只是冰山的一角,一旦晋升为主管以后,你可能更会听到许许多多的假话。你会发现,有些属下或同事会主动到你的身边来咬耳朵。讲这些话的目的,绝大多数是想利用你的权力和影响力,达到他的个人目的。这些假话,都可称为「欺骗」。


什么是假话?先说说什么不是假话。在美国法庭上,证人在法庭上宣誓的誓词是这样说的:


I swear that I will tell the truth, the whole truth, nothing but truth.


翻成中文就是:「我发誓我说的都是实话,完整陈述实情,绝无半句虚言。」


在我的经验中,假话分成三种,而且一种比一种更可怕。身为主管或老板的你,不能不知道。


假话有三种,一种比一种糟:


第一种假话:完全说假话


第一种欺骗是「完全说假话」,根本没有一句实言。通常这种假话都是很短的话,而且大部分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当下不会有人花力气去查证,因此往往可以得逞。但这种欺骗不能维持长久,比较容易被拆穿。


如果公司让这种小假话蔚然成风,坐视不管,久了就会造成企业文化败坏;因此需要透过教育训练,强调公司对诚信的重视,即使小谎也绝不姑息纵容。


第二种假话:半真半假


第二种欺骗叫做「半真半假」,一半真话一半假话。这种欺骗比「完全说假话」还要来得糟糕,因为真话可以用来掩护假话,比较高明,也比较不容易分辨。


第三种假话:选择性真话


第三种欺骗叫做「选择性真话」,换句话说,就是刻意不讲完整的真相,只讲部分实情。


这种欺骗最高明,也最可恶。高明的地方在于他所说的都是真话,无懈可击;但问题是这些话只透露部分事实,对另一部分避而不谈。目的是挑对自己有利的说,回避对于自己不利的部分。


为什么这种「选择性真话」最可怕?因为主管很容易被这种话术误导,做出错误的判断与决定;主管自己必须承担错误的责任,而没有说出完整真相的人却能避开责任,全身而退。


假话防范之道


要防止这种欺骗的发生,就需要主管对细节的敏锐和对逻辑的掌握。


我和大家分享这些管理的经验,并不是要大家像防贼似的怀疑你的属下和同事。大部分的人都是正直的、善良的;但也不可否认,人总是会因为自律不严、或是为谋取私利,犯下一些错误,或是为了面子而忍不住说了假话。


如果你能深入了解你的属下,就比较容易判断属下所说的话是真是假、半真半假、或是选择性地说真话。


在公司里听不到真话,大部分是主管自己的管理风格造成的。但在职场里的欺骗,还是得由主管明辨导正。如果主管常常无法分辨真话假话,或是知情但不处理,必定导致员工浑水摸鱼,公司纪律败坏,敢说真话的人也就留不住了。


这些道理浅显易懂,相信身为主管的各位必定点滴在心,我就不举例子了。工作时不妨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这些不同的欺骗案例,确实无所不在。


 ● ●


谈了「真假」,再来谈一谈「是非」吧。


「真假」与「是非」


为什么这值得谈?基本上「真假」和「是非」有紧密的关连性,通常认为说真话当然是对的,但这却又不是绝对的。


有趣的问题来了:那就是「真假」是基于客观事实,没多少争议;但「是非」是基于价值判断,所以常有歧异。为什么会说「公道自在人心」?每个人的心中各有一支尺一把秤,对同一件事有各式各样的是非解读;在职场尤其如此,以致对「是非」的疑惑,就比对「真假」大得多了。


西方人有一个名词叫做白色谎言(White Lie),通常「说白色谎言」指的是对的行为、而不是错的。为什么说谎反而成了对的事情呢?


是非的断定往往在于是否「利他」、或是让整体结果变好。


例如,一对夫妻遭遇一场车祸,妻子死亡,丈夫重伤垂危;为了激发命悬一线的丈夫积极求生的意志,医生可能会告诉丈夫他的妻子没事。这就是白色谎言,而且被公认为是正确的事。


从普世价值来看,是非的断定就在于是否「利他」、或是让整体结果变好。如果权宜之下说假话是为了利他,这个假话可能反而是对的(「是」);从上面的例子来看,如果不假思索说真话,让垂危的丈夫灰心之下丧失求生意志,那么这个真话可能反而是错的(「非」)。


前一篇文章提到欺骗有三种,即使是真话也有可能是欺骗;那么我今天来跟各位谈一谈,对于是非有五种态度或现象。而且这五种也有高下之分。


对于是非的五种态度或现象,以及它们的高下之分


第一种是非:大是大非


第一种是非最高尚,叫做「大是大非」;是将所有大小事情都严格区分是与非。大是大非的人一定有很清楚、而且不容混淆的是非原则;不论是在工作环境或在日常生活上,一言一行都严守是非的分际。


古人说「慎独」,即使自己一个人独处,没有他人在场,个人行事仍然遵守自己的是非原则;这种人品格高尚严以律己,但是却难免流于固执,不知变通。


第二种是非:小是小非


第二种是非叫做「小是小非」。他区分大小事,大事严明、小事随兴;采取这样态度的人,对于重要的原则必定会坚守,但是对于日常的一些小事,认为无关宏旨而不一定去遵守。


例如,杀人放火的事情绝对不做,背叛国家的事情也肯定不做;但是在十字路口碰到红绿灯的时候,只见四下无车,也没有人管,就迳自闯红灯过去。 基本上算是不犯法、但会犯规;如果认定方便自己又不伤害他人的小事,就不坚守是非原则了。


以上两种人,终归是有原则、懂是非的人。如果一个社会大多数的人都是「大是大非」或「小是小非」的老百姓,那么这个社会或企业大致会是一个安定、稳定、有序的。


接下来三种情况,差别可就越来越大了。


第三种是非:是非不分


第三种叫做「是非不分」。这种人行事风格绝对自我,完全依照自己心中的一把尺,而不依照社会共同遵循的道德标准和是非规范;所以从外人来看,可谓有正有邪、或是亦正亦邪,因此可谓是非不分。


现在有许多人把「我喜欢就好」或是「任性」经常挂在嘴上。以自己的喜好而行事,而不管他人的感受;所以他们的作为有是有非,其实就是「是非不分」。


第四种是非:似是而非


第四种是非叫做「似是而非」。这种人为什么比「是非不分」的人还糟糕呢?因为他们明明做的事情不对,但是还是要打着一个正义的旗帜,硬拗别人这是对的。如果有一群似是而非又能言善道的人,往往混淆了是非观念;长期下来,甚至足以破坏一个社会或企业的价值观。


这种人要能产生形成影响力,往往是行不义之事却打着正义的旗帜,来把个人行为合理化,用「似是而非」的说法来影响他人的观点。


第五种是非:积非成是


第五种是非,是最糟糕的情况,叫做「积非成是」。为什么积非能够成是?必定有很多似是而非汇集成强大的力量,整个组织文化随之扭曲;反而秉持正义公道的人要退缩、沉默。这种人的所作所为虽然颠倒是非,但凭着多数或是强势,反而成为主流标准。


这种「积非成是」的现象,确实已经存在一些企业和现在的社会各阶层当中。


学过统计学的人都知道,当样本数量足够大的时候,样本的分布一定会成为一个倒扣的钟形,呈现一个常态分配。这五种是非标准基本上也呈现统计学上的常态分配。其中大多数集中在均值线的,就是主流价值。


两股左右是非的力量


不管是大到国家社会或是小到一个企业,都有两股力量在左右着主流是非标准的走向。


风行草偃的力量


第一股力量就是国家政府或是企业的经营层,所谓「风行草偃」的结果。


在论语中有这么一段: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回答:「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在上位者的行为(德)好比是风,老百姓的行为好比是草,风吹在草上,草必定会随风而倒。


无论企业或是国家,道德高下和是非标准,必定与领导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手握最大资源的企业经营者,他的所做所为就是决定企业向上提升、或是向下沉沦的关键。


左右舆论的力量


企业经营者的所做所为,就是决定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沦的关键。


第二股力量就是能够左右舆论导向的团体;例如电视上的名嘴,社会运动团体等等。这些人通常是少数人,但是由于他们的言行能够在媒体上曝光,因此对于社会的影响极大。


在职场上也有同样的现象,除了组织图上的主管以外,通常有些「地下主管」,他们是组织意见领袖,虽然没有实际的职权,但有时他们的影响力甚至于大过组织图上的主管。例如企业中负有众望的资深员工,就属于这类人士。


上任中国惠普总裁后的一段故事


回顾我曾经历过的一段故事。


我面临的挑战


在 1992 年担任中国惠普总裁的时候,我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一个国有企业改造成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当时的员工大部分都是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环境中长大成人,因此厂家一体、公私不分都是正常现象。


有许多观念和做法以一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都是「似是而非」甚至「积非成是」的。以平均工资五百元人民币的当时,部门聚餐一定到五星级酒店,一顿花费数千人民币。酒足饭饱之际,还有人高呼「吃垮资本主义」!


更糟糕的是,员工在上下班搭乘公司提供的班车时,最热门的话题就是找题目骂公司;对公司的批判和攻击,似乎成为了他们做这些假公济私行为的正当理由。也就是打着公义的旗帜,行不义之事。


当时北京有句老话描写这种现象,「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之下,骂政府会有严重的后果。所以能够出气的,就是骂公司。


在大陆改革开放的初期,民怨必须有个出口,这种现象我完全理解;但是如果任由这种现象扩大发展,不仅对于公司的管理、绩效不利,甚至对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都会产生扭曲的后果。


我虽然身为中国惠普总裁,但是改变一个文化是数量多寡的竞争。单凭我一个人的职权和影响力,对抗六、七百人,失败是必定的结果。


我如何扭转局面


为了扭转局面,在 1992 年 7 月 1 日共产党的生日,我借着这个时机召集公司的党员开会。在会议上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究竟是谁代表中国惠普?」。


当中国惠普在员工班车上受到批判的时候,究竟是谁代表中国惠普,应该站出来为公司做辩护?可想而知,所有参与会议的党员们都沉默无声,场面一片死寂。于是我提出了我的三个代表的理论。


代表公司的第一种人,就是「管理阶层」:只要是担任管理职,有管理人的责任,都应该代表公司。否则他就不配坐在这个位子上面来管理员工。


代表公司的第二种人,就是在绩效考核上拿到最优评价的 Top 5% 员工:这些员工就是公司的模范员工,既然就是大家学习的榜样,理应要代表公司。


代表公司的第三种人,就是党员:加入政党从事革命的人,通常都是勇于为理想牺牲自己的人;所以社会上普遍对于自愿加入政党的人都相当尊敬,尤其当时共产党挑选党员标准极高,因此党员成为社会精英也是理所当然。


在中国惠普,我期望党员能够成为员工的表率,在员工不当的批判公司的时候,能够代表公司站出来说句公道话,帮助公司扭转风气,拨乱反正,产生一股正面的力量。


我的这番话,在大会里得到了很大的回响和支持,因此,我进一步在管理层会议和员工大会,广为宣传公司三个代表的论述,得到了大多数员工的认同。而这些代表们也的确在许多改革政策上支持公司,使我推动的变革得以顺利开展。


随着支持的人数不断的增加,中国惠普的价值观和文化也就慢慢地改变了;这是我亲自发动,影响群体来产生量变,再由量变导致企业文化质变的例子。


要改变企业文化或社会风气,绝对不是单单依靠权势就会发生,一定要先量变才能导致质变。如何巧妙结合上述的两股力量,这是领导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题图:电影『致命魔术』中开篇的一个硬币小把戏。


●  


深圳湾(微信公众号 ID:shenzhenware)已开设程天纵先生的文章专栏,查看方式:前往「深圳湾」微信公众号主页-点击主页下方菜单栏「报道」-「Terry 专栏」


想与 Terry 老师互动交流,请点击「阅读原文」预约他的第 23 期一对一、面对面辅导。


— shenzhenwar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