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位86岁老兵的“遗愿清单”:只愿老天,再给我一点时间

2017-09-07 阿里巴巴 天天正能量


诗人狄金森曾写道:

“如果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我就不虚此生;如果能解除一个生命的痛苦、平息一种酸辛,帮助一只昏厥的鸟儿重新回到巢中,我就不虚此生。”                                                                


人人皆有不忍之心。

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悲悯之情、乐善之意,

是否伸出这双手、迈出那一步,

却成为平庸与高尚的分界线。


善良,无关职业.

“冰棍奶奶”10多年捐款捐物十几万,

这些钱都是她开小店、卖冰棍一元一元攒来的。

(什么是真正的富有?没穿过50元以上的衣服,她却靠卖冰棍捐了十几万)


今天,老人被评为本周周评一等奖,

获得奖金一万元:


善良,无关年龄。


86岁的老人,20年义务修复清代古石桥。


桥修好了,头发白了,

一己善念,泽被千秋。


他叫常宁州,本周另一位获奖的老人。



从陕西长安子午峪口往山里走,沿着山路不远,会看到路边有一座精美的双层石拱桥,当地人称之为“头道桥”。



桥是当时的陕甘总督左宗棠修的,那时候可以说是最早的西部大开发,这座桥就是那一段历史的见证。”


在汉、唐两个朝代,“子午栈道”是京城长安通往汉中、巴蜀及其他南方各地的一条重要通道,有诗云“深林迷昏旦,栈道凌空虚”。


(子午栈道,古人在悬崖陡壁上开凿出来的一条小道。栈道先在峭壁上凿一个洞。再把木桩打进洞,然后在木桩上铺上木头,做成供人们行走的路。)


“清朝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为了开发建设西北,大力发展交通,修建了西兰公路,凤翔的‘左公柳’,甘肃的‘左公杨’就因此得名。后来他又对秦岭的五条道路进行了翻修改建,并修了两座石桥,其中一座在甘肃天水,另外一座就是咱们子午峪的头道桥。”



后来在甘肃天水的罗峪河上,常宁州老人见到了那座一模一样的石桥,那时候,他才二十多岁。


“那是1964年,我在天水步兵学校参谋队学习的时候,当时一眼就认出来了。”不过非常可惜,那座石桥因为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长年累月,树木麦草堵住了桥拱,几场大水下来,把桥硬生生的冲倒了……”



头道桥,高9米、长16米、宽2.5米,东西横跨子午峪,被村民们誉为“城南第一桥”。


“小时候,二伯家就住在这山里,他经常用背篓背着我,走过这座石桥。”老人说,那时候村民进山、下山都得经过这座桥。


“青石雕琢而成的台阶桥面,经过上百年的脚步磨砺,变得光滑如镜。”中年村民都还记得和小伙伴们在石桥上玩耍的情景,“冬天滑雪能滑出一丈;夏天躺在铺在桥面的凉席上,前半夜温热到后背,后半夜凉爽到脚跟。”


▲当时桥两侧都被冲毁,只留下底部一块巨石。


这座被常宁州老人称为“左氏桥”的头道桥,由于年久失修,也逐渐发生垮塌。加之1982年的一场山洪,使得这座桥从此成了危桥。那时候,他在西安陆军学院训练部任教。


头道桥彻底毁坏后,遇到汛期,要通过这道河,只能就近绕道西安蓝田县,或者蹲守三五天之久。



1986年从部队转业后,常宁州老人在省文物局工作,“秦岭这五条道我都走过,和文物局的专家一起,一条道一条道的考察。”当时经常会看到这座桥,常宁州心里很不是滋味。


在老人眼里,子午道不但是穿越秦岭的一条南北便道,更是承载了上千年风云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历史链条。虽然河面上在别处已经新修了一座水泥大桥,但在常宁州看来,“历史链条不能从这里断裂,我们应该把它修复起来。”




二十多年前,常宁州老人退休回到老家,就住在子午峪口的一个农家小院里,退休生活过的平静安逸,但这座桥一直牵挂着他的心。


当老人向年轻人兴致勃勃谈论子午道的辉煌过往时,年轻人听得目瞪口呆,“这条古道上还有这么多历史故事,真是不说不知道呀”,但随后则会说,“毁掉的老桥还不至于重修吧,有那闲钱不如投资生意或者搞些时髦的现代建筑。”


(西部农村小洋楼)


有一次他见村民流行扒掉砖木结构的旧房子改建小洋楼,家里的石门墩、石磨子、石狮子悉数被游走在乡间的生意人收走了。常宁州急了,下决心要把这些老祖先留下的古董设法留下来。



他拿出用于养老的8万元私房钱,雇用村子里几位信得过的中年人,挨家挨户掏钱收购。蓝田、鄠邑、周至等沿山周边各个村落的收完了,就跑到渭南等地去收,仅石门墩就搜集了8000余个,翻新头道桥使用3000余个,后用4000余个石门墩复原了两个村庄的古门楼。


有人问:为何拿出自己的养老钱?老人说,我自己的钱,我还不能做主了?!


为何收购民间老物件来修桥?老人说,头道桥是用方形石块建造的,如今没人愿意执铁锨、抡大锤破石头。“这些老物件既是修桥的上等石材,也算是对它们的最好保护,起码我把老祖宗的东西留在这了。”



为了尽量还原古桥风貌,常宁州老人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他想起1964年自己在甘肃罗峪河上见到的石桥。常宁州连忙跑了一次甘肃,发现那桥同样被毁掉。老人走访当地文保部门和周边群众,自己下河对遗迹进行测量,掌握了重要数据和结构模式,绘出了草图。



“修桥的事情乡党们都很拥护,街道办也非常支持。”老人说,听说他要修桥,当地政府又给筹措支持了20万元,四邻八方的乡党也都赶过来义务帮忙。


修桥时,由于体力透支,老人几乎每天坐在工地观察施工进度。最后他觉得往返工地与住处之间耽误时间,干脆吃住在工地,全天在现场指导工人施工。


经过五个多月的艰难施工,这座被损毁的“头道桥”,以典型的中国古式双层石拱桥模样,重现在世人眼前。


常宁州提议将其正式命名“左氏桥”,以此表达对其初建者左宗棠开发西部所作贡献的纪念之情。



如今桥已经修好了,老人偶尔会走上来转一转、看一看,乡党们碰到了总是热情的跟他打招呼。



“龙头还在,龙尾已经找不到了。”老人的言语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现在石桥旁边新修了水泥公路,这座石桥已经不再是村民的必经之路,它更像是一个小景点,时常会有进山的游客在此停歇,拍照留念。傍晚时分,附近的村民三五成群的也会在桥上纳凉,山风轻轻吹过,十分惬意。



桥修好后,老人的头发白了许多,可精神头更足了。


“这地方历史典故很多,但缺乏保护,现在人都一心想着发展经济,到处都是一个模式,都是在拆旧建新,将来年轻人就啥都不知道了。”老人说的有些气愤。“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慢慢就只剩下概念了!”


“我现在在写《秦岭志》,已经写了五本了,希望能给后人留下一些文史资料。”老人现在的生活很简单,但每天都很忙碌,他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要做的事还很多。


老人的故事经《三秦都市报》推荐,获得207期天天正能量评选三等奖。


他说,只要还活着,他就会尽自己的力量再做一点,再多做一点!

内容综合《三秦都市报》、《西安晚报》、终南故事(zhongnangushi)报道


天天正能量颁奖词

为了一个无私的愿望,

耋耄之年的他,与时间赛跑,

用自己的双手和脚步串起历史的链条。


也许多年以后,他的名字终会被人们遗忘,

但他留下的乡愁将萦绕在一座座古石桥上,

长久地存在着,

看得见、摸得着、记得住。

此时此刻,请向满头白发的他致敬!


也向本期其他获奖者们致敬!


他们是▼▼▼


每天三次透析、坚守三尺讲坛的衢州老师徐向荣



他是幸福的,他热爱自己的工作,工作就是他所爱;他是不幸的,患上了尿毒症。


在不幸面前,他没有向命运低头,他婉拒了学校安排的清闲工作,每天自己在家做完透析之后,坚持给学生上课。


正是因为他太热爱自己的生命,所以才不想去辜负它、让它更有价值。


我们每个人,不管是什么岗位,不妨拿出这种“初心”与热爱,珍爱自己的工作、珍惜自己的生命,把每一天都奏出最美的乐章!


教师节将至,让我们向“铁汉教师”致敬!


推荐媒体 | 钱江晚报

获奖奖项 | 二等奖



27年河中救起30多人的湖南永州两兄弟唐新林、唐满园



唐氏兄弟自幼在江边长大,靠着一身好水性救起过30多人,洪灾中转移300多名受困群众,成为名副其实的“救人专业户”。


下水救人在兄弟俩看来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如有需要,他们还会随时下水救人,他们的义举只是出于本能,出于发自心底的善良,把救人、救命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点赞,把最高的敬意,献给我们身边最真实的英雄!


推荐媒体 | 潇湘晨报

获奖奖项 | 二等奖




救助3岁迷路男孩的北京市民吴先生




车来车往的街头,小男孩独自徘徊在十字路口,危险随时可能发生。幸亏热心的他路过,多留了一份心,停车耐心守护,最终将孩子安然无恙地送回了家。


偌大的城市,不止需要有人负重前行守护岁月静好,也需要每一个普通市民,用彼此的关爱增添温情。


推荐媒体 | 北京晨报

获奖奖项 | 三等奖




11岁起撑起母亲的一片天的研究生吴步晨





从11年前母亲双目失明时起,他便成了母亲的双眼。11年里,他一边照顾母亲,一边艰难求学。


天降大任,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看着他朝着梦想一步步靠近,我们除了敬意,唯有祝福,相信正能量满满的他,历经风雨洗礼,必将迎来最绚烂的彩虹。


推荐媒体 | 生活报

获奖奖项 | 三等奖



见善思齐,

再平凡的我们,也拥有温暖他人的能力。

愿你一生善良,自带光芒。


请问

你身边有冰棍奶奶、或者常宁州这样的老人吗?

好人变老了,

需要更有力的声音。





推荐阅读

13岁打工供自己上学,满手血泡不说苦,拿到大学通知书他却犹豫了…

15岁杀人,反复进出监狱6次,这个花臂大汉却喂饱小城40000名孤寡老人

马云捐了几百亿做公益,为何只能申报0.5个公益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