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学界动态】“未来十年的全球社会与国际领导”研讨会在沪召开(一)

2017-06-18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点击上方“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可订阅哦!


“未来十年的全球社会与国际领导”研讨会在沪召开(一)


本文来源: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


2017年6月18日,“未来十年的全球社会与国际领导”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此次研讨会是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和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联合主办。研讨会以“未来十年的全球社会与国际领导”为主题,通过专题讨论和点评的形式,讨论了“国家形态与国际领导权”、“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人权治理”、“特朗普政府与美国国际领导力”、“全球化新趋势与国际领导权的分散化”等热点话题。

会议伊始,复旦大学校长助理、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陈志敏教授致欢迎辞。陈志敏教授对举办本次研讨会的起因、准备和安排进行了介绍,并指出全球社会治理从本质上而言是领导力的较量。会议的主旨是,通过专家学者的论文思想交流,今后于《复旦国际关系评论》推出专辑,或通过论文集的形式汇集研究成果。陈志敏教授还指出,如何界定领导的概念,如何定位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领导角色,是非常重要的议题。这些议题亟需各位专家分享自己的见解。

复旦大学校长助理、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

陈志敏教授致欢迎辞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刘建军教授、张建新教授、潘忠岐教授、包刚升教授,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宋国友教授、张家栋教授等嘉宾在会议期间发表了精彩观点,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赵可金教授和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孙学峰教授分别就”国际公共产品与中国外交转型“和“美国东亚领导权与中国周边安全政策”两个主题发表精彩演讲,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永成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鹏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高奇琦教授、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常健教授、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庞中英教授、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刘德斌教授、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杨卫东教授等知名学者也出席了此次研讨会。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赵可金教授作为会议主办方之一,也在研讨会前开幕致辞。赵可金教授向大家介绍了研究院近年来对国际领导议题的研究、行动和成果进行了介绍,并且非常希望这个研讨会能够继续办下去,使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在研究工作、人才培养方面能够有更加深入的合作。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赵可金教授发言


复旦大学政治学系的刘建军教授介绍了会议的准备工作,对诸位学者的到来表示了感谢,并期待这类研讨会能够持续下去。刘建军教授认为,在国际舞台上仅仅靠实力说话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包括规则制定的能力、个人魅力的要素等在内的国际领导能力。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刘建军教授发言


研讨会第一场由苏长和教授主持,首先发言的是来自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的庞中英教授,主题为《中国是否已经确立“领导”为外交政策原则:如何看待中国的国际领导作用》。庞中英教授指出,讨论“国际领导”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大背景,即中国在国际社会中领导力量的崛起:G20在杭州的举办、一带一路高峰论坛、金砖国家峰会等,都让我们看到中国在这一舞台上日渐重要的影响力。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庞中英教授发言


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的刘德斌教授进行了《国家形态与国际领导权》的发言。刘德斌教授从国家形态、国家类型的角度思考了国际领导问题,即:什么样的国家适合领导当今世界。刘德斌教授认为,近20年全球化的发展,基本改变了我们对国家形态、国家类型的判定标志,比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东方与西方、边缘与中心的概念都在逐渐失效,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国家形态的判定方法。

 

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刘德斌教授发言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张建新教授第三个发言,主题为《国际领导的想象与陷阱》。张建新教授认为,中国国际领导有着三重“想象”:首先是理论的形成。其次是时空的突破,包括周边影响的恢复、地区领导的形成和全球领导的转移,再次是美国的衰落,如果美国没有衰落,那么中国成为国际领导者的速度不会那么快。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张建新教授发言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孙学峰教授,发言题目是《美国东亚领导权与中国周边安全政策》。孙学峰教授指出,中国领导地位的提升必然要提到美国。二战以来,美国的国际领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安全,即给其盟友和一般大国提供安全保护;二是发展,即经济发展与稳定的统一;三是面子,即国际地位与软实力。可以说近十年来,美国的国际领导是出现了一定的松动的:恐怖主义、经济危机、价值观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国际领导基础。但是,如果仔细研究美国在欧洲和东亚的领导地位,特别是在东亚,仍然是相对稳固的。中国目前只是完成了实力准备的阶段,更多需要做好自身的工作,少犯错误,把握好可能存在的历史机遇。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孙学峰教授发言


陈志敏教授和赵可金教授对各位嘉宾的发言进行了点评。陈志敏教授提出,在考虑中国国家领导地位的问题时,一方面要看到我们国家的崛起,目前已经在做一些国际领导的工作;但另一方面,我们到底“想做什么”,即领导角色的设定,其实是更为核心的一个议题,不能走一步有一个新的想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采取协进型的策略较为可取,包括要以吸引性的手段为主、不能做一种包办性而要做赋权性的领导等等,做好几个方面工作的平衡。

赵可金教授就以上发言给出了三点评论。第一,中国学者在讨论这一议题时,往往会带有一些中国的色彩,陷入了“策论”轨道。这就可能会带有自身的一些偏见。第二,淡化“策论”,就要强化理论。领导学中有非常多的理论,我们国际领导的理论要和领导学中的各个理论对话,而不是停留在国际关系理论之中。我们在采取不同维度分析国际领导的同时,如何控制“共変性”,需要进一步考虑。最后,领导形态本身是会变化的,但国际领导的形态往往被美国霸权的单一模式所掩盖了,这也是值得强调的。


研讨会的第二场由复旦大学刘建军教授主持,首先发言的是来自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潘忠歧教授,主题为《中国应如何在国际规则的制定中发挥领导角色》。潘忠歧教授指出,领导者不一定要依靠实力,还需要依靠规则;中国不可能推翻现有国际秩序,但可以从历史上学习美国经验、借鉴苏联教训。潘忠歧教授提出了“领域优势”的概念:如果某一国家在特定领域具有优势的话,可以成为很好的领导角色。在很多新的、没有领导角色与规则的地方,中国可以承担起责任来,比如网络、太空、深海领域等等。潘忠歧教授还提出了“创制能力”、“国家标准”的概念。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潘忠岐教授发言


来自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的杨卫东老师做了《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基于实力与政治领导力关系的视角》的发言。杨卫东老师首先分析了国家实力与政治领导力的辩证关系,指出国家综合国力是实力和政治领导力的综合。在此基础上,杨卫东老师分析了美国衰落的证据与趋势:虽然在经济、军事、软实力方面仍然非常强大,但国内政治极化对其国际领导力带来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杨卫东教授发言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的高奇琦教授发言的题目是《社群世界主义:中国观念对全球治理理论的可能贡献》。高奇琦教授首先梳理了自己对研讨会主题的思考。首先是未来十年世界与当今世界的关系问题,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能带给国际社会外部环境的变化:比如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改变。其次是中国的实力是否足够进行国际领导。最后,高奇琦教授分享了自己有关中国人领导世界方式的思考,比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可能要进一步细化。

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高奇琦教授发言


随后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的常健教授就《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人权治理》发言。常建教授分析认为,当今国际社会需要新的领导的出现,这对中国而言是非常大的机遇,但中国是否做好了准备仍有待检验。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的常健教授发言


刘德斌教授和庞中英教授对本场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刘德斌教授认为,中国可能没有做好成为全球社会领导者的全部准备,但时代已经提出了要求,到了不得不试图领导的时候。刘德斌教授进一步指出了全球治理中必须回答的两个问题,一是对全球治理的基本形式要有清晰的判断,即到底是恶化还是好转;二是国际如何做,特别是国内和国外的机制如何协调起来。

庞中英教授进行了两点评论,一方面,庞中英教授指出,更多的学者关注的是“为什么领导”,而非“如何领导”的问题;对这一问题可能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另一方面,我们需要获得一个共识:要在现有世界秩序中,寻求中国的领导作用。中国领导与现有世界秩序不应是相冲突的。在各个层面上,即便是在自由秩序层面,中国都大有可为。


与会者合影

亲爱的各位朋友,为了加强不同群体朋友之间的交流,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拟创建微信交流群,分别为公务员群,教师群,学生群,爱好者群,企业群以及媒体群定期举行交流以及活动。请添加微信1264273178添加时备注您的信息将您拉入对应的群中。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ID:sinozhuge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万里常安研究院是由国内知名国际关系学者、国际新闻评论员黄日涵老师领衔的专业研究“一带一路”以及海外风险的智库,旗下中国最大的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社区拥有15万的关注者,投稿或课题研究合作请联系邮箱:sinozhuge@126.com,另外“海外利益研究”

(haiwailiyi)微信公众平台也期待您的加入。



责任编辑:沈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