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新书推荐】上海交大陈拯博士专著《新兴大国建设国际人权规范研究》出版

2017-06-27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点击上方“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可订阅哦!


上海交大陈拯博士专著《新兴大国建设国际人权规范研究》出版


本文来源:国际关系预测(ID:IRtongxun)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关系系陈拯博士的专著《新兴大国建设国际人权规范研究》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陈拯博士负责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新兴大国建设国际人权规范的动机与策略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下是作者简介及该书的目录与前言。


 

作者简介: 陈拯,北京大学法学博士,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并在牛津-普林斯顿全球经济治理项目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制度与规范变迁的理论分析、中国人权外交政策等。在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世界经济与政治》、《当代亚太》、《外交评论》、《国际政治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新兴大国建设国际人权规范研究

前言1

导论 世界政治中的国际人权规范建设1

第一节国际人权规范建设的动机与策略问题1

第二节国际人权规范建设:既有解释6

第三节本书的研究思路15

第四节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25

第五节结构与行文安排27

 

第一部分    分析框架与理论解释

第一章 规范体系动态复杂性与行为自主性43

第一节规范体系动态复杂性与规范变迁43

第二节把“行为自主性”找回来54

结论60

第二章 身份承认与规范倡导:动力解释72

第一节身份政治的两种逻辑72

第二节为承认而斗争:从身份追求到规范建设81

第三节“新兴大国”推动人权规范建设的动机分析85

结论89

第三章 规范建设与说辞辩论:策略解释103

第一节规范谈判:从商谈沟通到说辞运作103

第二节说辞论争的基本形态107

第三节说辞论争的解决及其影响因素115

第四节“新兴大国”建设人权规范的策略及成败127

结论134

 

第二部分     假设检验与案例选择

第四章 日本与种族平等议案147

第一节种族平等议案交涉147

第二节对移民与国内政治解释的检讨150

第三节种族问题与日本的大国身份154

第四节日本种族平等议案失败的原因161

结论164

第五章 中国与联合国人权体系的草创174

第一节中国的大国身份与大国意识174

第二节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上的挫折178

第三节中国代表团与旧金山制宪会议182

第四节理论解释189

结论191

第六章 欧共体与欧安会人权原则的确立200

第一节人权议题进入欧安会议程200

第二节赫尔辛基人权议题的谈判过程209

第三节欧安会人权原则的成立217

第四节理论解释220

结论225

 

第三部分   从案例比较总结到政策分析应用

第七章 中国崛起与国际人权规范239

第一节中国人权理念变化中的自主性239

第二节中国在国际人权事务中的积极身份追求与策略247

第三节中国崛起与国际人权规范的未来257

结论261

第八章 金砖国家与“保护的责任”的演进274

第一节“保护的责任”的兴起275

第二节金砖国家与规范传播中的反馈与妥协278

第三节框架滥用与框定竞争的出现283

第四节框定竞争与深度介入:“保护过程中的责任”292

结论296

 

第九章 结论309

第一节全书内容总结309

第二节学术贡献和研究不足314

第三节政策启示321

 

参考文献329

  

前言

本书回答这样的经验困惑:在国际人权规范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为什么一些新兴大国(特别是非西方大国),它们的政治制度与文化传统迥异,却都在某些关键历史节点上扮演了规范倡议者的角色?它们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为何它们的努力有时成功,有时却以失败告终?它们突破权力结构限制有哪些办法,又需要怎样的条件?

对新兴大国推动人权规范建设历史经验的探讨,服务于中国提升国际人权领域话语权的现实需要,也是对人权规范变迁既有理论解释的修正和拓展。有关国际人权规范建设的学理研究,长期笼罩在西方意识形态话语之下,轻视非西方国家在规范建设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针对这些不足,本书突出国际社会规范体系的内在复杂性,强调“国家重构自我身份的自主性”与“利用并改造国际规范的能动性”,由“对积极身份的承认追求”解释新兴大国推进人权规范建设的动机,从“说辞策略的运作水平与条件”解释相关努力的成败。在动机和策略两个问题上,本书都提出了不同以往的更具普遍性的解释。对“中国推动联合国国际人权保护机制草创”等三个历史案例的梳理和比较,有力验证了上述命题;对中国政府在“保护的责任”等议题上作为的讨论,则进一步展示了本书理论框架在政策分析中的实践应用价值。世界政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革,如何引领国际秩序的塑造正在成为中国外交的核心挑战,而人权规范是其间最为敏感的关键议题。本书转换视角,挑战既有研究的刻板偏见,总结中国自身及类似国家的实践经验,期待能够对读者思考和认识相关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 。

 

本书是我承担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最终成果,也是对十年来在国际关系领域学习和探索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从东京论文起笔到牛津书稿杀青,一晃已过六年。这部书稿陪伴我走过了学术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此时此刻,思绪万端,无尽的是感恩与怀念。

本书写作缘于我对制度与规范变迁问题的兴趣与困惑。它首先是我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早稻田大学联合培养双博士项目五年思考与钻研的成果。除了我的博士导师朱锋教授,硕士导师张海滨教授以及早稻田博士导师田中孝彦教授,在两所学校里予以我关怀与指导的老师还有很多,此处难于一一列举。老师的传道授业,构建了我分析问题的知识框架,他们的言传身教,为我树立了为学做人的价值坐标,且这种关怀与指引并不因为我的毕业学成而稍有中断减弱。十数载求学,从黛溪中心小学、到屏南县第三中学、屏南县第一中学,到北京师范大学、再到北大和早稻田,教育塑造了我的灵魂,学校改变了我的命运。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惟愿过去将来,我都能不辱于师门,无愧于师教。 

本书的基础是我的北京大学博士论文。朱锋老师的点拨指导奠定了研究的整体格局,特别是理论探索与政策分析相结合的基本方向;从论文开题、预答辩到匿名评审再到最后答辩,孙建中等多位审查老师及匿名评审在不同阶段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推动了论文逐步修改完成。在论文构思和写作的过程中,我在与学友先进的探讨中获益颇多。和陈定定、蒲晓宇的交流提示了“双向社会化”与“行为自主性”的思路;与孙学峰、刘丰、杨原的讨论则让我开启了“正当化”这一议题方向;许田波、李巍、王学东、陈须隆、徐进、尹继武、左希迎、林永亮、李卓、康杰、邓好雨等分享了珍贵的资料、意见与鼓励。宋伟老师主持的北大国关博士生论坛上江忆恩教授及各位同学的讨论,求职过程中胡伟、苏长和、黄琪轩、马俊等各位老师对我所做报告的评议,亦使我在论文修改过程中受益匪浅。

毕业后,我有幸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工作,与这样一个正在蓬勃兴起中的单位共同成长。感谢领导的提携、同事的支持,使得我能够专注于教学与科研。几年间,我在各级若干课题项目的支持和推动下,逐步将研究拓展到“保护的责任”规范的演进问题,结合中国等金砖国家在“保护的责任”等问题上的实践作为,延伸出“框定竞争”等新的理论思路。感谢毛维准,邱昌情,林民旺、顾炜、朱杰进等在此期间的交流讨论。这些新思考也被有选择地充实进本书之中。那些无法纳入此书以及正在延伸的思考,将成为我正在写作的第二部中文学术专著的核心内容。

本书的不少见解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澳门大学、上海社科院等举办的多个学术会议上做过陈述,得到了大量有益的反馈。论文底稿还有幸蒙复旦唐世平教授采用,在其主持的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上用作讨论材料,收获了许多直率到位的批评,成为修改书稿的最大助力。书中部分内容曾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外交评论》、《当代亚太》、《国际政治研究》,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等杂志发表。我从袁正清、吴文成等编辑老师以及各杂志所延请的匿名评审人处收获了大量有益的批评和启发。从第一篇学术习作开始,陈志瑞老师一贯的知遇之情,我将终生感念。

以不断修改拓展的书稿为基础,我有幸获得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推荐,申请并获得了国家哲社后期资助项目的资助,最终保障了此书的顺利出版。在此过程中,潘丹榕老师与各位评阅专家的中肯意见,又让书稿在形式改变的同时,质量也再次得到了提升。作为我们上海交大国际关系系培养的毕业生,责任编辑王琪出色地完成了工作,让我倍感骄傲。 

除了师友的教正,书稿的完成还有赖于许多机构与项目的支持。感谢为我提供赴早稻田留学奖学金的日本笹川平和财团日中友好基金,感谢于展老师的关爱;感谢国家哲社规划办、上海市哲社规划办、上海市教委以及学校文科处所提供的科研经费资助;感谢这个互联网时代为学术交流所提供的便利,感谢刘楚域、王子夔、李钧鹏等学术挚友。感谢北京大学图书馆特别是国际关系学院分馆,早稻田大学各图书馆尤其是高田早苗研究图书馆,还有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感谢它们所提供的文献服务和写作环境。这本书最后的文字修订是在我在牛津大学全球经济治理项目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完成的。在这个霍布斯、洛克、斯密曾经思索徜徉的殿堂里,我的研究也正开启新的阶段。

从论文初稿到书稿定稿,所花费的时间超出了我的预料,然而正如这半年时常路过的哈里斯·曼彻斯特学院(Harris Manchester College)门楼的那句铭文所书,“它比你预想的要迟,但永都不会太迟(It is late than you think, but it’s never too late)”。此时此刻,尤其想念我的各位同窗挚友,想念路阳、郭健等坐而论道的室友,想念衣远、卢昊、朱晓琦等东渡扶桑的伙伴,想念亚滨和谭春霞等相互扶持的同门,还有此处无法一一致谢的朋友们。尤其要感谢的是李晨,一晃离你我结伴到英杰中心听沃尔兹的讲座已是一轮十二年,一路走来,亦师亦友,你大概是对我影响最大的同辈,更一直是我的学术榜样。 

最后,最应感谢的是我的家人。为了求学,去国离乡,感谢我的兄弟对父母的帮持与陪伴。感谢我的岳父岳母对我的无比关爱。感谢爱妻淑娴,陪伴我走过了这一段学术征途,书稿的字里行间处处都已留下你的印记。感谢我含辛茹苦的父亲母亲,你们是我永远的依靠。这本书是献给你们的。我唯一的期待就是它能让你们觉得骄傲。 

这些年读书求学的一大乐事便是翻阅各种论述著作的前言和后记。学者的师承,治学的况味,或平淡或绚烂的言辞背后,是学术作为一种志业的永恒魅力。学海无涯,期待我这点微小的工作,能够得到学界的认可。书山路漫,其修远兮,我也将继续上下求索,勤奋耕耘。

陈拯 

辛卯芒种初稿于北京大学畅春园

丁酉立春定稿于牛津大学饱蠹楼

亲爱的各位朋友,为了加强不同群体朋友之间的交流,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拟创建微信交流群,分别为公务员群,教师群,学生群,爱好者群,企业群以及媒体群定期举行交流以及活动。请添加微信1264273178添加时备注您的信息将您拉入对应的群中。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ID:sinozhuge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万里常安研究院是由国内知名国际关系学者、国际新闻评论员黄日涵老师领衔的专业研究“一带一路”以及海外风险的智库,旗下中国最大的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社区拥有15万的关注者,投稿或课题研究合作请联系邮箱:sinozhuge@126.com,另外“海外利益研究”

(haiwailiyi)微信公众平台也期待您的加入。



责任编辑:沈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