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能源问题】陈宪良:中国能源安全与中俄能源合作

2017-06-30 陈宪良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点击上方“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可订阅哦!


中国能源安全与中俄能源合作


作者:陈宪良,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后;

本文来源:《东北亚论坛》2017年第3期


【摘要】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能源消费与进口国,能否确保稳定的能源供应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一个战略性问题。俄罗斯作为一个能源生产和出口大国与中国有着天然的地缘优势,对中国确保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俄两国在化石能源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促进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无论对中国确保能源安全,还是对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能源合作;石油;天然气

 

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能源消费与进口国,能否确保稳定的能源供应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一个战略性问题。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也快速增加。当下,中国的化石能源仅依靠本国的能源采储已远不能满足自身的经济发展需要,[1]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2015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60%,天然气的对外依存也增至33.5%,2即便是产量居世界首位的煤炭,对外依存也曾一度增至10%左右。近两年,尽管因经济增速放缓,致使能源的进口增速有所下降,但是从长期经济发展来看,中国三大化石能源的对外依存度依然会恢复快速增长的势头。

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某种能源对外依存度超过50%,这个国家就要从战略角度考虑该能源的进口与保障了。本文将从传统上的能源安全角度,即能源的价格和能源供应方面来分析中国的能源安全。

一、中国化石能源的储、采与消耗现状

从能源的储备总量和开采量来看,中国算是一个能源大国。据相关预测,2013年中国常规石油地质资源量为1050亿吨,可采资源量268亿吨。截至2014年底,石油累计产出62亿吨,剩余可采资源量为206亿吨。[2]目前,中国石油开采量较为稳定,均在年产2亿吨左右,世界排名第四位。2在天然气的储备方面,中国探明储量为4.6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探明储量的2.46%,位居世界第12位。近年来中国在天然气勘探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3年,中国天然气探明储量大幅增加,增长了6159.11亿立方米。[3]2014年,新增探明储量也逾5000亿立方米,尤其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在四川安岳气田龙王庙组气藏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发现一个可采储量1875亿立方米的特大天然气田。[4]2015年,全国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仍保持增长态势,新增探明地质储量6772.20亿立方米,新增探明技术可采储量3754.35亿立方米。[5]中国的非常规天然气储量丰富,至2015年底,全国页岩气剩余技术可采储量21.8亿立方米,储量规模世界第一。煤气层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至2015年底,埋深2000米以下的浅煤层气资源量36.81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6]尽管近年来中国天然气的探明储量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从世界整体探明储量来看,中国常规天然气储量所占份额并不高,非常规天然气开采难度较大。

从中国的经济发展、能源开采及消耗的基本态势来看,今后中国石油产量将在很长一段时间稳定在2亿吨左右,而石油消费量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还会大幅增加,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仍将持续增长。从图表1中可以看出,2016年中国石油的消费量达到5.56亿吨,进口量增至3.56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了64%。“十三五”将是中国大力加强环境保护的时期,为了减少环境污染,中国政府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减煤炭的生产和消费。石油的消费将会进一步快速增长,其进口量也会大幅增加。据有关方面预测,至203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很可能超过80%。[7]

近年来,中国天然气的产量尽管逐年上涨,3但依然无法满足年均10%的消费增速。虽然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呈放缓势头,一定程度上导致天然气消费量增速下降,但天然气的消耗量和对外依存度依然呈上升态势。2015年中国天然气的消耗量达到了1910亿立方米,对外依存度增至33.5%。综合来看,今后我国天然气消费量与对外依存还将快速增长。

在煤炭储量方面,截至2015年底,全球煤炭储量总计8915亿吨。中国储量1145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2.84%,位居世界第三。[8]相比石油和天然气的储备状况,煤炭储备情况相对较好。可以说,中国不但是煤炭的储藏大国,而且是生产大国。2015年中国煤炭产量37.5亿吨,1同比减少3.3%.煤炭消费量39.65亿吨,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比重达到64%,远高于世界30%的平均水平。[9]纵观中国煤炭生产与消费情况,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煤炭消费经历了由低迷向加速,再到低速增长的过程:2000年煤炭消费13.6亿吨,2013年消费量增至42.4亿吨,13年时间增加了28.9亿吨,增长212.8%。不过,近两年,由于多种因素,煤炭需求大幅下降。从2014年起,全国煤炭生产和消费量双双下降,生产同比下降2.4%,消费下降3%,2015年生产及消费分别下降3.2%、3.7%。2016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很大,结构调整、经济转型、环境治理等多重因素叠加,使煤炭的生产和消费将进一步减少。[10]

总之,从三大化石能源的储、产、消耗、进口及今后的发展态势来看,除煤炭外,石油和天然气均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



二、中国能源安全存在的现实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但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中国的能源消耗也快速增加,尤其是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能源缺口也日益扩大。2016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增至64%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会持续增长。因此,确保石油的安全供应已成为中国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一个大量进口能源的国家而言,是否能确保其能源安全,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能否以较低廉的价格买到能源,另一方面便是能否将买到的能源顺利地运抵本国。当下,就石油的价格来看,世界油价并不稳定,“过山车”式的油价变化对中国经济存在着较大的影响。进入新世纪,尤其是2004年以后,国际油价进入上升通道,原油价格由每桶40美元左右很快升至每桶100美元以上。到2008年7月11日,国际油价窜至每桶147美元。三年多的时间,油价上涨了3倍多。中国作为石油进口大国,为此花费了大量资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经济发展和国民的生活成本。而2008年7月11日后,国际油价又出现了急速下跌,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下跌了50美元。2010年后,因各国经济的逐步恢复,国际油价有所回升,一度升至每桶100美元以上,但由于世界经济并未真正走出危机,加之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半岛,遭至美欧等西方国家的制裁,国际油价再度下探,使得油价近两年降至每桶50美元以下。油价下跌尽管对中国这样的能源进口大国整体有利,但因无法准确判定油价的走势,导致中国经济也受一定影响。尤其是,在石油价格下降之前,中国曾与俄罗斯和一些OPEC国家签署了石油合同,这些石油合同难免会使中国外购油价高于当时的市场价格。

如果说油价下跌对中国经济发展整体并非坏事,那么从地缘政治环境及世界石油储产分布和中国的石油进口渠道来源看,中国的石油进口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一方面,中国石油进口来源地主要集中在波斯湾、非洲、俄罗斯和中亚等地。从进口国别来看,中国石油进口国主要是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俄罗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委内瑞拉、阿曼、哥伦比亚、南苏丹和刚果(布)等国。其中,中东和北非占中国进口石油的70%强。因历史、宗教和地缘政治等因素,中东和北非地区局势始终不稳,尤其是中东地区受美国的影响较大,沙特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友,在中美关系出现紧张时,很难说其能否确保对中国的石油供应。2016年年初,沙特石油部长纳伊米还公开表示,该国已经做好准备,必要时将向中国提供更多原油,但时隔不足一个月,竟突然拒绝中国增加石油进口的请求。[11]其中除价格因素,也不乏美国的影子。此外,OPEC其他主要成员国科威特、阿联酋也拒绝了中国增加进口原油的要求。先前,俄罗斯也曾表态,或无法根据协议长期供应中国所有石油。这自然会对确保中国石油供应留下安全隐患。当然,包括俄罗斯在内的石油出口国更多是从经济利益考虑,它们担心中国在低油价时大量吸储原油,等石油涨价时,再减少石油进口,导致其利益受损。但无论是何原因,随时保障对中国的石油供应,是确保其能源安全的前提条件。

确保外购的石油、天然气顺利运抵是国家能源安全的第二个重要环节。从进口石油的通道来看,中国目前石油进口有四条通道:第一条通道也是中国进口石油最重要的通道,即从北非、中东经过地中海(亚丁湾)、波斯湾到印度洋、马六甲海峡运抵中国;第二条通道是从北非、中东经过地中海(亚丁湾)、波斯湾、印度洋到缅甸皎漂港通过缅甸国境运至中国西南地区;第三条通道是从哈萨克斯坦经霍尔果斯口岸进入中国新疆;第四条通道是通过俄罗斯的远东输油管线到斯科沃罗季诺经漠河进入中国。从四条油气运输通道的运量及安全状况来看,第一条通道承担了中国70%的原油进口运量,因这条通道经过安全局势较为严峻的亚丁湾、波斯湾,尤其是经过繁忙而狭窄的马六甲海峡,这对中国油气运输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在美国重返亚太,且完全有能力控制马六甲海峡的情况下,中国能源运输安全受到的威胁是现实的。当然,这也许更是一种潜在或者说是理论上的威胁,但作为大国必须考虑到任何可能的威胁,做到未雨绸缪,才能不受制于人,确保其大国地位。

为了规避“马六甲之困”,中国和缅甸于2009年签署建设中缅油气管道的协议,2010年6月破土动工,2013年9月30日,中缅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正式运营。2015年1月30日,中缅石油管道全线贯通,开始输油。[12]中缅油气管道的开通,使油气运输绕过了马六甲海峡,对保障中国的能源运输安全具有重大意义。但中缅油气管线也并非完美无缺。一方面,缅甸国内局势并不稳定,政府军与地方武装战火不断,而油气管线便经过这些战乱地带,这对油气管线自身的安全必然造成威胁。另一方面,近两年缅甸国内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新政权对美国的态度出现了大转弯。美国的介入不但使缅甸局势进一步复杂化,中缅关系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美国的影响,使两国关系存在着不确定性。此外,中缅油气管线的运输量也受到限制,该输油管线设计的年石油运输能力是2200万吨,运输量仅占中国进口总量的6.7%。天然气管道的年运输能力尽管设计为120亿立方米,但实际运输量远低于其设计能力,自2013年投产后的一年半时间,只运输40亿立方米,这仅相当于2016年中国天然气进口量的5.4%。

截至目前,中亚油气运输管线有A/B/C/D四条天然气运输管线,四条运输管线的整体输气能力达到年输气850亿立方米。中哈石油管线是中国的第一条战略级跨国原油进口管道,总体规划年输油能力为2000万吨,西起里海的阿特劳,途经阿克纠宾,终点为中哈边界阿拉山口,全长2798公里。[12]这条油气运输管线一方面规避了海上运输的风险,另一方面增加了中国油气进口的来源,为中国能源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该管线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这些管线经过中亚和新疆地区,而该地区散布着一些宗教极端分子和疆独分子,自然会给油气管线造成威胁,且该输油管线运力也有限。第四条通道是中俄石油管线,该管线经远东和西伯利亚进入中国东北地区,该管线的开通不仅为中国增加了石油的进口地,而且是中国的能源安全运输的重要通道。可以说,中俄石油管道是中国四条能源运输通道安全系数最高的一条。总之,无论是就中国的能源来源地而言,还是从油气的运输通道来看,中国油气供应均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三、中俄能源合作的现状

中国与俄罗斯互为最大邻国,两国不但有相似的国际地位和政治欲求,而且均面临着来自美国的压力。俄罗斯独立二十多年来,中俄两国政治关系稳步发展,连上台阶。在两国政治关系稳步推进的同时,双方在人文、经贸等领域合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在能源领域的合作,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展。[1]多年来,两国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等方面均有不同广度与深度的合作。其中,两国在石油领域的合作成果尤为突出。

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符合双方利益,两国在能源领域有很强的互补性,合作空间十分广阔。作为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能源丰饶。在所有大国中,俄罗斯是唯一在主要的自然资源方面能够自给自足的国家。截至2013年底,俄罗斯的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为290亿吨,[13]天然气储量为47.5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探明储量的30%,1按现有的开采量可以开采80年;[14]煤炭储量为1570亿吨,居世界第二位。[15]根据能源部的计划,到2020年以前,俄罗斯预计新增石油探明储量60亿吨,天然气12.6万亿立方米,煤炭70亿吨。[16]

多年来,俄罗斯始终是世界主要的能源生产和出口大国。连续多年石油开采及出口居世界前两位。2013~2016年俄罗斯的石油生产量分别为5.233亿吨、5.25亿吨、5.33亿吨和5.47亿吨,出口量分别为2.234亿吨、2.366亿吨、2.38亿吨和2.539亿吨。2014~2016年俄罗斯的天然气产量分别是6402.亿立方米、6355亿立方米[17]和6400亿立方米。[18]根据能源机构组织的《2016年世界能源展望》,2040年俄罗斯天然气产量将增加19.2%,增至7580亿立方米。[19]尽管近两年天然气产量增速放缓,但俄罗斯天然气的产量仍居世界前两位。因此,从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储量、生产及出口能力来看,俄罗斯有稳定地为中国大量提供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能源的能力。

中俄两国在石油领域的合作时间较早,20世纪90年代,两国便开启了能源领域的合作谈判。二十多年来,两国在石油领域的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5年9月,俄罗斯政府决定,在修建其远东石油管线时,将首先修建中国的支线,使得一波三折的中俄石油管线走向问题最终得以确定;2008年10月,中俄两国签署了贷款换石油的协议。根据协议,中国为俄罗斯提供250亿美元的贷款,同时俄罗斯将在20年内向中国出口3亿吨原油;2009年4月,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石油领域合作政府间协议》,双方的管道建设、原油贸易、贷款等一揽子合作协议随即生效;2011年1月,中俄原油管道正式投入运营。可以说,中俄两国在石油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俄罗斯对华石油出口也稳步增加,2013~2015年,俄罗斯对华石油出口分别是2435万吨、3310万吨、4256万吨。

两国除在石油贸易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外,在石油开采和炼治的上、下游也取得了一些成绩:2006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共同投资建立东方能源公司,双方分别占有该公司的49%和51%的股份,拟在石油领域的上游和下游展开合作。2007年东方能源公司通过竞标方式获得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州上伊恰尔和西乔两块区域的勘探许可证;[20]2009年10月,双方公司又签署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关于推进上下游合作的谅解备忘录》;2013年,两国石油公司签署了开发北极大陆架和陆上油气田的合作备忘录,中石油成功参股诺瓦泰克公司的亚马尔LNG项目,中方企业购入亚马尔LNG项目的20%的股权。同时双方在伊尔库茨克州和乌德穆尔特共和国两个油气区块开展勘探工作。[21]2005年,中石化与俄罗斯石油公司签署《一号议定书》,根据协定,双方共同出资成立一家石油公司,负责俄罗斯萨哈林3号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中方占30%的股份。此外,双方还共同收购了乌德穆尔特石油公司,该公司拥有乌德穆尔特共和国68%的原油储量和65%以上的原油产量,是当地最大的石油天然气公司。[22]中石化占股49%。

中俄两国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04年10月,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俄气)与中石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提出将向中国供应天然气;2006年3月,中俄两国签署了《关于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谅解备忘录》,双方计划修建东西两条天然气管道,每年向中国出口680亿立方米天然气;[1]2010年9月,两国油气公司进一步签署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基本条件议定书,确定了出口数量、启动时间及付款条件。根据计划,俄罗斯将在2015年向中国供应天然气,合同期长30年。尽管双方不断签署协议,但因在天然气价格方面双方存在着严重分歧,两国在天然气领域的贸易并不顺利,谈判时断时续。直至2014年5月,俄罗斯因乌克兰危机招致西方的制裁,急需突破其面临的困境,才使中俄两国在天然气领域谈判出现转机,双方于2014年5月21日签署了总价值4000亿美元《东线供气购销合同》。计划从2018年起,俄罗斯开始通过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向中国供气,输气量逐年增加,最终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累计30年。2014年11月9日,到访的俄总统普京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了铺设“西线”天然气管道的框架性协议,到2020年,俄气将向中国提供天然气需求总量的1/5。2014年11月,中石油与俄罗斯天然气公司签署《关于沿西线管道从俄罗斯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框架协议》,中俄天然气合作取得的又一新进展。2015年5月8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与中石油还签署了西线对华供气协议,该管线将每年从西西伯利亚的气田对华输送300亿立方米天然气。[23]

中俄两国在煤炭方面的合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果。自2008年起,中国就从俄罗斯进口煤炭,当年进口量为100万吨。随后,两国在煤炭领域合作逐步展开。2010年中俄两国签署了煤炭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表示未来每年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煤炭1500万吨,力争提高至2000万吨。[24]2011年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煤炭增至1000万吨;2012年12月5日,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九次会晤签署了包括《中俄煤炭领域合作路线图》、《中俄煤炭合作工作组第一次会议纪要》等多份合作协议,这使得未来中国将从俄罗斯进口越来越多的煤炭资源;2014年10月,中俄两国政府相关部门领导签署了《中俄煤炭领域合作路线图》,明确了2015年中俄煤炭领域合作的重点认为和重点项目;2015年10月30日,中俄两国在北京召开第四次煤炭工作组会议,会议期间,双方签署了《中俄煤炭工作组第四次会议纪要》和《中俄煤炭领域合作路线图》,两国在合作方面再度取得进展。但是,因为经济增速放缓及环保压力,中国近两年出现了煤炭产能过剩情况,使得中俄两国在煤炭领域的合作明显放缓。

四、中俄两国在能源合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俄罗斯独立以来,中俄两国政治关系发展比较平稳,但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并不是十分稳定。尤其是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始终波折不断。尽管经过双方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且两国的能源合作在双方较为密切的政治关系推动下正在稳步推进,但两国在经贸领域,尤其在化石能源领域的合作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总体上说,中俄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成绩与问题是共存的。由于能源合作是中俄经贸合作中最重要的内容,因此两国在各个层面均很重视。但由于多种因素,双方在能源领域合作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较大分歧。

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无论深度还是广度均有待进一步开发。两国尽管在地缘和能源供需方面存在着天然的优势,但是双方在化石能源领域的合作无论是在贸易总量,还是在贸易形式上均未展示出优势。2015年,俄罗斯对华出口石油4256万吨,仅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1/7左右,要低于距中国遥远的沙特、安哥拉等国;从中俄两国生产和消费石油的量来看,双方互补的优势并未充分发挥。尤其是两国相邻的地缘优势并未真正体现出来。俄罗斯对华石油出口量依然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且两国在石油领域缺乏上下游方面的深度合作。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至今依然存在变数,远不及与土库曼斯坦的合作;中俄两国在煤炭领域的合作也不及中蒙贸易量,甚至低于中国同澳大利亚和印尼的贸易量。

中俄石油领域的合作是矛盾与合作并存。在三大化石能源中,中俄两国在石油领域的合作相对成功。其一,两国已有一条输油管线相连;其二,俄罗斯每年都能确保向中国提供3000万吨以上的原油;其三,两国在石油领域的合作也开始向上游开采和下游炼制的深层次推进。但两国在石油领域的合作并不顺利:中俄输油管线合同的签订经历了十几年的曲折谈判,最终在中国付出较大代价后,方使输油管线的问题尘埃落定;在中俄两国签署的石油协议中,中国也是额外支付了从斯科沃罗季诺至纳霍德卡的运费才使贷款换石油的合同得以执行;中国曾多次表示希望与俄罗斯在石油上游开采领域进行合作,但多次被拒,只是在其经济和外部形势处于困境时,才被迫同意与中国在石油的上游开采领域进行合作;中俄两国在石油冶炼的下游合作虽有进展,但依然困难重重。两国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更是波折不断,经过了十几年的谈判,双方才就中俄天然气管道“东线”达成协议。

纵观中俄在化石能源领域的合作,可以说,两国合作虽有成绩,但并不顺畅。虽然有较大的合作空间,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如下几点因素:

第一,中俄双方均存在着过于理想化的合作预期。在能源领域合作的过程中,两国获利的预期目标均高于现实,不现实的预期目标严重影响了双方在该领域的合作。从俄罗斯独立以来,双方就进行能源合作的谈判,但由于双方均存在着过高的利益预期,致使谈判波折不断。20世纪90年代,中方因为石油的对外依存度较低,这种“不急”的心态使中方企业主要从经济利益出发,而未从战略安全角度考虑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导致两国石油管线谈判人为拖延。而随着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快速上扬及国际油价的不断上涨,谈判天平开始向俄方倾斜,尤其是日本介入后,俄罗斯“自如”地打着“能源牌”,不断抬高要价,迟滞了双方的合作。谈判期间,中俄双方均希望获得对方无法接受的经济利益,这正是导致双方石油领域合作停滞不前重要因素。而在天然气领域的合作,双方更加明显地体现出各自理想化的收益预期。原本早应建成并通气的天然气管道,因双方在天然气价格、管道续建等方面存在着严重分歧,合同签署一再拖延,谈了十几年时间才被确定下来。在天然气购销谈判时,中国最初的报价是200美元/千立方米,而俄罗斯的要价却是400美元/千立方米,差距相当悬殊。导致谈判持续多年,方签署了东线购销合同。可以说,这份合同签署的过程十分艰难。即便在合同签署的前一天,双方还未达成一致。尽管至今双方并未公开天然气价格,但从合同金额和天然气购销总量来看,有专家估计中俄两国的天然气合同到岸价格不低于350美元/千立方米。在当下,这个价格对双方而言尚算合理,但经过十几年的时间方签订该合同,不难看出其中艰难。当然,双方过高的利益期许是阻碍合作的重要因素。

第二,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受到外界影响较大。从多年来两国在能源领域合作的波折来看,双方能源合作不但受到彼此国家现实情况和两国能源战略的影响,更受到国际形势和周边国家能源供需及地缘战略的影响。中俄“安大线”输油管线的夭折便是典型的事例。尽管“安大线”“流产”的主因是普京能源战略发生变化,俄罗斯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如果不是日本为阻止中俄能源合作而不惜对俄罗斯抛出巨大的利益诱惑,俄罗斯也不会轻易地背信于华。2016年12月,普京对日本进行访问,两国在政治关系方面虽然取得成绩不大,但双方在经贸领域的合作明显增强。俄日合作的加强,尤其在能源领域合作的升级,客观上必会对中俄能源合作或多或少地产生影响。当然,我们并非不愿看到俄日合作,但基于当前的中日关系现状,我们不能不提防日本为遏制中国而通过利诱俄罗斯来阻挠中俄的合作,尤其是对中国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的能源领域的合作。从中俄关系发展的整体脉络来看,美国始终是影响中俄关系发展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9·11”事件后,美俄关系快速发展,中俄关系的大体发展方向尽管没有变化,但两国在各领域的合作,尤其是能源领域的合作明显放缓。俄罗斯甚至不顾两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决然地将中方感兴趣的俄罗斯对外招标的能源合作项目直接排除在外。2007年,当俄美关系再度紧张时,俄罗斯对华态度便发生了明显变化,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步伐也明显加快。2014年,因乌克兰危机,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进行制裁,俄罗斯为了突破西方的制裁,加强了与中国的关系。在能源合作领域也做出了让步,最终使得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得以加强。总之,俄美关系的变化,客观上会对中俄关系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俄罗斯对中国关注的能源合作依然会发生一些变化,这是需要中国注意的。

第三,俄罗斯国内部分人对中国心存疑虑,导致“中国威胁论”在俄罗斯有一定的市场。大国心态与民族性格,使得一些俄罗斯人难以接受自身与周边邻居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发生实力逆转的现实。眼看自己曾经的“小兄弟”如今不但在经济方面上实现了赶超,而且中国对世界政治影响力也有赶超俄罗斯之势。尽管中俄两国已经结成全面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但一些俄罗斯人那种“心高气短”的心理,一定程度上必会影响中俄关系的发展。尤其是对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自然心存复杂的心态。一方面希望俄罗斯能够通过能源出口快速崛起,另一方面又不想中国这个能源消费大国从俄罗斯进口能源后补齐自身的经济短板,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大幅提升。也正是该原因,使俄罗斯国内时常有人对俄政府大量向西方、向独联体国家出口能源表示支持,而对向中国出口能源却持反对态度。还有一些人,担心中国人口过多,会实行有计划的“移民”政策,将曾经被俄罗斯侵占的中国领土“抢回来”,因此大肆宣扬“中国威胁”。总之,多种原因使得俄罗斯始终存在着一些对中国抱有偏见的人。可以说,这些人不但对中国的快速发展抱有疑虑,而且对中俄经济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心态不平衡。这往往给双方在经贸领域合作,尤其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能源领域的合作造成一定的影响。此外,还有一些俄罗斯人对中国人的形象认知不是很好,使其对与华人做生意不认同,也是影响中俄经贸合作的一个因素。

五、确保国家能源安全供应,着力推进中俄能源合作

能否确保对我国能源稳定、安全的供应,关系着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大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环境的重视,中国对石油、天然气的需求量还会大幅增加,这意味着中国石油和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仍会持续上升。决定了国家必须从战略上考虑能源的稳定供应,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的稳定供应。从中国能源进口渠道和俄罗斯能源出口能力来看,加大从俄罗斯的能源进口是最可行的方式之一。同样,加强与中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对俄罗斯能源出口多元化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双方应该着力排除干扰两国能源合作的各种因素,实现合作双赢。作为能源进口大国,中国应采取多种举措,大力推进中俄能源合作。

首先,全方位增信释疑,减少俄罗斯对中国发展的顾虑。加强中俄两国政治互信是提升双方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途径和前提。俄罗斯国内一些人对中国心存疑虑,也属正常。毕竟两国曾经存在着巨大差异,如今双方国家实力发生倒转,且差距依然不断扩大。俄罗斯有人对中国心存疑虑或不满不足为奇。但若任由这种不满或疑虑发展下去,不但会给两国关系造成负面影响,而且会影响着双方的能源合作。因此,我们应加强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使更多的俄国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文化,了解中国人的性格,增信释疑,从而减少或消除对中国的偏见。为此,我们要重视两国学者、新闻媒体和青年学生的交流,因为正是这些人对本国的舆论产生影响较大。如果他们能够从正面客观宣传中国,俄罗斯对中国持怀疑甚至不友好态度的人就会大幅减少。为了加强双方学术界的交流,中国学术界可以经常邀请俄罗斯的专家学者来华交流,这不但可以增进双方在学术方面的交流,促进两国的学术发展,而且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减少俄罗斯学术界对中国的误读;为加强两国媒体的交流,使俄方媒体客观认知中国,一方面可以推动双方媒体进行合作,另一方面推动中国企业合法入股俄罗斯的新闻媒体。俄罗斯言论自由的特性,使得许多媒体为了提升收视率,而采取各种措施吸引观众,一些媒体,尤其是被西方国家控制的媒体对有关中国的相关报道并不客观,甚至一些媒体和新闻记者有意寻找中国社会中令人不如意的地方,甚至夸大中国问题,这往往给那些不了解中国的俄罗斯人带来先入为主的不良印象。对于中国这样的世界性大国,正面的国际形象对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不但要自己走出去宣传,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了解中国的和平主张,还要引导西方媒体尽可能多地对中国进行正面的客观报道。为此,我们需要在国外建立和扩大自己的宣传阵地。俄罗斯等西方国家的新闻媒体多是私企,我们可以根据俄罗斯的法律入股俄新闻媒体,进而引导其媒体对中国进行客观的正面报道,这有助于俄罗斯人对中国、中国人产生良好的印象。加强两国青年的交流是延续中俄友好关系的大计,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之间的关系发展变化必然对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应加大力度推动中俄两国青年之间的交流,从而增进两国青年的友谊。对中国误解的消失和印象的改善,自然会使更多的俄罗斯人支持加强与华关系,支持两国各领域更紧密地合作。

其次,不断扩展中国的油气来源地和增加油气运输通道。能源来源多元化是确保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步骤。中国近年来大力扩展能源来源渠道,这既减少了无处买油的情况的发生,同时也改善了之前卖方市场时中国的被动局面。近年来,俄罗斯在能源领域与中国合作积极性有所提高,其中自然有中国能源来源渠道增加,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下降的因素。尤其是,在石油买方市场的情况下,俄罗斯为了应对西方的制裁,推动能源出口市场多元化,加强与中国能源合作也必然是其最佳选择。能源运输通道的增加,不但可以提升中国的能源运输安全,而且也客观上促进了俄罗斯加强与中国能源的合作愿望。多年来,俄罗斯之所以在与中国能源合作过程中持强势态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认为中国确保能源安全有赖于俄罗斯。当中国开辟了缅甸能源运输通道及提升了中亚能源通道的运量后,能源安全环境有了相应改善,其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也确有下降。此时,作为能源出口大国的俄罗斯为了不失去中国这个巨大的能源市场,不得不面对现实,改变与中国能源合作中的强势态度,最终同意中方石油企业参与俄石油上游开发,在天然气合作领域也在价格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让步,与中方签署了天然气大单。从此也可看出,每当中国的能源来源或能源来源通道增加,中国对俄罗斯能源需求的紧迫性出现下降时,俄罗斯加强与中国能源合作的主动性便会增强,不合理的利益欲求也会有所收敛。因此,大力扩展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及能源进口渠道的多样化将成为中俄能源合作的催化剂。同样,这也是确保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

第三,加强中俄战略合作,合力应对两国的外部压力。当前国际形势比较复杂,美国战略东移,重返亚太,不仅给中国带来了战略压力,而且也对俄罗斯向东发展形成战略制衡。基于美国综合实力的强大,以及欧洲阵营的影随,中俄两国仅凭自身实力消解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压制,定会应付困难。因此两国若想寻求相应的战略生存空间和维护自身利益,必须加强战略合作,相互倚重。战略合作的加强一定程度上会提升中俄两国包括能源领域在内的各方面合作。俄罗斯独立以来,其外交战略几度调整,中俄关系也出现过一些波折。从两国关系的变化发展来看,中俄双边关系每上一个台阶时,双方均会在对方关心的问题上予以相应的支持或者做出一定的利益让渡。因此,加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但有助于两国应对外来压力和增强其在国际舞台上话语权,而且能够推动两国包括能源领域的各方面合作。当然,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对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存在变数,这点中方需要注意。要尽量避免美国从中挑拨。

此外,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不应仅限于两国之间,还应扩展至域外国家,使双方石油企业形成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这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心态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两国域内的能源合作。

另外,之所以国际油价曾一度快速上扬,虽有一些国家和企业炒作因素,更因国际能源需求的增加,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增速十分明显。中国的石油需求由2006年的年消费3.50亿吨增至2016年的5.56亿吨,十年间增加了2亿多吨;2006年印度石油消费1.21亿吨,2016年则增至3.08亿吨。总之,发展中大国能源需求的增加,成为推高国际油价的重要因素。尤其是中国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更是能源出口国对其抬高要价的一个砝码。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经济发展低迷,导致油价始终处于低位。买方市场使得能源出口大国也放下了身段。俄罗斯近年来之所以能够在与中国能源合作方面做出让步,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节约能源,调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对化石能源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加重中国与俄罗斯能源合作的砝码。客观上会促进俄罗斯加强与中国能源合作的主动心理。

总之,加强中俄能源合作,不但有助于增强中国的能源安全,而且有助于缓解俄罗斯的经济危机。可以说,这是一个双赢举措,不但中方意识到,俄罗斯也应意识到,只有相向而行,才能获得双赢。

亲爱的各位朋友,为了加强不同群体朋友之间的交流,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拟创建微信交流群,分别为公务员群,教师群,学生群,爱好者群,企业群以及媒体群定期举行交流以及活动。请添加微信1264273178添加时备注您的信息将您拉入对应的群中。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ID:sinozhuge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万里常安研究院是由国内知名国际关系学者、国际新闻评论员黄日涵老师领衔的专业研究“一带一路”以及海外风险的智库,旗下中国最大的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社区拥有15万的关注者,投稿或课题研究合作请联系邮箱:sinozhuge@126.com,另外“海外利益研究”

(haiwailiyi)微信公众平台也期待您的加入。



责任编辑:沈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