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海洋研究】中国特色海洋外交的实践创新和理论探索

2017-07-07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点击上方“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可订阅哦!


中日关系应回归的原点在哪


作者:杨洁勉,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本文来源:《边界与海洋研究》2017年第4期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各主权国家、国际组织、非政府机构和利益集团日益重视海洋问题。中国海洋外交的战略目标是致力于建设和平安宁和合作共赢的海洋,战略途径是坚持用和平和外交谈判方式解决海上争端,战略思维是双向和平与坚守底线的两点论,政策特点是坚持原则和灵活弹性相结合以及兼具针对性、战略性和前瞻性。五年来,中国海洋外交的实践和理论一再证明,中国海洋外交为总体外交和总体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仅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而且也推进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一、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中国海洋外交

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以史为鉴,以远远超过历代王朝对国家利益和安全的战略远见,很早就把深邃的视线投向了万里波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建设海军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远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开展了广泛的海军外交活动,与苏联政府签订了购置海军装备的协议,为建设强大的海军奠定了基础。即使是在向苏联“一边倒”时,中国还是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毛泽东拒绝了苏联提出的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这两事件在中苏从意识形态分歧走向国家利益冲突中具有“关键性”作用。1958年9月4日,中国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宣布中国的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国政府许可,不得进入中国领海及其上空。关于12海里领海权的规定是新中国进入国际政治舞台展开海洋外交的最初活动,也是中国在联合国第三次海洋会议上提出的基本主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大政方针的指引下,积极参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对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主权和管辖权主张的活动。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后,我国最早签署,并于1996年人大正式通过该公约。在海洋外交实践中,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保卫国家海洋岛屿主权和海域管辖权的坚定理念,同时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在东海和南海问题上提出了“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从而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一个较为稳定而和平的国际和周边海洋环境。

    20世纪90年代后,海洋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防建设的作用日益凸现。1998年,中国第一次发布国防白皮书,首提军事外交概念,同年中国同美国签订了《关于建立加强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协定》重要文件,经受住了两极格局瓦解和新世纪之初中美海上相遇、撞机事件等重大考验,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崛起赢得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此外,江泽民还积极发展同东盟国家的合作,启动了东盟10国和中国的机制性合作(“10+1”),中国与东盟各国于2002年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从而继续稳定南海形势和推进中国和有关国家的合作。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之后,国内外情况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的机遇和挑战由陆地转向海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新时期海洋重要性以及周边海洋环境对国内改革发展稳定全局产生影响做出准确判断的基础上,指出我国是陆海兼备的大国,拥有广泛的海洋战略利益。在建设海洋强国的征途上,不仅要坚持陆海统筹,坚持走依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而且在处理海洋权益争端问题时,要坚持用和平方式、谈判方式解决争端,努力维护和平稳定,要使海洋成为连接亚洲、欧洲、非洲以及美洲国家的和平、友好、合作之海。习近平关于建设中国海洋外交的战略思想对于维护和延长机遇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战略和时代意义。

二、海洋外交和“海丝”的实践与理论

习近平海洋外交和“海丝”理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站位高、立意深和内涵丰富,是指导中国走向海洋大国和海洋强国的强大思想武器、理论指导和战略方向。

    首先,习近平海洋外交理论是对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深刻认知。习近平2013年7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21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更加显著,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也明显上升。”正是这些对海洋的深刻认知催生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海洋外交思想。其次,海洋外交须与海洋强国建设同时并进。习近平深刻地指出,新时期中国需要建成海洋强国,“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面向海洋则兴,放弃海洋则衰,国强则海洋权强,国弱则海洋权弱”。再者,海洋外交的首要战略目标旨在保卫国家的主权。海洋外交的主体是主权国家。习近平创新海洋外交,根本目的就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

    习近平根据海洋外交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海洋问题的发展趋势,前瞻和创新地提出了中国海洋外交的主要内涵:第一,倡导海上伙伴关系理念。这实际上就是通力合作打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第二,摒弃冷战思维,反对“炮舰外交”。中国海军以其威武之师、亲善大使的形象广泛开展海军外交,成为中国军事外交的重要内涵。第三,推动海洋合作外交,以正确的义利观推行海洋外交应有的国际规则。第四,海洋外交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维护并改善和平稳定的海洋秩序。

三、政策实践与政策创新

    中国的海洋外交政策围绕实现国家外交战略,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改善海洋战略态势,用“亲诚惠容”理念去经略周边海洋关系,以“一带一路”倡议增进共同利益,使中国海洋外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海洋外交为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服务

   在国际格局和权势发生演变的时候,美国不甘心中国迅速崛起,千方百计阻挠中国从地区性大国向全球性大国转变的速度,以维护其海上霸权地位。美国因此在中国周边海域向中国秀肌肉,中美军事关系仍存在风险和刺激对方的可能。为落实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这一倡议,习近平总书记从2013年到2017年,同美国总统先后成功举行庄园会晤、瀛台夜话、白宫秋叙和海湖庄园畅叙,引领两国增进互信、深化合作、管控分歧,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避免大国崛起过程中由各种不期事件而引发或跌入“修昔底德陷阱”。2013年习奥庄园会晤为积极构建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相适应的新型军事关系,中国海军应邀参加2014年及之后在夏威夷海域举行的环太平洋军演。随后,中美两国建立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机制和公海海域海空军事安全行为准则,为避免海上发生不期相遇事件奠定基础。这些会晤,实际上为中国展开海洋外交开辟了新领域新空间,有利于中美大国避免战略误判,减少双边关系不确定性。

(二)中国的海洋军事外交为世界和平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近些年来,中国海军广泛开展海军外交。在中国与国际社会深度交往的新时期,中国已经成长为国际海洋舞台上一个不可或缺的大国,作为国际性、战略性军种的海军,开展卓有成效的海军外交不仅有利于中国加强与友好国家的交流与交往,也有利于中国维护自身不断增长的海外利益。中国海军以亲善大使形象出现在世界各地港口,同世界各地民众交流,以实际行动反击“中国威胁论”,中国在国际上的软实力不断得到提升。

(三)海洋外交是应对海上非传统安全威胁和海上灾害事故的重要方面

    国际海域存在着海上走私、海盗行径、海上恐怖、人口贩卖、海上污染、海上灾害等各种非传统安全问题,以往发生这类事件之后大都看到的是发达国家的舰船和人员出现在相关海域现场,近些年来,中国海军军舰多次前往 49 28184 49 14007 0 0 9154 0 0:00:03 0:00:01 0:00:02 9154海上灾区及时予以救助,中国的舰船在利比亚撤侨过程中接受外国灾民,使之获得救助,在马航571航班搜救大行动中表现出的专业和负责任形象,成功地实践了海洋合作外交政策,赢得了各国人民的广泛称赞。在习近平海洋外交思想的指引下,我国同东盟国家和其他国家一起,共同打击海盗、打击海上恐怖主义,在应对海洋灾害,成功地实施了海上救灾合作,为推进旨在实现和平安宁的海洋外交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四)海洋外交和丝路合作并驾齐驱和相辅相成

    中国特色海洋外交坚决维护周边和海洋地区的和平环境,沉着应对南海和东海的海洋权益争端以及域外大国的干预,有效应对包括南海仲裁案在内的各种严峻挑战。与此同时,中国又紧紧抓住“一带一路”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建设,广泛凝聚合作共识,全面提升合作水平,打造新型合作平台,使“一带一路”建设更好造福沿线国家和人民,大大提高了“海丝”在维权维稳中的积极作用。

四、在应对挑战中破浪前行

    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和对外交流的纵深发展,中国的海洋外交事务不断加大。但是,“中国历史上缺乏海洋外交经验,面对近年严峻的海洋形势,中国亟须锻造国家海洋外交能力。构建适应全球新海洋文明时代需要的外交体系。”因此,我国海洋外交需要在应对挑战中不断实践创新和理论探索。

(一)加大海洋外交实践力度和走出和平合作的“新丝路”

    首先,充分认识前进途中的困难和挑战。中国是世界海洋俱乐部的后到者,需要同已有成员进行艰苦和必要的利益关系调整,特别是同作为海洋霸权国家的美国进行长期的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而且,主权问题是中国同周边国家在海洋权益争议中的症结。由于主权问题具有难以在短期内解决的敏感性和难度,海洋权益将会长期困扰中国同有关国家的关系。此外,中国在海洋的经济、航运、科考、生态等领域中需要急起直追和长期努力,才能最终发挥海洋强国的引领作用。总而言之,中国海洋事业在不断发展和拓展时期将会面临综合和叠加挑战。

    其次,坚持和平发展的海洋外交政策。中国在走向海洋强国的历史进程中已经和将要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其中不乏为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挑战。但是,中国要坚持“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的信念和理念,把海洋外交工作的重点放在合作共赢等积极方面上。与此相关的是,中国需要增强国内共识与塑造和平海洋的公共舆论,积极推进海洋的国际法律和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同时还要在和平海洋开发和保护上发挥负责任大国应有的作用。

    最后,把“海丝”建设工作做实做好。自从习近平2013年10月3日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中首次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来,“海丝”的合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今后的海洋合作中,中国不仅需要深化“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还要在同有关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共同提出更加富有国际公平正义的合作宗旨和机制,推进更加同《联合国2030发展议程》等接轨的合作平台和项目,提升更加普惠于民的合作水平和标准,从而实质性地提高南南合作与南北对话的效果。

(二)重视海洋安全问题和加快海洋安全机制建设

    中国的和平海洋外交路线与和平合作的愿望及举措需要安全保障。首先,需要辩证和动态地看待安全和军事挑战。海洋安全是项综合系统工程,在规划和推进海洋安全时,不能只看到其安全和军事的一面,还要看到政治、外交、经济、宗教和文化等众多方面;不能只看到沿海国家和地区,也要看到非沿海国家和地区;不但要看到当前海洋安全挑战,还要看到海洋安全的历史因素;不应只讲有利或不利的安全因素,还应做好趋利避害的安全应对。总之,要把安全问题放在全局互动中看待和应对。

    其次,海洋安全需要“共商共建共享”。在海洋经济合作上,各国在“共商共建共享”上比较容易达成共识,但在海洋安全上的分歧较多。以海洋安全机制建设为例,亚太地区的现实和对此的认识都与时代的要求相去甚远。因此,中国和国际社会更需要加强“共商共建共享”。一方面,要对海洋安全机制建设要有顶层设计,需要对东北亚安全的“六方会谈”、中国―东盟的“双轨”思路、中国在印度洋和海湾地区的安全合作机制、中国同国际社会的深海合作、中国在北极海洋通道以及整个南北极问题等都需要进行创新型思考。另一方面,还要实事求是和循序渐进。亚太和印太安全机制不能一蹴而就,但诸如反恐和反海盗等双边和多边安全机制还是有可能在可预见的将来建成的。

    第三,重点营造“海丝”的和平安定环境。一方面,直接沿线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都影响着“海丝”的走出去和行稳致远。在传统安全问题上,有冷战遗留的问题、中东战乱和领土领海争端等。南海、东海、黄海、第一岛链、第二岛链和印度―太平洋等问题上,中国已“被成为当事方”,使海上安全形势更加错综复杂。另一方面,还要充分认识陆上和海上丝路的互动关系。“一带一路”有“三大陆海结合部”,一是陆上东南亚国家和海上东南亚国家,二是印度洋沿岸的印度、缅甸(皎漂港)、孟加拉(吉达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和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等,三是中东的土耳其、伊朗和沙特等海合会国家等。这“三大陆海结合部”不仅在基础设施上需要“互联互通”,在安全上也需要“互联互通”。不言而喻,安全互联互通的难度比经济上更困难,但也更需要。因此一定要同有关的关键国家进行安全合作,共同维护“海丝”沿线的安全。

(三)加强海洋外交理论的问题导向化、系统化和先进化建设

    中国特色海洋外交理论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需要加大问题导向化、系统化和先进化建设的力度。

    第一,海洋外交理论的问题导向化建设。中国的海洋外交时时刻刻都会面临可预见和突发事件的挑战,因此,海洋外交所具有的现实性、紧迫性和实用性等基本特点更加要求理论建设的“务实管用”。中国海洋外交理论建设需要问题导向,即发现问题、预防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国是陆海兼备的国家,但也是海洋地理上不利的海洋国家。中国的海洋强国建设面临三大海洋外交问题,即海上划界及岛屿主权问题、海洋资源问题、地缘政治上面临美国等海洋强国挑战。所以,中国海洋外交理论建设在相当时间内的重点应当放在这三大外交问题上。

    第二,海洋外交理论的系统化建设。我们一方面要看到海洋外交理论的应用意义,另一方面还要看到只有系统化和体系化的理论才会有更加长期和普遍的指导意义。系统的海洋外交理论至少包括理论的渊源和环境、道义和价值观、总体思想、战略思维和政策原则等。此外,中国的海洋外交理论还要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衔接,使之真正成为该体系的有机构成。当前,中国的海洋外交理论已经涌现出许多创新思想和理念,但要把它们总结和提炼成为系统的理论体系还需要经过长期和艰苦的努力。

    第三,海洋外交理论的先进化建设。早在600年前,中国的郑和信奉和平海洋外交思想,在七下西洋时增进了中外友谊与合作。这种历史进步性远远超越了19世纪末马汉的海权论。但是,欧美在地理大发现后的海洋霸权在国际的实践和理论中都占据主导地位,这种现象时至今日再也不应继续下去了。我们要在当代海洋外交实践和理论方面,更加强调公正合理和造福全球,积极构建代表历史进步和引领时代潮流的新型海洋外交理论。

总结

在作为海洋世纪的21世纪里,中国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终将成为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倡议四年来的成果已经向世界昭示: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中国特色海洋外交理论也反复向世人表明:这一代表时代潮流的理论是能够指导我们应对当代的挑战和引领我们走向成功的未来,从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大厦增砖添瓦。同时,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在走向海洋强国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展望今后的中国海洋外交,我们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海洋外交的战略运筹和有效实践能力,而且还要提高海洋外交的理论建设能力。习近平2014年11月28日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我们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对外工作理念,使我国对外工作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此思想指引下,中国特色海洋外交理论必将在总结实践和接受实践检验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亲爱的各位朋友,为了加强不同群体朋友之间的交流,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拟创建微信交流群,分别为公务员群,教师群,学生群,爱好者群,企业群以及媒体群定期举行交流以及活动。请添加微信1264273178添加时备注您的信息将您拉入对应的群中。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ID:sinozhuge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万里常安研究院是由国内知名国际关系学者、国际新闻评论员黄日涵老师领衔的专业研究“一带一路”以及海外风险的智库,旗下中国最大的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社区拥有15万的关注者,投稿或课题研究合作请联系邮箱:sinozhuge@126.com,另外“海外利益研究”

(haiwailiyi)微信公众平台也期待您的加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