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欧洲研究】毛莉:欧洲一体化60年:困境中前行

2017-07-19 毛莉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点击上方“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可订阅哦!


毛莉:欧洲一体化60年:困境中前行


作者:毛莉

本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1957年,比利时、德国、法国等欧洲六国领导人聚首罗马,为饱受战乱之苦的欧洲大陆打开通向新秩序的大门。60年前,《罗马条约》的签署,使欧洲一体化迈出了关键一步。如今,欧洲再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7月1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欧盟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的“《罗马条约》六十周年:欧洲一体化的困境与出路”国际研讨会上,中外学者热烈讨论了欧洲地缘政治经济新发展、欧洲大国与欧洲一体化前景等议题。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王义桅对记者表示,探讨欧洲一体化60年来的经验和困境,不仅是为了研判欧洲的前途,更是为了认识地区合作、经济全球化乃至全球治理的未来。

  重塑一体化路径考验重重

  近十年来,欧洲一体化曾经一路高歌猛进的势头有所减弱。

  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政治学与社会学系教授莱茵哈德·海因尼施以奥地利自由党和意大利北方联盟为例,对疑欧主义进行了细致考察。海因尼施认为,多数欧洲民粹主义政党对欧盟持压倒性负面看法,在彻底反对欧洲一体化的刚性疑欧主义与有限反对欧洲一体化的柔性疑欧主义之间摇摆,呈现出强烈的机会主义倾向。游走于“拒绝欧盟”与“改革欧盟”之间的模糊性策略,使欧洲民粹主义政党在欧洲层面寻求极右翼力量声援的同时,又在国内获得主流社会的支持。

  疑欧主义与民粹主义抬头,只是欧洲一体化困境的冰山一角。种种迹象表明,如今的欧盟已无法继续过去的一体化模式。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欧洲研究所教授弗洛里安·特劳纳认为,欧盟决策机制在危机时期发生了重要变化,决策主导权从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等超国家机构下移到成员国。例如,2015年欧洲难民危机爆发后形成的难民安置方案,没有经过欧洲议会批准程序,而是德国及其他欧盟国家与土耳其政府谈判形成的方案。在特劳纳看来,欧盟决策主导权的转移,虽然增强了欧盟应对危机的灵活性,但也存在缺乏法律约束力,以及中小成员国在欧盟内部被边缘化等风险。

  面对重重危机,未来如何重塑一体化路径考验着欧洲智慧。与过去强调成员国步调一致参与一体化进程不同,主张“愿者多做”的“多速欧洲”,正在成为未来欧洲一体化路径的务实选择。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金玲表示,面对权能分裂引发责权错配、成员国利益和价值分歧加剧、政治和社会分裂等深层困境,“多速欧洲”希望通过更灵活的合作,增强欧盟的行动力和凝聚力。“多速欧洲”路径需要在效率与团结之间寻求有效平衡,并且理顺不同“多速圈”可能引发的机制性冲突。

  前景依然可期

  回首历史,欧洲一体化这场没有明确目标的远航,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展望未来,欧洲一体化可以到达的彼岸,依然令人充满期待。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认为,60年来欧洲一体化建设成就非凡,不仅确保了欧洲长期的和平,还树立了贸易投资、金融货币一体化的典范。纪念《罗马条约》60周年,就是要提炼、倡导欧洲一体化60年进程中蕴含的伟大精神。开放与规则导向型的区域一体化,是欧盟取得巨大成就的要诀,更应是当前世界大危机大调整后,克服种种乱象的一个明确方向。面对后危机时代的“逆全球化”、民粹主义兴起,“我们一定要进一步高举经济全球化的旗帜,高举开放与和平的旗帜”。

  “英国‘脱欧’绝非明智之举。”英国萨塞克斯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丹·霍夫对记者表示,虽然英国“脱欧”和欧元危机对欧盟造成巨大冲击,但危机也倒逼欧盟特别是欧元区成员国,通过有效政策工具迈向更高水平的一体化。“只要成员国保持紧密团结、共同应对危机,欧盟仍然会有美好未来。”

  中欧共同利益与日俱增

  面对一个在困境中前行的欧洲,中国应该如何与之交往?

  可以预见,经贸合作依然是中欧关系的主轴。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陈新的研究为中欧产业合作提供了数据佐证。陈新通过对16个欧洲国家的28个产业进行产业竞争力评估发现,欧洲与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往往呈现“你强我弱”、“你弱我强”的互补性结构,这为挖掘双边贸易与投资潜力指明了“路线图”。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分析,欧方在双边经贸关系中的价值观倾向,中欧企业竞争加剧引发的欧方贸易保护主义,欧洲经济复苏缓慢带来的内部需求下降等因素,虽然会给中欧经贸关系带来摩擦,但面对“逆全球化”的兴起,尤其是“美国优先”的特朗普主义的冲击,中欧在维护经济全球化方面的共同利益与日俱增。中国对经济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赢得了欧方的赞赏,特别是一带一路为全球提供了公共产品,对欧盟关于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的担忧作出了积极回应。

  在海因尼施看来,“一带一路”倡议为中欧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带来了契机。中国在历史上是一个相对内向型国家,欧洲长期以来对中国的理解与认识不足。“一带一路”倡议将推动中国与外部世界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贸易畅通。这并不只是让中国单向获益,而是让所有参与方都能从中获益。这样一个和平与共赢的倡议,有助于提升中国软实力,让欧洲民众加深对中国的理解与认识。

  中欧超越经济框架实现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的合作,是与会学者对中欧关系前进方向的热切期待。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冯仲平举例说,为对冲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成为中欧双方越来越强烈的共同诉求。气候变化议题在中欧关系中的分量将进一步加重。

  英国埃塞克斯大学让·莫内讲席教授埃米尔·柯克纳谈到了中欧安全合作的空间。柯克纳认为,中亚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欧洲“容克计划”都涉及的重要地区,中欧应加强亚欧地区安全合作,促进中亚实现和平与稳定。此外,亚丁湾打击海盗等行动也离不开中欧安全合作。

作者:毛莉


亲爱的各位朋友,为了加强不同群体朋友之间的交流,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拟创建微信交流群,分别为公务员群,教师群,学生群,爱好者群,企业群以及媒体群定期举行交流以及活动。请添加微信1264273178添加时备注您的信息将您拉入对应的群中。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ID:sinozhuge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万里常安研究院是由国内知名国际关系学者、国际新闻评论员黄日涵老师领衔的专业研究“一带一路”以及海外风险的智库,旗下中国最大的政治学与国际关系社区拥有15万的关注者,投稿或课题研究合作请联系邮箱:sinozhuge@126.com,另外“海外利益研究”

(haiwailiyi)微信公众平台也期待您的加入。

编辑:tz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