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读书思考】欧树军:三本书,感受政治、法律与文明三者之间碰撞

2018-02-26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点击上方“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可订阅哦!


欧树军:三本书,感受政治、法律与文明三者之间碰撞


作者:欧树军: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目前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外政治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法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信改革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研究兴趣:政治经济学、比较政治、政治与法学理论、国家理论、民主理论、网络政治、公共政策。

来源: 法意读书



 

法律人研习法律,往往离不开对政治和文明的理解,政治、法律与文明,此三者自存在以来,彼此之间就存在剪不断理还乱的密切联系。


亨廷顿曾以“文明冲突理论”断言未来世界范围内的冲突不再是大国之间的政治冲突而是各个文明之间的冲突,这位美国极富盛名却又颇有争议的保守派政治学家,其善于运用比较历史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 为国际政治研究开辟出新的领域。今天,让我们从亨廷顿的两本学术专著开始,跟随其足迹,以美国为大背景,探寻政治之于法律不可或缺之作用。


张广生从近世儒家经学复兴之于中国文明发展之作用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华文明未来的发展动态。儒家文化之于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今通过深度了解儒家经学之艰难的复兴之路,深度感受儒家文明之复兴于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之重大意义。


塞缪尔·亨廷顿

《军人与国家:军政关系的理论与政治》(1957)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7年10月出版


这本书是亨廷顿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初版于1957年。亨廷顿试图探究什么样的军政关系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他主张,为了避免职业化的军官群体和军队军人无法自律,尤其是防止军人干政、军事政变,必须建构合理的军政关系模式,军官应该接受人事任免、财政预算和军纪国法审查等方面的文官控制,接受文官在合法性、道德、政治智慧和治国能力上高于、优于、强于自己,把服从作为军人的最高德性,简言之,军官必须服从文官的权威,服从文官控制的职业化军官群体和保守主义军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条件。


亨廷顿强调,美国宪法是保守主义的,制宪者既没有预料到大众民主的兴起,也没有预料到军事职业的兴起,因此,美国宪法完全没有触及政党问题,也没有规定文官控制,它延缓了英国式的强大政党体制在美国的形成,也阻止了英国式的有效文官控制在美国的形成。美国的军政关系在内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军事专业化萌生壮大,军队走向保守主义,国家也走向保守主义,美国军政关系的走向总体上符合亨廷顿心目中的理想模式。


这本书在五十多年前引发了一桩学术公案。1957年,哈佛大学政治系的自由派教授卡尔·弗里德里希(Carl Friedrich)认为这本书在鼓吹权威主义,拒绝授予亨廷顿终身教职,亨廷顿被迫和布热津斯基一道转投哥伦比亚大学。尽管这位自由派教授四年后又亲自把亨廷顿请回了哈佛大学政治系,但亨廷顿本人在五十年后仍不接受这位学者的批评,他始终认为,如欲探寻走向政治秩序之道,人们必须区分权威(Authority)与权威主义(Authoritarianism)。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本书奠定了亨廷顿在美国政治学界的学术扳道工地位。


塞缪尔·亨廷顿

《美国政治:激荡于理想与现实之间》(1981)


新华出版社

2017年7月出版


本书是亨廷顿的第三本学术专著,在亨廷顿心目中的重要性也排在第三位(位于《军人与国家》、《变化社会的政治秩序》之后)。亨廷顿主张,要想真正理解美国政治究竟怎么回事,需要超越“一”、“二”与“多”,即一个共识、两个阶级和多个集团,这三个传统范式几乎完全忽略了政治理念、理想主义、道德动机和信念激情在美国政治中的作用,这就把美国政治的整体图景变成了没有丹麦王子的《哈姆雷特》,没有应许之地的《申命记》。


亨廷顿的思考建立在对托克维尔首创、路易斯·哈慈阐发的美国共识理念之上,他尖锐地指出,美国社会的确有巨大的共识,但这个共识只能解释美国在不同时代为什么有那么多不稳定、不和谐和矛盾冲突,那种美国承诺、美国理想或者美国梦一路凯歌的意象,说轻了是爱国主义的幻想,说重了就是虚伪。美国政治的历史是虎头蛇尾、希望失望、改革反动的循环往复,这导致美国成为现代最不和谐之政体的典型。因此,亨廷顿认为,批评者说美国是一个谎言,因为它的现实离它的理想太远。他们错了。美国不是一个谎言,而是一种失望。但是,惟其有希望,方才有失望。


张广生

《返本开新:近世今文经与儒家政教》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6年5月出版


本书关注的是近世儒家今文经学的复兴、发展及其所思考的中国秩序与中国意义的重建问题。在中国从历史文明意义上的“中心之国”向“列国争衡”时代的“新中国”转变的长时段历程中,儒学今文经一脉作为一种理论和文化资源,孔子今文经学形象作为一种象征和符号,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作者主张,中国“文明—国家”的活力来自“家天下”的“社稷担纲”原则与“公天下”的“天命民本”、“贤能理政”原则的混合,中国“文明—国家”的结构是“中国—华夏—夷狄”式向心结构,具有强大的文明华育能力。


本书集作者二十年求学、治学之心力,熔政治学、政治思想史与经学背景于一炉,兼具比较政治与比较文明的大历史视野,对人们在“后冷战时代”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向助益颇多。



亲爱的各位网友,感谢您的关注。为了加强与关注者之间的互动联系以及线下活动联系,请添加微信号1264273178(请备注个人姓名和单位以便通过审核)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ID:sinozhuge






长按二维码关注


华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黄日涵副教授领衔的“一带一路”与海外利益研究团队。重点关注“一带一路”研究、海外投资风险、华侨华人、海外公民安全、海外军事存在、地区动荡与证券市场、反恐研究、海外重大工程项目风险评估,“一带一路”反腐机制研究。本团队欢迎关于“一带一路”与海外风险课题合作,请用单位抬头纸加盖公章,打印合作需求,发送到邮箱sinozhuge@126.com

编辑:张添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