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趣读俄罗斯】俄国人是如何把自己喝垮的?

2018-03-26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点击上方“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可订阅哦!


俄国人是如何把自己喝垮的?


作者:小白鲸 

来源:地球知识局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465-俄国人的酒瘾


作者:小白鲸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





自苏联诞生之日起,俄罗斯人的酗酒问题就一直困扰着历届苏联领导人。为此苏联政府曾多次开展禁酒运动。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戈尔巴乔夫时代的“反酗酒运动”。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看看这场影响深远的运动。





改革,禁酒先行


苏联的主体俄罗斯地处苦寒之地,常年冰封,并非适宜人类居住之地。要在这么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保存自我、御寒取暖,喝酒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再加上漫长的冬天不适宜农业生产,被困在家中的俄罗斯人太无聊,往往只能喝酒取乐。因此,苏联人均酒精摄入量一直处于世界前列。


这是一个寒冷的世界


所以


1940~1980年,全苏人口数量增长35%,而同期酒精饮料产量增加700%;1980年苏联人均酒精消费量(按100%纯酒精计算)为8.7升。全国国民中酗酒者共有4000万,数量之大令人震惊。


乌克兰和格鲁吉亚

都是苏联重要的酒产地


酗酒当然给苏联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与1960年相比,1980年苏联的出生率下降了25%;而在1980年苏联的新生儿中,因父母酗酒而痴呆的占16.5%。全苏85%的抢劫、凶杀、强奸案件与酗酒有关。


至今依然有人醉倒街头


在经济方面,酗酒也给苏联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全苏每年因酗酒造成的经济损失在350~400亿美元,超过了政府在酒税方面的收入。而在苏联的工业生产和交通事故中,有2/3与酗酒有关。以至于有苏联学者认为,自60年代以来,苏联经济发展的停滞与酗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针对苏联国民的酗酒现象,苏联政府曾多次开展专项行动来整治,但每次都是影响有限,草草收场。而一个人的上台却改变了这种现象。


1985年3月,政治新星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使饱受“老人政治”之苦的苏联人民看到了一丝希望。


戈尔巴乔夫的酒量如何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一向以“改革者”的形象示人。这位雄心勃勃的壮年领导人准备在一些领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扭转苏联经济的困难局面。遍寻一圈,他决定从酗酒现象下手,开始自己的改革。


1985年5月17日,苏共中央发布了一系列有关禁止酗酒的决议。


没有酒我要死了


决议规定:


从1986年起开始逐步削减烈性酒的产量,到1988年完全停止果汁酒的生产;同时提高酒价,伏特加由每瓶3卢布上调至每瓶10卢布;


将法定饮酒年龄从18岁提高到21岁;


在减少全国各地酒水销售网点的同时将商场卖酒的时间缩短为每日14时~19时;


禁止在公共场所饮用烈性酒,对于酗酒后出现在公共场合的人处以20~100卢布的罚款(当时苏联人均月收入为180卢布),并送往醒酒所;


对于酒后驾车的人处以100卢布以上(过去仅罚3~5卢布),或吊销驾驶资格1~5年的惩罚;


公职人员酗酒要受到降职、撤职的处分,严重者开除党籍。


反酗酒海报


为了更好地营造反酗酒的氛围,新闻、文化、教育界也开展了行动。“为了清醒的领导,为了清醒的群众”成为了纪念苏联十月革命68周年的官方口号之一。电影界累计发行了194部与“反酗酒运动”有关的影片。同时在画展和影片中禁止出现有关饮酒的画面。


“渐渐地,你变成了一个流氓”,1986年


轰轰烈烈的“反酗酒运动”就此拉开帷幕。



变味的反酗酒


然而“反酗酒运动”开展后,社会主义世界常见的为了讨好上级领导而强制执行政令的现象也开始出现。官员们争先恐后地向苏共中央表忠心,纷纷表示要从根子上消灭酒精在苏联人生活中出现的机会。


各地葡萄种植园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例如戈尔巴乔夫的家乡、也是他政治生涯的起始地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当地政府官员为了表示忠心,对库姆河谷内的葡萄种植园进行了全面清理,使该地区的葡萄种植业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不少名贵品种经几代人的努力才在寒冷的俄国扎下根,结果毁于一旦。


目前俄罗斯葡萄园


在克里米亚,一些名贵的葡萄品种在二战时通过潜艇的运送来防止被敌人利用,最终也没能逃过一劫。官员们在陈年酒桶内灌上煤油来防止被再次利用。一些从国外高价引进的酿酒设备还没怎么使用就被化为废铁。


一系列的行动使得苏联的酿酒工业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与1985年相比,1986的伏特加产量下降了50%,啤酒产量下降了70%。饮酒成了一种奢侈的享受。


残酷的现实更加吸引人去借酒消愁


酒水供应短缺,酒水的需求可是没有减少,不少人勾结商店部门通过黑市交易大发其财,让群众怨声载道。


而高级官员们却不受影响,来自克里米亚“阳光谷地”酒厂里的陈年佳酿仍旧供给达官贵人。“大使”牌伏特加仍旧出现在权贵的餐桌上,平民百姓却是遍寻不着


大使伏特加


在以前,无论物资多么紧张,用劣质伏特加买醉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痛苦还是能做得到的。而现在连这一点娱乐都被剥夺了。为了生活,人们不得不翘班去排队,来满足自己的酒瘾。在长时间的排队等待中,人们的不满逐渐转化为对政府的质疑,苏联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逐渐下降,而这也给苏联解体埋下了一个定时炸弹。


排队购买伏特加的人,1986年


持续的禁酒使得原本就困难的苏联经济雪上加霜。


在苏联经济中,酒类经营一直都是十分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1972年,伏特加的销售总额为260亿卢布,国家获利190.2亿卢布(当年的国家总预算额为1750亿卢布)。另据苏联专家统计,苏联征收的酒类营业税占苏联人民全部支付税款的三分之一以上,国家在60~70年代征收的酒税超过了同期官方公布的苏联国防费用。


而“反酗酒运动”开展以后,从1985~1988年,苏联政府损失了670亿卢布的财政收入。这一情况严重的损害了苏联的经济。


原因在于-酗酒

E. Tsvik1985年


在巨大的内外压力下,原本被寄予厚望的改革先行计划“禁酒令”不得不在1988年草草收场。



战斗民族少不了饮料


不得不说,运动在开始时取得了巨大的效果。1984年,苏联人均酒精消耗量为8.4升,到了1986年则下降为4.3升。与1985年相比,1986年苏联酒后犯罪数量下降20%,送往醒酒所的人数下降50%,旷工现象减少了22%。恶性犯罪数量减少了1/3。不少家庭主妇写信给报社,感谢政府将她们的丈夫从酒精手中解救出来。


当时的海报

一个正常人和酒鬼的生活对比


禁酒在表面上起到了如此显著的成效,让苏联高层感到十分欣慰。但是这类禁令太快太猛,对于国家糜烂的现状是一剂猛药,难免引起一些官员的担忧。


时任苏共中央委员会书记,分管经济工作的雷日科夫坦言禁酒工作有些急于求成,没有考虑到苏联的国情。他认为过快过严的禁酒会导致私酿盛行,在危害国家财政收入的同时还会造成食糖的短缺。


但戈尔巴乔夫和当时的二号人物利加乔夫都没有听从他的建议,仍决定继续开展运动。


赚钱的时代终于来了


但果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问题开始逐步暴露出来。毕竟酗酒是长年累月形成的恶习,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不少人想方设法来满足自己的酒瘾。


不少熊也想方设法来满足自己的酒瘾


一些人开始大量购买食糖来酿造私酒,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也偷偷的对外出售,结果让当时糖产量世界第一的苏联竞出现了食糖短缺,不得不采用凭票供应的方式。上次出现这种情况还是在卫国战争期间,引发了民间的恐慌。


诱人的利润更使一些犯罪团伙开始参与其中,在积累了第一桶金的同时也迅速发展壮大,其影响直到苏联解体之后。


行走在法律边缘的"浴液“贩卖机


由于私酿酒的工艺不过关,酒中的有毒杂质含量远高于正常酒水,不少人因此严重中毒。


但即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无法满足酒瘾,开始采用各种奇葩的代用品——香水、兑水稀释后的发胶,用面包过滤后的鞋油,甚至是有毒的战斗机防冻液。只要有酒味,就都是“战斗民族”的饮品。


至今依然有售的“浴液”


这样的全民恐慌风潮中,原本为了保障人民身心健康、维持国家生产的禁酒令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起到了反作用。苏联沦陷在了对酒精的渴求里。




“反酗酒运动”本是一场得到群众支持的运动,最终却被时间所抛弃。究其原因,在于执政者戈尔巴乔夫和利加乔夫过于强调速度,忽略了客观事实,让激烈的社会矛盾在一瞬间被出发。


一场本意是拯救苏联的运动,在事实上反而成了苏联解体的催化剂,并将其恶性影响通过损害苏联人身体健康的方式保留了下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