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钱穆先生夫人为先生最后遗稿所作《后记》

2017-08-31 品读国粹

【编按】此文是钱穆夫人胡美琦女士为先生最后遗稿《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所作的《后记》,一九九零年十月二十六日发表于《联合报副刊》。



这篇文稿是宾四生前最后的遗稿,初稿完成于我们搬出素书楼的前三天。原准备迁入新居后,再作修定。未料宾四骤然离去,我心中的悲痛,岂是笔墨所能形容。《联合报》为纪念宾四逝世,向我索稿。此时此刻,我虽有千言万语,也不知从何说起。宾四的这篇文稿,记载了他生前最后想要向国人说的话,写作经过也值得怀念。我想,以宾四自己的文章,来纪念他本人,该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这篇文稿原是为中华书局创办八十周年庆而写,承中华书局孙时敏主编慨允在《联副》先发表,谨在此致上我衷心的感激。现遵《联副》编者嘱,由我在文后补一说明,以助读者了解此文写成之经过。

 

去年九月二十八日,是香港新亚书院创校四十周年庆。五月间,新亚来信邀宾四写篇纪念文,同时请我们夫妇赴港与新亚师生同庆贺。当时宾四在养病中,他已有颇长一段时期没有精神散步。我未敢立刻作决定,应允到时看宾四健康情况而定。八月间,新亚又来电话询问宾四赴港的可能性。我恐怕宾四难以应付繁剧,想婉谢,就商于宾四,他不以为然。我说:“你不能走路,怎么上飞机呢?就是用轮椅,也得自己要能走几步才行。”他立刻驳问我:“你没有送我去机场,怎么知道我自己走不上飞机呢?”于是我说:“如果你肯每天在廊上走几步,到时我一定陪你去香港。”过了两天,我忽然发现,宾四自己一人开始悄悄的在楼廊上散步了。于是去香港参加新亚书院创校四十周年庆典的事,就这样决定了。

 

我们在香港停留五天,除新亚安排的三次聚会,我陪宾四到场作短暂应景外,其他时间我们夫妇完全在旅店中休息。每天早上旅店工人来清理房间时,我扶宾四到房外过道散步。有一天,我扶宾四正向房门走去,他忽然紧握我手,笑着说:“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一个大问题,我发明了一个从未想到的大发现,真高兴,等下我要讲给你听。”在过道上散步时,宾四告诉我,说:“我今天发明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观的伟大。回家后,我要写篇大文章了。”又说:“这将是我晚年最后的成就了。”他正说得高兴,我忽然冲口而出,说:“天人合一观不是你早已讲过多次了吗?你怎么自己忘了呢?”我当时以为他记忆衰了,忘了从前已讲的话,而误以为是新发现。宾四对我的鲁莽,显得有些不开心。他说:“讲过的话,也可再讲。理解不同,讲法也不同。那里有讲过的话就不许再讲的呢?”但也不再往下说了。

 

那天下午,新亚研究所的几位老校友,来旅店看宾四。我有事下楼去了,回房时,正见宾四神采奕奕在谈论。一位校友告诉我,宾四正在讲“天人合一观”,已讲了半小时之久。这几位校友,当时大概也和我一样,以为这些都是宾四的“老生常谈”。他们除了感染到宾四的好兴致外,也未能了解到宾四的真意。到晚上,宾四自己仍兴奋不已。

 

十月一日,我们由港返台,在飞机上,宾四又提起他的“天人合一观”。并说:“这一趟去香港真好,想不到我竟在这趟旅行中,发现了我自己从来没想到的大理论。我已经九十五岁了,还能有此彻悟,此生也足以自慰。”我只漫应着,仍没有太了解。

 

回到台北,休息了几天,我就开始投入在忙碌中。除了家务,又为搬家的种种伤神,不能像往常般在宾四身上投入太多关注。这其间,他虽再一次说到要写他那篇大文章,也始终没有真动笔。直到今年四月,中华书局孙主编来信邀稿,才再次引起他强烈的写作意愿。

 

今年是中华书局创办八十周年,中华书局计划出一本专讨论中国文化的学术论文集来纪念。孙主编来信向宾四邀稿,我因其规定每篇文长限两万字,又因当时宾四精神欠佳,所以没和宾四商量就婉拒了。不久孙主编连来电话坚邀,说是宾四文章可长短不拘,他们希望在论文集中一定有宾四一文。我仍未敢应允,怕交不了卷。一次,孙主编来电话,正巧宾四在等我为他准备食物。电话谈得时间较长,引起宾四的注意。他问是谁的电话,说些什么?于是我告诉他中华书局邀稿事。他立刻不悦的说:“你为什么替我拒绝?我心里有重要的话要说。”于是又讲起他要写的那篇大文章。

 

事隔半年之久,宾四还清楚的记得他的新发现,我再不能等闲视之。但要把他的发现见之于文字,公之于世,也非小事。尤其今天的社会,学术风气勇于批判,传统文化长久以来被视为“非主流”思想,人人可以批评。我恐怕他要惹来闲气,不得不再次扫他兴,又一次提醒他“天人合一观”是他早曾讲过的,我劝他写了不必发表,尽兴就好。

 

宾四对于我始终没能了解他,颇觉失望。他长叹一声说:“学术是不能乡愿的。我从前所讲,和现在所想讲,大不相同。我从前虽讲到‘天人合一观’的重要性,我现在才彻悟到这是中国文化思想的总根源,我认为一切中国文化思想都可归宿到这一个观念上。两者怎能相提并论。这是我对学术的大贡献啊!你懂吗?”到此时,我算是体悟到他的意思了。那天早上,我两在素书楼廊上对谈的情景,此刻仍清清楚楚显现在我眼前。

 

第二天是星期日,家中只有我们两人。早餐后,宾四命我为他准备纸笔。我提议,他说我写,以节省时间和精力,他终于同意了。宾四向不喜用录音或由人笔录方式写稿,在我的记忆中,十几年来,他虽已双目不能见字,但除修改外,他总是坚持自己写初稿。这是第二篇由他口述我笔录的文稿。记得那年索忍尼辛访台,《中央日报》为此来邀稿。宾四正在病中,体弱不能伏案,但对索氏来台事,兴致很高,竟立刻应允写稿。于是他躺在沙发上口述,由我笔录完成。

 

那天,宾四居然一口气说了近两千字。他认为已经把他想说的交代清楚了。我征求他的同意,删除了一些重复的句子,又曾作了三次修正,每次他都命我一再重复的念。宾四此时的精力已大不如前,反应的灵敏度也退步,然而他对工作仍兴趣很高,精神好时又曾作了两次增补。最后一次,是在端午节上午,正是我们准备迁出素书楼的前三天。增稿来不及在搬家前修正,我们夫妇说好,待搬定家尽快修正交卷。

  

我从来没有料到,搬一次家,会使人如此心力交瘁。在新居,我们虽曾工作两次,但太过疲累的心身,实在难以全神贯注,以至于仅是叙述孔子短短一百多字的一段文字,也没能完成修定。更不用说,最后应有的一气呵成的全文修定了。

   

我曾表示,文章太短怕不合在论文集上发表。我又表示,宾四自己未能多加阐释,怕读者也会和我当初一样,体悟不到作者的用心所在。宾四斥我为世俗之见。他说:“学术思想岂能以文字之长短来评价,又岂可求得人人能懂、个个赞成?不懂的人,就是你写一本书来说明,他还是不会明白。能懂的人,只要一句话,也可启发他的新知。我老矣!有此发明,已属不易。再要作深究,已非我力所能及,只有待后来者之继续努力。我自信将来必有知我者,待他来再为我阐发吧!”我深受感动。

 

这虽是宾四生前一篇未完成稿,但其实也可算是他的已成稿。《联副》要我写一说明,我竟然写了几日夜,难以交卷。每一提笔,往事如泉涌,悲难自抑。勉力成此,也可使并世关怀爱护宾四之读者,以见一位学者生前最后之心声。学人寂寞,自古皆然。死者已矣,生者情何以堪?情何以堪!

 

钱胡美琦挥泪写于宾四逝世三七后一日



钱穆(18951990),史学大师、国学大师。著有《国史大纲》《国史新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研究法》等1700余万字的史学和文化学著作。

钱先生说: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