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日专访是枝裕和|日本人的岛国根性:只要大家都一样就很安心

2017-01-24 步履不停是枝裕和 知日


在早稻田大学任教的是枝裕和,在课程《电视论》上,坐在最后一排与学生们一同观影。


本文节选自《知日·步履不停,是枝裕和》特集,点击「原文链接」直达下单链接


是枝裕和,对于关注日本电影的读者来说并不陌生。看过他电影的人,大都会被他细腻的表达,虚实交织的剧情,自成一派的叙事风格吸引。

而他也是继黑泽明、小津安二郎、沟口健二、成濑巳喜男之后,当代日本电影中为数不多的在世界三大电影节闪耀的导演之一。可以说,他在日本电影史的无数巨匠所奠定的基础上,演绎了当代日本电影的新美学。

从1995年第一部作品《幻之光》发表至今,从电视纪录片导演转身成为电影导演,已经20年有余,在这 20年中,是枝裕和的电影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谁是支撑与影响他电影创作的人?是枝裕和电影的魅力何在?

这一次,《知日》来到东京,在是枝事务所「分福」的协助下,走访了是枝裕和,以及他的电影世界中的重要人物,并将在这本特集中,为你完全解读这位当代日本电影大师。


知日来到是枝裕和任教的早稻田大学的课堂


早稻田大学理工学院 53 号馆的一间教室里,已经座无虚席。这是我们与是枝裕和的第一次见面。下午1点刚过,导演终于出现了,简单的白色衬衫与蓝色针织外套、灰色棉布裤子,没有过多的寒暄,开始了他主讲的课程。

此时他的身份不是导演,而是老师。


从 2014 年 4 月开始,是枝裕和将在早稻田大学理工学术院任教,展开关于电影与影像的教养课程,任期至2019年。

《知日》的此次专访潜入他单独教授的《电视论》的课堂。《电视论》是一堂通识教养课程,鉴赏从 20 世纪  60 年代日本电视草创期的 15 部电视纪录片。

在是枝裕和处女作《幻之光》诞生之前,他曾经经历了数年的电视导演生涯,而以大电影闪耀于世界电影节的是枝裕和,将带来怎样的鉴赏作品,非常令人期待。

是枝裕和在黑板上写下「知日」的名字,并向学生介绍了从中国来的我们。随后开始播放的是 1977 年在 NHK 播放的纪录片《昭和的诞生》。荧幕上不断浮现出昭和初期的社会、风俗,以及天皇即位式的未公开影像,并穿插着现存者的证言,以此编织出「昭和的诞生」的历史。

是枝裕和走到教室最后和学生们一起观赏作品,1987 年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毕业的他,如今站在老师的位置,不知他的内心有怎样的感受。


 是枝裕和电影轨迹 


1962年,是枝裕和生于东京都,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可以参照《比海更深》中的团地,电影的取景地正是他小时候成长的团地住宅。是枝裕和在早稻田大学的经历直接影响了他的电影人生。为了写作、成为小说家而进入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的他,却在大学里每天往返于电影院,度过了朋友虽然少,但得以自由观影的大学时代。费里尼、特吕弗、黑泽明、小津安二郎、成濑巳喜男、沟口健二……而更让他沉迷其中的是在 80 年代大量出版的剧作家的作品,向田邦子、山田太一、仓本聪、市川森一……

大学毕业后的第一家公司即是电视制作公司 TVMAN UNION,在这里作为电视纪录片导演的他拍摄了大量纪录片作品,纪录片导演的经历对他的影响不言而喻,他作为电影导演出道初期的作品也都带上了浓浓的纪实味道。

是枝裕和拍摄纪录片纪录片《另一种教育~伊那小学春组的记录》时,与长野县伊那小学三年级春组的孩子们的合影


1995年,东京发生了奥姆真理教教徒实施的地铁沙林毒气事件。也是在这一年,是枝裕和凭借《幻之光》作为电影导演出道了。

以日本能登半岛壮观的自然为背景,描述了一位女性的内心状态。江角真纪子、浅野忠信主演,音乐制作是创作《恋恋风尘》配乐的陈明章。

凭借处女作便获得1995年获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的是枝裕和,感到电影拍摄的现场与纪录片的压倒性区别,在拍摄中被分镜画束缚住,但却无法丢开。在和侯孝贤导演见面时,被指出「如何取景应该根据人在现场的表演决定。作为纪录片导演出身的你,连这都不明白吗?」侯孝贤导演的一句话,比任何电影评论都直击人心,是枝也因此决定了下一部作品的方向。



1999年是枝裕和担任导演、编剧、剪辑的《下一站,天国》上映。来到天堂入口的人,都需要选择自己最珍贵的记忆,重现为电影片段后走向天堂。这部电影的演员采用素人,用写实的手法拍摄他们选择记忆的过程。西川美和从这部电影开始担任是枝裕和的助理导演,也是从这部电影开始与摄影师山崎裕展开合作。ENGINE FILM 的安田匡裕先生参与了作品策划。当时,也曾到好莱坞进行再制作。




《下一站,天国》之后,是枝想要拍摄更接近于纪录片风格的作品。更小众、更灵活,不依赖剧本,即兴地进行拍摄,就像埃里克·侯麦导演那样。

2001年的《距离》,以奥姆真理教为主题,演员只有角色限定,其余均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表演,展现了是枝裕和自由的导演作派和纪录片风格。这部社会派作品,深入剖析了失去家人和理想等实在物的现代社会问题。



2004年以真实社会事件改编的《无人知晓》上映,影片由1988年发生的巣鸭弃婴案改编而成,影片时而描述孩子们的艰难处境,时而描述他们平淡的生活场景。这部作品常被看做是《距离》的风格延续,同时也「反省」了《距离》中过强的自我意识。虽然有写好剧本,只是并没有将剧本给孩子们看,而是以口头传授的方式,让孩子们临场发挥。扮演大儿子的柳乐优弥以此片中的表演成为了史上最年轻的、也是日本首个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引起热议。




是枝裕和与《无人知晓》电影中孩子的扮演者。


2006年是枝一直想要表现的「不勇敢的武士」的《花之武者》上映。这部作品直接表达了9・11之后是枝裕和的世界观,年轻的武士青木宗左卫门为了替父报仇屈身于一间破旧的小屋中,但他只是一个武功一般的蹩脚武士,影片穿插赤穗浪士复仇的故事,讽刺那个时代抱有复仇之心实则没任何意义。这是一部反映市井平民们日常生活的喜剧,获立川谈志赞赏。



2008年的《步履不停》,是是枝裕和母亲去世后不久的一部作品,也是他抛开一切顾虑,为母亲制作的一部个人色彩浓厚的作品。哥哥去世15周年的忌日,二儿子良多带着妻儿回到了年迈父母生活的老家……影片截取了这样一个夏日家庭温馨故事。良多的那句「还是赶不上」道出了是枝对自己母亲的思念。



2009年的《空气人偶》改编自业田良家的短篇漫画,讲述了突然获得心跳的人偶在人间的各种奇遇,是一部带有浓郁奇幻色彩的影片。离开中年男家的人偶一见钟情地恋上了影碟出租店店员纯一并开始在店里打工。影片由因侯孝贤电影而出名的李屏宾担任摄影,抒情地描绘出了透过空气人偶的眼看到的「生」与「性」。


韩国演员裴斗娜饰演空气人偶


2011年的《奇迹》是是枝裕和开始以父亲的视角来拍摄的电影,从前无论拍摄家庭还是别的主题,他都是以孩子的视角来进行拍摄。这一转变的最大原因是2009年,是枝裕和失去了ENGINE FILM安田匡裕这位「父亲」。影片讲述了怀揣梦想与希望的孩子们,因为相信奇迹而踏上历险之旅的故事。其实,原本构想的是一个男孩遇上女孩的故事,看到演员的孩子们的是枝有感而发,大胆地改写了剧本。



2012年是枝裕和挑战了8集电视剧《回我的家》, 讲述了广告制作公司的制作人良多,因为远在故乡的父亲病倒,平静生活也因此被打乱。拍这部家庭电视剧是是枝导演的一个心愿,拍完这部总长超过3不电影长度的电视剧后,电影编剧看起来一点都不难了。



2013年的《如父如子》,同样是做了父亲的是枝裕和,挖掘自身经历的一部作品。两个家庭陷入家庭伦理困境,是选择「血源」还是「时间」。最终这部剧斩获超过30亿日元的票房,成为其最卖座的作品,还荣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与福山雅治的合作也成为一段佳话。在2017年是枝裕和的新电影中,福山雅治也将出演。



2015年改编自吉田秋生同名漫画的《海街日记》上映。从《奇迹》开始,是枝裕和将自己定义为匠人,在《海街日记》中,他以匠人的态度创作出剧本,不会设法获得主导权操控什么,而是以如何在《海街日记》中最大限度呈现原作以及四位女演员们的魅力为使命。电影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



2016年的《比海更深》是导演是枝裕和的最新作,电影片名取自邓丽君在日本发行的名曲《别离的预感》中的一句歌词:「比海更深,比天更蓝,我已没有办法爱你更多。」这部电影沿袭了是枝一贯的风格,它贴近整个现代日本社会,讲述了逃避现实的过气作家良多在经历一段失败的婚姻后重新找回人生的故事。




  是枝裕和谈「是枝裕和」


从早稻田大学毕业,到成为纪录片导演,再到如今成为日本代表性的电影导演。几十年过去了,直到现在站上讲坛,向年轻人们展示电视的历史和纪录片的魅力。

课堂上《昭和的诞生》结束放映后,学生们的发言,是枝听得格外认真。究竟这部几十年前的纪录片是否能如是枝所愿在学生们心中激起回响。

防卫厅隐藏的昭和天皇即位影像被发现,这部纪录片特意将无声的画面和当时的录音进行重合。昭和初期,都市大众文化繁荣,在金融危机的席卷下,日本经济的萧条,社会运动勃发,引起政府的镇压,军部在此时的头,日本一步一步走向战争……而一切的契机即是昭和天皇的即位。「昭和年代离我们并不遥远,引发了这一切的政治家,他们的后代仍然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大概在不远的将来,同样的事态还会重演。」是枝裕和说。

课程在此结束。透过一部40年前的纪录片,是枝裕和与学生们一起观察了日本的现代走向。正如他所说「为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连同失败一起记住。」

我们随着是枝裕和来到他的研究室,并在这里开始了我们的采访。对于采访及其开放的他,私下的话却很少,作风沉稳温和,锐利的眼神,好像一直在保持着观察。

是枝裕和说,自己在成为父亲后,似乎更加温和了,愤怒也不会如此外漏。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正是而这样温和的是枝导演,在采访中,他自然地表达着他的思考,对于剧情电影,他仍抱有充分的野心,从影20年的是枝裕和,还将在电影之路上步履不停。


 知日专访/是枝裕和 


 「我喜欢被遗弃的孩子的故事。」




同时代的侯孝贤,离我更近。


知日 刚才你在课上给学生们看了《昭和的诞生》,为什么要挑这些纪录片?

是枝  这堂课是通过鉴赏 60 年代日本电视草创期的 15 位电视导演的纪录片,看看他们在电视圈所做的工作。他们在与政府的对抗中,是溃败了吗?怎样溃败的?以此来观察60年代的状况。


知日 昭和是日本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从「二战」到战后经济腾飞,你怎么看待昭和年代呢?

是枝  我出生于1962年,我所经历的昭和年代,只有昭和后期的一半,战后复兴结束后、东京奥运会前夕,战后经济腾飞和学生运动时,我还是孩子,所以并没有太多的实际体验。在我记忆里,我小时候的家庭是慢于日本经济成长的,祖父和父亲从台湾复归,错过了机会,导致完全落后于同时代的人,战后没有过得很富裕。


知日  你曾经拍摄过侯孝贤和杨德昌的纪录片,侯孝贤是对你影响很深的一位导演,就你的了解侯孝贤和杨德昌两位导演,对日本的导演的影响大吗?

是枝  80年代,我大学毕业时,正好是侯孝贤的《童年往事》《恋恋风尘》《悲情城市》、杨德昌的《恐怖分子》《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出现的时候,他们的电影出类拔萃,我感到他们作为亚洲导演,竟然能创作出如此优秀的作品。而当时在日本的同时代,并没有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导演。当时受他们的影响很大。

正好大陆的张艺谋、陈凯歌导演出现,从80年代后半到90年代是一个非常火热的年代。我想当时受到影响的日本导演应该也有很多。 


知日  之前你经常提到侯孝贤,但是比较少讲到杨德昌,你对他的电影是怎么看待的?

是枝  他的作品很现代,描绘了一种人性的复杂性,比侯孝贤的表现方式要更具现代性。在年代上,杨德昌要比侯孝贤跟我还更近一些。《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真的很棒。


知日 在中国大陆,你的作品非常受年轻人的喜爱,甚至有人将你比作小津安二郎,你有听到过类似的说法吗?

是枝  对外国观众来说,有这样的认识大概也没办法,但我在拍电影的时候,从来没有考虑过小津。不如说,人的拍法、房间的构造、外观等空间相关的部分,我从成濑巳喜男那里学到更多。而同时代的侯孝贤的电影,反而离我更近。

前作《海街dairy》的原作漫画带来了一种类似「轮回」的时间感,季节变幻,人事变化,转了一圈之后,下一代的故事接着继续。在日本的传统中也有这样的观念,比如鸭长明有「江河流水,潺湲不绝,后浪已不复为前浪」(行く川のながれは絶えずして、しかも本の水にあらず)。原作漫画中的这种时间感,在小津的电影中也有类似的观念,比如《麦秋》《东京物语》,抱着这样的观念去复习小津电影,一边体验其中贯穿着怎样的时间观念还是第一次。

被说与小津相似,可以说是最大的赞美了,能够有这样的评价也非常感激。


我的电影中最常出现的是小孩和死去的人。


知日  你在电影中对于家庭关系的表现似乎越来越多,这是自觉吗?

是枝  确实是自觉的。不过从下一部电影开始会远离这个主题。这 10 年来,我的父母亲去世,自己成了父亲,在家庭关系中,是经历激烈变化的10年,对于自己能够做一个怎样的父亲的思考也好,对去世的父母的思念也好,都是自己私人部分的关注点,所以拍摄了很多家庭剧。


知日 当时你拍摄《海街dairy》的触动点是什么?

是枝 因为我非常喜欢吉田秋生的原作漫画。本来想要拍原创作品,但是关于这部原作,刚刚读完第一卷,我就想把他做成电影,不想被别的导演抢走。后来细想,或许是因为我自己喜欢拍被遗弃的孩子的故事,《无人知晓》是如此,这部电影也是,被遗弃的孩子被同样被遗弃的姐姐捡到的故事,或许我就是被这一点本身吸引了。


知日  你的电影中关于孩子的主题也很多,但是小孩并不是一般导演常用的。你是怎么考虑的呢?

是枝  拍小孩很有意思哦(笑)。我的电影中最常出现的是小孩,以及死去的人,也就是不在这个世上存在的死者。这两者是非常重要的要素。《海街dairy》里也有一个「不存在的父亲」,父亲死后,被留下的孩子的故事。不存在的死者和孩子,一定会批判故事,这是对于异常人物的批判。



早稻田大学是枝裕和研究室


电影就是要做政治做不到的事。


知日  你有想过拍摄和中国相关的题材吗?

是枝  战时,在中国大陆有一个叫「满映」,满洲国映画协会的电影制作公司,我很想拍摄以「满映」为舞台的剧情片。这10年一直在考虑,不管怎样都想拍一部以那里为舞台的电影。「满映」当然是日本人的傀儡建立的制作公司,在那里有日本人、中国人、韩国人,当时满洲处于日本人的控制下,受到了关东军的暴力控制。而在「满映」内部,就我调查的来看,甘粕正彦后来成为了所长, 之前存在的不公平得到了解决,比如平等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工资,至少在公司内部,消除民族差别。将异民族放在同一张桌子上,一起制作电影,这个意识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共享。而这是如何实现,又是如何随着战败失去的,我想反映这段历史。

虽然日本的政治也变得很糟糕,但是电影就是要做政治做不到的事。


知日  你之前提到日本人身上有一种「岛国根性」,你觉得日本人身上有这样整体的民族性吗?

是枝  在一亿多人口的岛国里,几乎都使用同一种语言,在狭隘的空间里生活着。在近代,也几乎没有什么移民,价值观很单一,形成了同调压力非常大的社会。只要大家都一样就很安心,这种意识非常强烈。对于不同民族、不同语言、拥有不同想法的人们有排他的想法,将这些人以「反日」为名驱除出去。只有那些提倡简单的国家利益的人才承认其正确,就算是大众媒体,如果他们持有不同意见,也会被打为反日的敌人。

总之,在对中国、韩国的态度立场上来说,似乎越来越敌视,特别是这4、5年,这种意识更加深化了。

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岛国根性。而这不仅仅是日本,美国、英国都是这样。


是枝 裕和(Koreeda Hirokazu)

电影导演。1962年出生于东京都练马区,1987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后进入电视制作公司 TVMAN UNION。1995年,以改编自宫本辉同名小说的电影《幻之光》出道。2004年,电影《无人知晓》入围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年仅14岁的主演柳乐优弥成为史上最年轻的戛纳电影节最佳男主角。2013年《如父如子》获得第6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审团大奖。2014年4月,就任早稲田大学理工学术院教授。2015年,电影《海街diary》再次入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2016年5月,电影《比海更深》上映。


本文节选自《知日·步履不停,是枝裕和》特集,点击「原文链接」直达下单链接




《知日·步履不停,是枝裕和》特集,

是枝裕和案内书 / 是枝裕和への案内!



[亚马逊、当当网、天猫] 正在!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下单链接!

长按二维码可直接下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