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针砭|医疗控费需杜绝“临时抱佛脚”
摘要:近日,在微信等社交平台上,一则“贵州省某三甲医院多个科室停用部分医用耗材、暂停办理高值耗材入库”的紧急通知引起了公众的关注,有网民认为此举源于今年年底的“突击政策”,也有不少声音猜测是因为“医保基金见底而不得不进行的控费手段”。
文/刘红霞
近日,在微信等社交平台上,一则“贵州省某三甲医院多个科室停用部分医用耗材、暂停办理高值耗材入库”的紧急通知引起了公众的关注,有网民认为此举源于今年年底的“突击政策”,也有不少声音猜测是因为“医保基金见底而不得不进行的控费手段”。
贵州卫计委及时作出回应称,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并不是说不收病人、不开药、不治病。而是“一方面,倡导公立医院规范治疗,减少患者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支出;另一方,引导患者科学就医,更好地发挥各级医疗机构的作用,促进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据悉,医疗控费是一项长期政策,2015年就确定了相关指标,并非今年年底才出台,控费也并非“医保基金见底”。它的主要目的,是在不影响医疗效果的前提下,挤出不合理增长的医疗费用。
在“看病贵”的构成中,药品和医疗耗材费用虚高一直广受诟病。医疗控费,就是要严格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加强对药品和医疗用具,尤其是高值耗材的采购和使用环节的管控,防止“以药养医”和“以耗材养医”,堵住浪费的漏洞,让医保事业“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减轻了广大患者的经济负担。
由此可见,“医疗控费”本身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该如何念好这本“经”,却考验着卫生主管部门和医院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此次舆论的爆发点在于“年底突击”,引发公众质疑:是否是因为医院平时疏于管理,存在滥用耗材、开“大处方”等行为,不合理费用过高,全年“指标”可能达不到要求,因而出现了年底发布紧急通知要求控费的情况?
虽然此次事件只是个误会,但一个老政策却引发了新的关注,甚至还伴随着夸大的揣测,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警惕及反思。
12月22日,国家卫计委官网发布了《关于做好2018年元旦春节期间医疗卫生服务工作 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通知》。通知指出:要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情况,科学设定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目标,不搞“一刀切”。
这实际上也是在提醒部分公立医院,在“控费”过程中,要科学、区别对待,可以挤掉医用耗材使用中的虚高价格和过度的用量,但绝不能以非常手段采取适得其反的举措。
想要达到控费的目的,显然“突击”的办法是不妥的。首先,为了“突击控费”而限制用药和耗材,控费目的和效果达到了,但是容易埋下医疗安全隐患风险。患者安全大于天,如果影响到了治病救人,对于医院来说可能只是几个数字的变化,但对于具体的患者却是无法承受的结果。
其次,“突击”的结果只是“数字”达标,并不能真正缓解“看病贵”,也起不到控制“药占比”“耗占比”的初始功效,反而最终沦为形式主义。
因此,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必须把医改的要求和指标分解到整个年度,逐月落实,随时调整。同时,加强日常监督管理、完善医疗费用管控制度,从思想和行动上杜绝“年底突击控费”的行为,彻底达到控制医疗费用的目的。
中国产经新闻
新增长时代的思想力
Thinking Power in the New Growth Era.
新闻拼盘 品味中国
News Collection, Experience & Taste China.
讲述,你在产经一线的故事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