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产业观察|呼应时代 回归价值 文化类综艺节目再掀热潮

2017-12-30 路彤 中国产经新闻


摘要:近半年来,屏幕上文化类节目热潮不断。据人民网报道,今年以来,一系列文化类节目的升温,与娱乐节目的“退烧”形成鲜明对比。



本报记者 路彤报道


近半年来,屏幕上文化类节目热潮不断。据人民网报道,今年以来,一系列文化类节目的升温,与娱乐节目的“退烧”形成鲜明对比。

回顾2017年的电视节目,“现象级”的文化类节目连续出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大批文化综艺类节目陆续开播,中国的电视荧屏上首次出现文化综艺类节目扎堆的现象,“文字热”“诗词热”在今年一拥而上,还有最近爆红的节目《国家宝藏》,讲述27件国宝的前世今生,让馆藏国宝活起来。所以有媒体认为2017年是中国的“文化综艺元年”。

传承传统文化

一系列文化类综艺节目大热,几乎呈现出霸屏之势。

对此,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林生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中国都市进入消费时代之后,艺术活动日益市场化、商业化、世俗化,中国消费者在经历了大众文化将近40年的文化熏陶之后,开始有了更高的审美需求,因此出现了一批文化水准较高的节目,如《朗读者》《国家宝藏》等。同时,这些节目之所以会大量涌现出来,还在于我国创意产业经过将近20年的发展,在与世界不同文明的互鉴与对话中,在继承改革开放40年优异成果的基础上,具备了提出创意、转化创意、传播创意的能力”。

今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关于把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通知》中提出,鼓励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在黄金时段增加公益、文化、科技、经济类节目的播出数量和频次,倡导鼓励播出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自主原创节目。

中研普华研究员许俊龙认为,“国家鼓励全面复兴传统文化,这是文化类节目发展的客观原因;而从主观原因上讲,文化类节目是基于国家的传统文化打造的,观众对于节目的认同感较强。”他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

“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当下,人们依然有着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何天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文化类节目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中国的文化基因密码,让他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文化的深度。因此,文化类节目的火暴并不令人意外,是时代必然,也是价值回归。

有观众认为,像《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这种大气又接地气的节目,更容易让观众在浮躁中沉淀下来,给思想补充营养。

许俊龙补充,“文化类节目的崛起其实归根结底是价值的回归。当代人阅读的时间太少而大多数用于娱乐,当人们生活中被太多刺激类节目充满时,就会产生对自我对社会的疑问,从而更多地倾向于对社会的思考,优质文化类节目的产生也是引导人们去寻求答案。”

有资料显示,2017年的文化类节目,有两个突出的亮点。一个是题材的多元化发展,很多文化类节目不再囿于以往的诗词歌赋,而是呈现出资源细分、受众精分,以分众定位引爆大众市场的新趋势。另一个亮点是节目形态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记者梳理发现,如《国家宝藏》《中华好家风》等节目,以中国历史、地理、戏曲、民歌、家风等新题材为依据;《魅力中国城》《传承者之中国意象》等文化类节目,是在题材类型上进行创新。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歌颂,我们要以节目引领广大观众,在全社会形成文化升温而不是娱乐过热,这是电视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责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高长力说。

应注重版权保护

如今成功的文化类节目在表达方面更“综艺化”,从节目形式到邀请嘉宾都融入大量时尚元素。如《国家宝藏》一经推出便口碑爆棚,邀请明星担任讲解员和国宝守护人。在节目期间出现的“官方吐槽乾隆审美”等段子“笑果”十足,丝毫不会让观众感到枯燥。还有乾隆“农家乐”审美、王羲之嫌弃三连、三维立体环绕DISS……成为了大家热议的新词,让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也对历史文化产生出浓厚的兴趣。

但不少人指出,如此消费传统文化,是否会把文化变得快餐化?

王林生说:“《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等节目,就是将现代创意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既显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下的生命力,又展示了文化创意在当代社会的价值。这类综艺节目,不仅不会将文化快餐化,而是在快速消费的文化产品中注入了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提升了文化产品的品质。从某种程度上,这类文化综艺节目的崛起,是对五四运动以来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之否定”,是在新的历史境遇和文化境遇中,传统文化精神的重张与回归。”

面对外界的质疑,《国家宝藏》的制片人、总导演于蕾这样说道:“我们很荣幸,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次把文博领域跟大众娱乐、综艺形态结合在一起。我们希望能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更希望大众能意识到——文物与我们的血脉相连,我们希望看完节目的你,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节目播出之后,如果大家都为自己能够了解国宝的过去和现在而骄傲自豪,大家都想走进博物馆。这就是《国家宝藏》最大的成功。”

“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和创意,努力做到‘有意思有意义’,这不只是对广电管理部门‘指挥棒’的被动响应、机械落实,更是各大卫视电视节目主动突破、持续创新的必然选择。”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副研究员邓文卿说。

业内人士认为,节目的“综艺化”并不意味着娱乐化,节目的“有意思”和“有意义”并不矛盾。节目内容上还应该继续保持严谨的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只不过通过年轻的表达方式,让节目有趣生动,从而用亲近的方式抓住观众的心。题材样式的拓展、文化内涵的挖掘、制作理念的创新等都是文化类节目急需实现突破的方面。

文化类节目正在逐渐摆脱早期高冷的标签,使用迎合年轻人喜好的新玩法,比如娱乐模式、网络段子等。在与观众的磨合中,运用与年轻人融为一体的全新方式,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冲破“次元壁”或将成为一档优质文化节目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魏鹏举认为:“未来文化类综艺发展会更加注重寓教于乐,教育价值是核心目标,娱乐性为重要手段。因为当今观众的注意力和精力十分有限,观众渴望轻松愉快的节目,并会被这样的节目吸引。”

王林生表示,“《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等节目,属于现代创意文化产品。创意产品最宝贵的是创意,而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在于对核心创意的保护。因此,在《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等节目呈现出霸屏之势的语境下,应该加强对节目创意版权的保护。任何形式的版权复制,都会伤害创意者的积极性和产业的健康发展。”

专家认为,文化类节目绝非是有了文化就一定让人喜欢,关键是既要有时代性,而且也要有艺术性,并且还要有文化性,更要有情感性的一面,故事既要有感染力,而且还要有吸引力,这才是一种人人都喜欢的文化,人人都喜欢的节目,就是要让节目有温度,有了温度,才会有故事,更会传递出最美的中国文化。













中国产经新闻

新增长时代的思想力

Thinking Power in the New Growth Era.

新闻拼盘 品味中国

News Collection, Experience & Taste China.


订阅:cien_offical
微博:@中国产经新闻
投稿:cien2015@163.com


讲述,你在产经一线的故事


长按二维码关注

点击 “阅读原文” 阅读中国产经新闻数字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